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寂止的修法▪P2

  ..續本文上一頁心離開目標,起了矯枉過正的副作用。側面的意思,就是要隨時警惕、小心關照、不直接觀察。

  這種修法同時有兩種功效,第一,觀想佛像本身,就是菩薩真正的禅定,所以可以積累很大的資糧;另一方面,還能幫助我們的心靜下來。

  3、第叁個修法

  具體修法同前,只是對境由金剛薩垛換成了釋迦牟尼佛。

  4、第四個修法

  與前兩個修法差不多,不一樣的是:一,對境換成了藏傳佛教的四臂觀音;二,還要在觀音菩薩的心口,觀想觀音菩薩的種子咒,一個白色的藏文舍(ZA:)字。舍字要觀想得越小越好,並將眼睛與心,都專注在舍字上面,其他過程與前兩個修法完全一樣。

  5、第五個修法

  當前面的修法都修了,卻效果不明顯,心裏的雜念還是源源不斷産生時,就用最後一個修法。

  讓心裏的雜念隨心所欲地生起來,當冒出一個念頭的時候,就去看這個念頭。這不是用肉眼看,而是讓心自己去看,讓心自己去面對自己。

  一般而言,不太強烈的細微念頭,在沒有被發現的時候,它會繼續保留,一旦被發現,它自己會立即消失得無影無蹤,就像烏雲在空中消散一樣來無蹤、去無影。

  譬如說,當我們看到一朵紅花的時候,心裏立即産生了這是一朵紅花的念頭。此時如果我們能立即發現這個念頭的産生,它就會自己主動停下來,這也叫做念頭的自解脫,念頭的自生自滅。

  但這並不是大圓滿的自解脫,既不是空性,也不是光明,二者根本是兩回事。不僅是心,包括所有的東西都是如此。再以耳朵聽到的聲音爲例,當聲波通過空氣傳遞到人的耳朵裏面,引起鼓膜振動後,耳朵便聽到了聲音,但之後聲音很快就消失了,這樣的消失,跟空性完全不同。就像空中一顆流星劃過去,一下子了無蹤迹,不留下任何東西,僅剩下一片虛空一樣。

  找到念頭消失的感覺後,立即停在這個境界中。

  這樣停頓幾秒鍾,乃至一分鍾、兩分鍾,然後在第二個雜念還沒有産生,感覺比較好的時候主動打斷它,之後又從頭開始修。當第二個念頭出來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清楚地觀照它的誕生過程,並能意識到它自己會消失。在它消失以後,也要知道它消失了,但此時不能去分析。譬如去想,剛才我産生了這樣一個念頭,然後我去看它,看了以後,它就消失了……不能這樣分析、思維,因爲思維本身就是一個念頭。我們需要的,是它消失之後的境界。其後又以同樣的方法,去觀察第叁、第四個念頭,就這樣輪番不斷地修,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修法,這種修法有點類似于大手印的一種修法。

  當然,這個方法對強烈的念頭是不管用的,比如,當猛厲的嗔恨心生起的時候,即使我們發現到並去專注它,它也不會停下來,因爲它發展得已經很強大、很有力了。中等以下的念頭,就可以采取這種辦法。

  在沒有證悟的時候,可能有些人會因爲這與禅宗公案,以及大手印、大圓滿字面所講的內容比較相似,所以會覺得自己已經證悟了,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真正的證悟不是這樣的。我們自己可以去體會,這只是沒有任何念頭,非常平靜、非常甯靜的狀態,它的本質是阿賴耶識,既不是光明,也不是空性。

  雖然這樣的境界離證悟還有一定的距離,但如果真的修出了這種寂止,前面的加行也修得很成熟,再加上具德上師的竅訣與自己對大圓滿的強烈信心,則開悟也是非常有把握的。

  如果一天修四座,堅持一個星期左右,也會有效果,念頭一定會減少。但如果在效果出來以後,就停滯不前,再也不修了,那就沒有用,過一段時間以後,一切又會恢複如初。

  這裏講得很清晰,一般的書上不會講得如此明晰。哪怕像我們這樣的普通凡人,經過這樣的密法引導,也能非常順利、非常成功地抵達空性、光明的境界。

  (二)無相寂止的修法

  整個寂止修法從頭到尾,都與禅宗的《六祖壇經》,以及大手印、大圓滿法本的詞句所講的非常相似,都是放松、無念、無相,都是不思善、不思惡,都是善惡念頭消失之後的本來面目,但實際上根本不一樣。究竟區別在哪裏,要我們自己去體會。

  1、第一種修法

  這種修法分爲兩部分,一個是比較昏沈時候的修法,另外一個是比較散亂時候的修法。

  (1)昏沈時的修法

  前後的過程同前,准備工作結束以後,讓心靜下來。

  此修法與前幾個修法的看式略有不同,毗盧七法的眼睛是往下看,而此修法的眼睛是往上看前面的空間,但也不要看上面的天花板,或專注在一個物體上,就看自己眼睛與外界物體之間的空間,心也跟著眼睛專注于虛空中,沒有什麼目標,既不去想虛空是什麼樣子,也不能想我一定要專注在虛空當中。放下所有的念頭,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修。人要精神一點,不能太隨便、太放松,不能有什麼執著與念頭,這樣就不容易昏沈。

