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寂止的修法

  寂止的修法

  一、止观双运,方为禅定

  无论显宗或密宗,所有修法可以归纳为两种:寂止的修法与胜观的修法。

  寂止就是把粗大的杂念停止下来,让内心安住于平静而无杂念的的境界当中,并尽量停留很长时间,就是寂止的修法。胜观就是修空性或证悟空性的智慧。这二者是不能分开的,如果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

  譬如说,虽然有了证悟空性的智慧,但却不能在证悟空性的境界中安住一分钟,则修行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反之,仅仅是心能静下来,甚至保持一两天没有任何杂念,但假如没有证悟空性的智慧,也不能断除烦恼,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所以,标准的禅定必须二者兼备。

  但寂止还不是证悟大圆满或空性的境界,只是心静下来而已,在此基础上,如果有证悟空性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无上瑜珈大圆满。

  二、遵从次第,循序渐进

  但对既没有修外加行培养出离心,也没有修内加行锻炼菩提心的人;或虽然修了,但修行质量却不乐观的人来说,修这两个修法还为时过早。只有当出离心和菩提心生起来以后,才能修一些正行修法——如果是修显宗,就是修人无我、法无我的空性修法;如果修密宗,就是修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修法。但在修此法之前,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步骤,就是寂止的修法。

  虽然在加行修法没有修完之前,也可以修寂止,但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寂止,不能成为大乘佛法,也不能成为成佛之因。譬如说,四禅八定的寂止修法,外道也在修。外道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是为了解脱、成佛,而是为了神通和禅悦而修。只有在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基础上修寂止,才能成为大乘修法,才能成为成佛之因。

  虽然读者的层次参差不齐,也不能说每个人都不是利根,但讲究次第也是有必要的,只有一步一步走,才是最踏实的。很多人不想、不愿意修加行,而妄图直接修大圆满或者大手印之类的正行修法,这都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所以,我们最好是在加行修法修完以后,再去修寂止修法。

  为什么先要修寂止修法,而不直接修大圆满或其他密宗修法呢?

  本来欲界众生的肉体就很粗糙、很粗大,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可能穿墙过壁。欲界众生的内心也同样粗大,各种各样的杂念此起彼伏、无法安宁;而色界众生的心已经非常平静,他们的肉体也像光明一般透明、轻盈且没有阻碍,穿墙越壁对他们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之事;到了无色界更是如此,虽然《俱舍论》中说,无色界众生根本没有物质的身体,但实际上还是一种物质,只是更透明、更细微而已。

  本来物质的种类,就千差万别。过去很多人认为,物质是看得到的,诸如汽车、房子之类的东西。但现在人类已经发现很多以前我们不太相信的一些物质,譬如电磁波、量子力学里面的能量、暗物质等等,这些物质就不是粗大的物质,而是细微而精致的物质。

  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身体,就是类似于这种物质构成的。他们的内心状态,也是自下而上由越来越平静的四禅八定构成。

  因为我们欲界众生的心很不自在,波动幅度非常强大,每一刹那都是动荡不安的,随时会往外散乱,而无法锁定在一个目标上。修五加行的时候老是观想不清楚,思维法义的时候总是注意力不集中,这就是没有修寂止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想证悟是很难的,因为心的本来面目已经被妄念覆盖得严丝合缝,除非加行修得非常扎实,有非常具德的金刚上师,自己对法与金刚上师的信心也非常强烈,则在没有修寂止的时候,也有可能证悟。

  这种人证悟以后,不需要专门修寂止,因为证悟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平静的境界,其中不会有任何杂念,所以已经包含了寂止的成分,只需把证悟的境界慢慢延长,就算是有了寂止。

  但这不是普通人的路,作为普通人,在加行修完之后,一般有一年到三年左右的时间专门修寂止修法。寂止修法修好以后,上师才会给具格的弟子传讲大圆满,传讲的方式也有点像禅宗,不是在法本的字面上讲,而是以心印心、不可名状的传法方式,但因为基础打得牢,所以证悟也是吹糠见米,功到自然成的事情。

  修寂止有了明显进步的时候,修大圆满也会比较容易证悟。所谓进步是指:一,能够比较轻松地进入寂止状态;二,不但能轻松进入,而且在寂止境界中保持的时间也比较久。

  不仅大圆满,包括生起次第也应该在这样的基础上修,很多人会说,修金刚萨垛的时候观想不清楚,这就是基础不牢靠的表现。

  菩提心与出离心等加行修法本来就属于思维的范围,所以不需要心平静下来。但若试图在我们这颗像垃圾一样杂乱无章的心上修密宗修法,就不会有什么功德。只有经过寂止的过滤,把粗大的念头滤掉,让心慢慢清静下来以后,才能有真正的修法。

  三、前期准备

  律经当中说过,禅定的头号大敌或最大违缘,就是噪音。修禅定的地方应该比较安静,最好没有任何噪音,万籁俱寂、了无声息,让人感觉像在月球上一样。

  其次,在修禅之前,要放弃身、口、意三门的所有行为。按照佛经所说,就是九种事业都要放弃。

  九种事业包括:

