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八 饒益有情戒▪P2

  ..續本文上一頁動員其他出租司機去爲災民免費提供服務等等,這就是大乘精神的具體體現。

  

  但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佛教徒也應該重視自己的修行,具有一定能力的時候,再去度化衆生、幫助衆生,則利益衆生的力度更大、效果更好,也是很有效的途徑。

  

  打一個比方,假如東門著火了,井水在西門,自己又在城中心。若要救火,就必須先趕往西門去打水。如果慌不擇路,兩手空空地去往東門,雖然似乎是在趕往火災現場救急,但實際上根本起不到作用。而看似南轅北轍的前往西門,才真正是明智之舉。幫助衆生,也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條件與工具。

  

  (五)消除精神痛苦

  

  精神痛苦指失去親人、失去財産、失戀、失業等引起的焦慮、抑郁症等各種精神病,現代人非常需要這方面的幫助。在這個問題上,佛教將來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大乘佛教徒在遇到精神病患者的時候,應該去幫助他們。

  

  一些佛教徒告訴我:汶川地震的時候,他們在與心理醫生聯手,前往災區做心理咨詢期間,佛教徒白天工作,晚上回到駐地,便忙裏偷閑地念經、修菩提心,一直都做得很順利。但時間稍長以後,同行的有些心理學家卻連自己的心理都出問題了。因爲假如沒有修行,經常接觸痛苦不堪、心理不健全的人,自己不但容易受到嚴重影響,在遣除他人的精神負擔方面,也收效甚微。最能解決問題的,是訓練有素的佛教徒。一方面因爲菩提心有很大的加持力,另外,在大乘佛法裏,也有很多真正能解決心理疾苦的方法。這樣就能有效地幫助對方緩解各種精神上的痛苦。所以,佛教徒,尤其是學大乘佛法的人,應該帶頭去消弭衆生的心理重負。

  

  (六)扶貧

  

  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盡量去幫助那些窮困潦倒、一貧如洗的人。這也是六波羅密多當中的布施度。金錢的價值,是解決貧窮的痛苦。而舍不得用,舍不得給的金錢,等于不存在。有機會幫助窮人。是很榮幸的。

  

  假如知道對方是職業乞丐,也知道給他的錢是用來賭博等等,爲了對方斷除惡習,也可以暫時不給。但如果不能確定對方會用錢來造惡業,就可以給。不管是職業乞丐或真正的乞丐,給對方一塊錢或幾塊錢,他會高興的。菩薩需要的,就是讓衆生高興,這就夠了。

  

  (七)給予依處

  

  如果有人想依止自己,來求學或尋求幫助,而且是誠心的,就應該允許對方依靠、依止,但不能有任何自私心。依止以後,一定要給他創造學習和修行的條件,也要想法爲對方解決生活問題。如果不能做到,則不讓對方依止也可以。

  

  (八)隨順衆生

  

  如果有人爲了表示好感,而誠心誠意地送給自己一點吃的、喝的等小心意,或因爲喜歡和自己在一起,而邀約自己,在沒有什麼不便或不會對對方不利的情況下,就應該隨順對方,接受對方的好意,經常與對方保持來往,吃吃飯、聊聊天。並通過這種方法,讓對方行菩薩道、走解脫路。

  

  大乘佛教徒在隨順衆生的過程中,若發現因自己的言行舉止而給對方造成痛苦或不開心時候,應如此觀察:以此痛苦或不開心能否令此人改邪歸正或斷惡行善,如果不能,就應隨順衆生,而不能使其痛苦;若能令其改邪歸正或斷惡行善,就不能隨順衆生,因爲這樣才能最終利益對方。如果發現,自己隨順衆生的行爲,雖然能讓對方暫時幸福開心,但最終卻于其有害的話,也不能隨順。以此類推,就能知道隨順與不隨順的尺度。

  

  現在很多學佛的人就不懂得隨順,因爲自己吃素,就要求全家都必須吃素,所以經常在家裏鬧出矛盾,搞得全家都不愉快。其實,我們也可以隨順家人,吃叁淨肉或肉邊菜,然後逐漸地引導對方取舍因果。但不能爲了隨順家人,就去殺雞、殺魚、吃海鮮,這是原則性的問題,所以不能讓步。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講,諸如性質惡劣的殺、盜、淫、妄、酒等行爲,會對衆生構成極大傷害,就不能毫無原則地隨順。除了這類事情以外,還是盡力隨緣。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隨順衆生是不對的。

  

  佛教要與時俱進,佛教徒也應該融入社會主流,把修行與工作,學佛與家庭的關系調整協調好,不要搞得沖突四起,這樣佛教才能有發展空間。我們不能因爲學佛,就與社會格格不入,這樣就沒人敢學佛了。雖然從菩提心當中産生的一些行爲會顯得與衆不同,但在沒有必要的時候,我們的外表應該跟大家一樣。

  (九)贊歎入正道者的功德

  

  看到別人有信心、布施、戒定慧和聞思修等功德的時候,要贊歎和鼓勵,以令對方高興、精進。當然,如果贊歎會導致對方産生傲慢等不良情緒,就可以不贊歎。

  

  凡夫的性格或習氣,就是喜歡講自己的功德,而不喜歡講別人的功德。即使明明看到了,都避而不談。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提倡,要學會贊歎、宣揚別人的功德,隱藏、淡化自己的功德。

  

  (十)挽救入邪道者

  

  在衆生造惡業的時候,應該想辦法挽救對方,令對方轉變。在保證自己沒有自私和嗔恨心的情況下,以慈悲心可以根據犯罪的輕重適當地予以批評或懲罰,但前提是爲了對方好,哪怕僅有一點自私,所謂的批評與懲罰就會成爲罪業,所以不允許。

  

  如果見到別人造惡,卻不願得罪人,充當好好先生,讓對方繼續幹壞事,就是放棄衆生,如果這樣,就會犯戒。

  

  (十一)用神通度化衆生

  

  一般情況下,佛陀不允許宣講、示現神通,但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用神通度衆生。假如對方看到自己示現神通之後,會對自己言聽計從,繼而斷惡從善,若沒有利益衆生的其他理由,就應該示現神通去度化對方。假使有神通而不示現,就會犯戒。當然,如果沒有神通,則不示現也不會犯戒。

  

  《百業經》當中,有很多這樣的故事:有些很野蠻的國王、軍官,在殺害一些阿羅漢的時候,無論怎樣勸告,都拒不聽從、一意孤行時,阿羅漢一示現神通,他們當即跪下來磕頭求饒、悉心忏悔,並從此成爲虔誠的佛教徒。這就是示現神通的好處。

  

  以上十一條戒,爲饒益有情戒。除了其中最後一條以外,其他十條我們普通人也都可以做到。發了菩提心以後,利益衆生就是我們的工作,不需要媒體的宣傳,他人的誇贊,將來的回報,就像吃飯一樣稀松平常。有菩提心作爲基礎,我們做的任何利益衆生的事情,才能真正利益衆生。我們的人生才真正是偉大、光榮、有意義的。

  

《慧燈之光八 饒益有情戒》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