  現在有些企業家因爲平時工作壓力太大,所以也會選擇偶爾到山上去打坐兩叁天,把這種修法作爲一種休息,讓整個人的身心全部放松。這肯定很好、也很管用,但我們不能僅僅追求這些感覺,而是要在感覺比較好的狀態中靜下來,在念頭還沒有産生的時候,就中斷觀修,之後不思維其他東西,心立即又專注于這種境界。

  所謂感覺好,並不是找到空性、光明的感覺,這些離我們還有一定距離,只要心裏沒有什麼雜念,很清楚、很透明、很甯靜,有舒適、快樂、輕松的感覺就行。

  這個修法與前一個修法相同的地方是,都是沒有任何念頭。略有不同的是,前面的修法,是首先讓一個念頭誕生,然後等它消失,在它消失以後,再停留于這個狀態。此處不是這樣,不用等念頭出來,而是在心裏沒有任何雜念——不追究過去,不迎接未來,也不思維當下,將所有念頭放棄以後,讓心安住下來,這就是一種寂止境界,但這還達不到真正標准的四禅八定。

  此處也有一個類似禅宗的修法,有些時候我們要看看修禅定的修禅者,也即修禅定的主人翁是誰。回頭反觀:是誰在修禅定啊?肯定不是我的肉體在修,也不是我的語言在修,而是我的精神或心在修,那正在修寂止的心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2)散亂時的修法

  前一個修法,是眼睛往上看,雖然沒有專門去想什麼,但因爲要求人精神一點,所以雖然不昏沈了,但容易散亂。

  這個修法眼睛不是往上看,而是像平時的毗盧七法一樣,眼睛隨著鼻尖往下看,不要專門去看前面的任何物體,而是專注于眼睛之前的空間,然後讓整個心全部放松。雖然空間當中沒有什麼可以專注的東西,說穿了也是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修,這叫做修寂止。

  放松的意思,也不是說心裏什麼雜念都不管,讓它妄念紛飛,而是要有側面的監督。

  昏沈時的修法與散亂時的修法相同的地方,是都不去想任何事情,把所有的念頭都放下來,在平靜的境界中專注、停留。二者的差別有兩點:一個是眼睛往上看,一個是眼睛往下看;一個是人要精神一點,一個是要放松一點。

  在感覺好的時候,立即間斷修法,之後又從頭開始,這樣周而複始地修。所謂的感覺好就是心平靜而沒有雜念的狀態。

  2、第二個修法

  最後一個寂止修法,是麥彭仁波切講的,也是最好的寂止修法。

  其內容不是很多,其中講到,在所有有相、無相,大乘、小乘,顯宗、密宗的寂止修法中,最關鍵的精華修法是:

  前期與後期的步驟,同前幾個修法一樣。之後身體如前一般作毗盧七法,眼睛往上、往下看都可以,昏沈的時候就往上看,散亂的時候就往下看。但最重要的精華性技巧,不是面對外境,而是心自己回頭去看自己,讓心自己去面對自己。看心的意思,還不是看空性或光明如來藏,說穿了還是僅僅停留在阿賴耶識的境界中,這叫做心看心。心本來沒有顔色、沒有形狀,雖然也可以稱爲心的本性,但這並不是光明的本性,而是世俗谛的心的本性。

  因爲心看心的時候,不會發現什麼東西,故而也找不到什麼可安住、可抓獲的焦點,但我們也無須擔憂,本來這就是不存在的,只需在這樣的境界中靜下來不往外面散亂,當發現它散亂的時候,要設法讓它回頭,繼續專注在心的本性上。

  任何事物都有兩種本性,譬如說水,在世俗谛當中,它的本性不是固體、氣體,而是液體;在勝義谛中,它的本性就是空性、光明。同樣,我們的心也有兩個層面的本性,最深層次的本性,是光明、空性;世俗谛中,它的本性就是阿賴耶與阿賴耶識。

  阿賴耶與阿賴耶識,是一個東西的兩個方面,比較明亮的部分,叫做阿賴耶識;沒有念頭的部分,叫做阿賴耶。

  所有人的精神,是明亮、透明的。當然,此處所說的透明,不是類似于玻璃的透明,而是每個人自己心裏清清楚楚感覺到痛苦、快樂等感受,因爲它不像無生物那麼毫無覺知,所以也叫做明亮,實際上就是阿賴耶識。

  出座以後,要注意檢查自己剛才打坐的過程。以便及時發現其中的不足,力爭以後進行調整,之後是回向。

  在寂止的基礎上,如果上師給我們傳授了很好的竅訣,就有可能比較順利地進入空性境界,因爲寂止與證悟之間僅僅是一步之遙了。

  如果加行修法修得很成熟,對密法也很有信心,則證悟的可能性非常高;如果沒有修加行,則連證悟的可能性都沒有。

  如果真的以後想修大圓滿、大手印,或者密宗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修法,就要這樣做,此外別無選擇。我們不能怕麻煩、怕費勁。對我們這樣的人來說,妄圖把費勁的修法都抛開,迫不及待地像六祖慧能大師那樣去開悟,純粹是炊沙成飯。

  在心平靜下來的過程中,也許有可能證悟空性,但即使沒有證悟也沒問題,只要加行基礎紮實,並有上師的引導,在心靜下來以後,一定很快會開悟。開悟並不難,難的是開悟以後智慧的成長。我們不能認爲開悟就是成佛,就是達到目的了。

  寂止的修法說得再透徹,也就是這些了,最多把分支說得複雜一點而已,大家一定要珍惜這些修法。

  禅宗講的頓悟、明心見性…

《寂止的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融入生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