  身的外事业:即上班、吃饭、做生意等日常生活中的杂事。

  身的内事业:即磕头、供佛等身善业。

  身的密事业:即结密宗手印。

  语的外事业:即平时的言谈(所有寂止修法其间,最好能止语)。

  语的内事业:即念咒、念佛等语善业。

  语的密事业:即密宗气的修法。

  意的外事业:即平时心里的喜怒哀乐等各种各样的念头。

  意的内事业:即观修人身难得、死亡无常、菩提心等善法。

  意的密事业:观想佛菩萨等等。

  总而言之,就是要放下身口意的所有事业。

  四、具体修法

  寂止的修法很多,在小乘《俱舍论》与大乘《阿毗达摩》当中,都讲了很多禅定修法。虽然修法众多,但基本过程与最终目标也大同小异。而密宗修法当中,就有一些简单易行且效果明显的寂止修法。

  总的来说,密宗的寂止修法有两种:有相的寂止修法和无相的寂止修法。有相的修法是指,在修法的时候,要借助于一些外在的物体;无相的修法,则是心里没有任何作意,不想任何事情,所有的念头都放下来,并保持这种状态。

  (一)有相的寂止修法

  首先皈依、发菩提心,之后让心静下来。并按照《出座与入座的修法》(见《慧灯之光》)中的入座修法去做(这是每次打坐的时候都需要的)。身的要点,是毗卢七法;语的要点,是排除污气;意的要点,是观想并祈祷金刚上师,祈祷完毕以后,观想上师化光融入自心。全部完成以后,就开始正式修法。

  1、第一个修法

  首先把一支笔、一粒米或其他任何一个小东西作为目标。目标物(或所缘境)什么都可以,不一定非得是佛像、经书或白色的藏文阿字等等。

  就像观想本尊种子字的时候,要尽量观想得很小很细,其目的,是为了注意力更加集中一样。此处的目标物也不能太大,而是越小越好,因为那样我们的注意力也比较容易集中。

  将目标物放在自己的眼睛自然往下垂视能够看到的地方,然后两只眼睛和注意力都锁定在这个目标上。不能闭着眼睛,眼睛要看这个物体,心里不要去分析、思维这是一粒米或一支笔,这支笔的颜色是什么等等,也不要去追究过去的任何事情,同时也不要去迎接任何未来的念头,把一切都放下来,内心要完全放松,不要紧张,也不要作意、分析、思维,这样当下的心也就平静下来了。

  这个修法很简单,其中没有复杂的内容,也不分文化层次的高低,佛教知识的多寡,只要懂得这个方法就可以修。

  比较重要的是,一定要在感觉比较好的时候停下来,而不要让好的感觉一直持续,直到消失为止。

  停下来以后,要尽力杜绝其他杂念,马上重新进入这个状态,间断的时间不能长,更不要停下来休息、散乱、活动,而是立即去寻找刚才的感受,这样反反复复地修。

  也许有人会问:比较好的感觉不是持续时间越长越好吗?为什么要去打破它呢?

  这是一种技巧,刚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进入平静状态的次数要多,时间不能长。如果强迫让时间延长,再过几秒钟以后,即使我们不去主动打断它,心自己也会散乱的。而在比较清静的状态当中结束观修,再进入的时候,因为前面的修法已经证明自己能够修这个法,所以就会对这个修法充满信心且兴趣盎然,这对修行有帮助。

  早期的时候,是次数越多、时间越短越好;修到后面的时候,因为境界已经比较稳定,就可以把次数慢慢减少,并将时间慢慢拉长。

  如果修行精进、方法得当,仅靠这个修法也能修出禅定。平时心里不舒服、不开心或很浮躁的时候,修一修这个修法,也是有帮助的。

  出座的方法,也参照《出座与入座的修法》(见《慧灯之光》)中的出座修法去做(这是每次打坐的时候都需要的)。

  2、第二个修法

  这个修法显宗也有,就是专注于佛像。

  出入座的程序,与第一个修法相同。之后观想一尊一卡大小的金刚萨垛,如果观想不清楚,就找一尊比较标准的、开过光的金刚萨垛像或一幅唐卡放在前面。注意不要放在眼睛往下垂视的地方,而是要放在前面。这个修法的眼睛不是也往下看,而是平视金刚萨垛。观看佛像的时候,要把佛像看作如幻如梦、通彻透明、现而无实有,并将注意力集中在金刚萨垛的心间,然后让心静下来。

  具体方法与前面讲的完全相同:第一是不能有杂念,把所有的念头都放下;第二是心要完全放松,既不能太紧张、太用力,也不能听之任之,随其散乱。

  另外还要有侧面的监督,这在《四法印的修法》(见《慧灯之光》)里面讲过。也就是让心去监督心,看它有没有散乱,如果它已经离开了目标物,就要及时修正,否则,后面的修法就不会有效果。但也不能直接去观察它,如果直接观察,就会扰乱禅定境界,本来心还没有离开目标,自己一起观察的念头,反而让…

《寂止的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佛法融入生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