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離心了,至少有了出離心的一半。至于另一半,還要看自己有沒有希求解脫的念頭。如果有,就有了完整的出離心。
我們要常常觀察自己,如果還貪愛六道中的任何一道,就是對輪回痛苦思維不夠,還沒真正看清輪回的真相,沒徹底了知輪回的痛苦,就還需要繼續修外加行。
3、出離心的高限與低限
對輪回根本沒有任何興趣,一心尋求解脫,也即像米拉日巴大師那樣,放棄一切到山裏修行,希望即生成佛的人,就有了高層次的出離心。如果做不到,就從低限開始,雖然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過得舒適一點,但最終的目的,不是享受人天福報,不是貪圖物質享受,而是尋求解脫。
當生活美滿幸福時,要想到:今生我既有舒適的生活,又有修行的機會,這是真正的福報。但這一切都是無常的,沒有太大意義,我不能自認爲高人一等而生傲慢,我一定要珍惜這個機會走上解脫的道路。能這樣想,也算是有出離心。佛教徒也不一定要拒絕所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到風景區旅遊,到海邊度假,到歐洲自駕,到咖啡廳喝咖啡,到茶館喝茶,到電影院看電影等等,佛並沒有要求我們排除一切金錢與物質享受,一定要像苦行僧一樣生活。但我們不能當一個單純的享樂主義者,不能把物質享樂作爲生存目標,在擁有優裕生活的同時,也追求解脫、珍惜機會,積極聞思修行,這就是出離心的最低限度。
4、小結
“貪愛叁界非出離”,把掙錢、享受,作爲生命的全部意義,就是嚴重的貪愛,這樣就沒有出離心。我們必須常常反觀自心:自己貪愛到了什麼程度
有沒有最低限的出離心?如果連最低限的出離心都沒有,甚至以後都不能突破這一缺失,我們的解脫就沒希望了。
(叁)“貪愛自利非菩薩”
1、釋義
所謂菩薩,是指發大乘利他心者。教言指出:如果貪愛自利,不喜歡利他,隨時隨地都把自己的事作爲頭等大事的人,就沒有菩提心,當然也不是菩薩。
2、正視發心,低處著手
我們往往自認爲正在修菩提心,甚至有人還自以爲已經有了菩提心。那不妨自我檢視一下:自己是爲了誰在修行?最貪愛、最在乎的是自利還是利他?但目前的普遍情況是不容樂觀的。
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妨從低處著手:雖然不能在每一個生活細節問題上,都只考慮衆生,但大的方向,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把自己的生命目標,定爲誠心實意地爲了一切衆生而求解脫,這樣,就有了最低限度的菩提心。
在沒有證悟一地的無我見解之前,凡夫隨時隨地都會冒出貪愛自利的念頭——資糧道的時候比較嚴重,加行道後期會逐步淡化。證悟一地以後,雖然沒有明顯的自利心,但還有自私的種子、習氣。所以,對凡夫來說,從低處入手比較切合實際,若是一下子要求太高,總看不到希望,久而久之,就可能産生對修習大乘佛法退失信心的危險性。所以,佛也沒有這樣要求初學者,而是要我們循序漸進、次第有序地學菩薩道、行菩薩道。首先把生存的目標建立起來,有了爲一切衆生而成佛的念頭以後,就算是菩薩了。如果連這個最低標准都沒達到,根本沒有菩提心的影子,就說明自己還需要從頭去修菩提心。
3、修行的秘密——大乘發心
小乘行人爲了解決自己的生老病死,一心尋求解脫,不僅在生活細節上,而且總的方向、目標也是爲了自己,這與大乘佛法是完全違背的。大乘佛教要求,在生活的每個細節上,都要比利己更在乎利他。
對很多人來說,做到不貪今生,沒有太大的問題;不貪叁界六道,也勉強能接受。但不貪愛自利,就很難了。不過,我們也不用氣餒,通過菩提心的修法,肯定能達到目標。
在修行的道路上,有一個秘密,那就是:人的發心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只要發心正確,總有一天目標可以實現。
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時候也是這樣,只要憑著一股勇氣,堅持不懈地去做一件偉大的事業,總有一天會達成目標。相比之下,修行就更有可能了,因爲修行有很多方法。當內心不可思議的力量釋放出來以後,很多自己不敢相信的事情都可以完成。更不用說這裏面還有菩提心自身的力量,還有佛菩薩加持的力量,以及很多其他不可思議的力量。佛經講了四種不可思議,發了菩提心,就有了其中佛的力量不可思議和因果報應不可思議這兩個不可思議。相信總有一天,我們一定會實現這個願望。
4、抉擇兩種解脫
輪回沒有長遠的幸福可言,實在不值得留戀,不想繼續輪回,就必須尋求解脫。解脫有兩種:大乘的解脫和小乘的解脫。小乘的解脫只是解脫了自己,不能利益任何人,包括父母、親友在內。如果只顧自己,是很自私的。更何況,小乘的解脫雖然解決了自己的生老病死,但也是暫時的解決,小乘阿羅漢最終也要發菩提心,也要成佛,這叫做究竟一乘。在最終的時候,沒有大乘、小乘,聲聞、緣覺之別,只有一乘,那就是成佛!
5、斷滅見——自私自利的學說
幾千年前,一個人想與自己的漂亮女兒行邪淫,遭到女兒的斷然拒絕。他爲了欺騙女兒,便寫了很多關于人沒有前後世,也沒有善惡因果,應該及時行樂等方面的書。因爲這種說法對一些人很有吸引力,所以後來就漸漸形成了一個宗派。幾千年後,仍有很多人在大力推廣這種學說。它徹底否定了輪回和因果,認爲生命在死亡之後就進入了絕對的虛無與斷滅,因果報應也是佛陀捏造出來的謬論。而實際上,人的生命並不是在死後就一了百了了,還有一個生命在延續,那時的我們,可能是人、動物,或其它生命體;那時的我們,仍然希求幸福害怕痛苦,但幸福和痛苦依然不受我們掌控,它是由因果決定的,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只要還在輪回中,一切都是未知數,這點我們一定要清醒。
6、反觀內省
我們必須常常自省,骨子裏究竟追求的是什麼?在一切正常的時候,仿佛覺得自己就是菩薩,既有出離心,又有菩提心。一旦靜下來觀察自己的潛意識就會發現,自己最想做的,還是發財——在不同地方,甚至不同國家買叁四棟別墅,輪流去住;買幾輛名車輪流地開;衣櫃裏裝滿名牌衣服等等等等。
如今是整頓自己的時候了,發現不足之處,就相應地去修外加行、四無量心與菩提心。
(四)“若有執著非正見”
1、釋義
正見,是指證悟空性的正確見解。不能有任何執著,甚至對空性的執著都不能有。如果存在著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的執著,就不是證悟空性的究竟見解。
2、“執著空性”的深意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需要有空性的念頭;但藏傳佛教早期的很多上師,又主張對空性不能有執著。包括不少印度論師在內的很多上師也認爲:無論觀察任何事物,當分析到空的時候,連空的念頭都不能有。二者看似矛盾,其實不然。
什麼是對空性的執著?就是認爲空性是真實的、存在的。其實,宗喀巴大師的本意並不是這樣,過去的上師們沒有說錯。宗喀巴大師也認爲,這樣耽著空性的念頭是不准確、不究竟、不是實有的。
但在修行初期,宗喀巴大師說的是對的,要破除對物質的執著,但是對空性的執著可以保留。當對物質有執著的時候,建立一個空的念頭、空的感受,就可以推翻我們對不空的執著。單空雖然不是高層的空性見,但它與輪回的根源是矛盾的,所以能斷除輪回的根源。這樣一來,對物質的實有執著就很容易推翻了。
在第六意識的範圍當中,任何對立的價值觀都有相互製約、此消彼長的關系,這是誰都無法否認的常規。
比如,如果有人認爲,金錢是萬能的。要打破這個觀點,就要在對方心裏樹立另一種相反的價值觀——金錢不是我所想象的那麼完美,金錢有很多負面的影響。這樣,才能轉變他原有的觀念,從而慢慢減少對金錢的執著
我們往往認爲:一棟樓從剛剛建起到最後倒塌之間的七八十年,一直都是靜止不動、始終如一的。
要打破這個念頭,就需要建立新的觀念:實際上,這棟樓中每塊磚的分子、原子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生滅,一切都是無常變遷的本質。這樣就可以打破對樓房常有的執著。
我們天生就有著頑固的不空執著,如果連空的感受、觀念都沒有,則即使打坐時心靜下來了,感覺不到任何雜念,意識也會落到阿賴耶識當中。盡管表面上看起來,這種境界與大圓滿裏面的論述非常接近,也看似可以同顯宗佛經裏面的論述對號入座。其實,這只是心靜下來而已,實則根本沒有什麼。意識落到阿賴耶識之中的境界,與輪回一點都不矛盾,這種法修再長時間,都對解脫沒有絲毫助益。薩迦班智達和麥彭仁波切都批評了這種自以爲是的人。
當年很多修行人就是沒有真正體悟到上師教言中的深刻內涵,認爲哪怕空性都是念頭,任何念頭都是雜念,都不需要,只要心靜下來就可以了,從而落入了這樣的窠臼。宗喀巴大師爲了讓他們擺脫這一固有程式,引渡他們走上解脫之路,就故意推翻了過去一些上師的觀點,極力推廣單空的觀念。這種人再打坐的時候,他的境界會落到空性當中,而不會落到阿賴耶識上了。我們如果能證悟這種空性,已經很不錯了。
不僅修密宗的氣脈明點一定要有上師的指導,修禅也是一樣。如果沒有經驗豐富的禅師指導,盲修瞎練似地修禅是非常危險的,意識落到哪裏都分不清楚。大手印、大圓滿等密宗無相圓滿次第的修行也是如此。
3、遠離一切戲論
“若有執著非正見”,若有執著,就不是正見。所以,最後對空性的執著也要放下,空與不空,淨與不淨,有爲法與無爲法,常與無常,幸福與痛苦,都是相對的法。任何相對的東西,其中一個不成立,另一個也就不成立。比如說左與右,如果從來沒有左的概念,自然就不會出現右的概念。同樣,如果從來都沒有不空的觀念,空的觀念也不會産生,空是觀待不空而成立的。凡是相互觀待的,都叫做緣起;凡是緣起的,都是無常的有爲法。所以,常與無常、空與不空也是凡夫境界中的概念,是釋迦牟尼佛和後來的上師們爲了方便給我們講空性,而創造的法相名詞。
雖然密法中講,一切現象都是清淨的,但到了最後,清淨和不清淨都要否定。雖然講中觀的時候我們會說,一切都是空性,但實際上空性也不存在。在最後的境界中,根本沒有語言能表述、意識能思維的東西存在。龍樹菩薩在《中論》當中也再叁提過:最後什麼都不承認。在標准的正見當中,不能有任何執著!
當然,什麼都不承認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小偷明明偷了東西,卻死不認賬的不承認;另一種是根本沒偷東西,當然也不能承認。同理,根本沒有證悟,只是嘴上說不承認的人,就像偷了東西的小偷,心裏是沒底的;而真正證悟了的人說不承認,是沒有什麼語言可以表達他的境界,就像沒偷東西的人胸有成竹、理直氣壯一樣,這才是真正的不承認。
4、次第修行,證悟實相
我們當然需要的是理直氣壯、胸有成竹的不承認,但前提還是要從人身難得、死亡無常開始,一步一步往前走。小學生學小學課本,中學生學中學課本才是正經。如果小學生硬去學博士生的課本,就注定會失敗。所以,不修加行,直接修禅宗、大圓滿的絕大多數人,是注定會失敗的。所以,還是要先修出離心與菩提心,然後再修空性。空性也要分兩個層次:先修中觀自續派的空性——單空,這個比較容易接受;然後再修遠離一切執著的中觀應成派的空性,這些全部修完以後,再修一兩年的寂止修法,這樣就爲以後修大圓滿或大手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後再去請一位真正的、有大圓滿證悟境界的上師傳授大圓滿,並孜孜不倦地修持,最後一定會成功。
《慧燈之光八 離四貪淺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