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四貪淺釋
一、總義
(一)概述
《離四貪》,是薩迦派五位祖師大德之一的根噶甯波十二歲時撰寫的一個修行竅訣。它不僅在薩迦派中非常著名,也受到藏傳佛教其他教派與漢傳佛教的高度重視。離四貪,即遠離四種貪心。其內容,濃縮了所有顯宗法門的教言,與宗喀巴大師的《叁主要道》、法王如意寶的《勝利道歌》的意趣基本一致。
(二)《離四貪》與《叁主要道》的差別
《離四貪》與《叁主要道》有什麼差別呢?宗喀巴大師的《叁主要道》,是從肯定的角度來論述的,比如:出離心是什麼?菩提心是什麼?什麼叫空性見等等;《離四貪》教言,則是從否定的角度來論述的,比如:什麼不是出離心?什麼不是菩提心?什麼不是空性見等等,二者之間的差別,只是視角的轉換而已。
(叁)學習《離四貪》的必要性
很多人常問:修外加行、內加行或菩提心要修多長時間?什麼時候算是修完了?通過學習《離四貪》教言,就不需要問別人,自己衡量對照,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什麼時候算是修完了出離心或菩提心,還需不需要繼續修等問題,所以,學習《離四貪》很重要。
(四)《離四貪》的來曆
根噶甯波是名副其實的觀世音菩薩化身,不同于現在很多所謂的化身、轉世等等。他的父親,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瑜伽士。
在根噶甯波十一歲的時候,父親圓寂了。母親告訴他:你現在還很小,管理不了這個寺院,應該先去學習佛法。瓦日譯師是你父親生前的好友,他不僅是翻譯佛經的成就者,而且修行等各方面都很棒,你應該先到他那裏去學習。于是,他便隨同母親一起去拜見瓦日譯師。瓦日譯師告訴他說:學習需要智慧,智慧本尊是文殊菩薩。在聞思之前,要先修文殊菩薩。隨後給他灌了文殊菩薩的頂,傳授了一些文殊菩薩的修法,並讓他去修持。
在他修行的六個月中,時而看到一個白色的人,時而看到一個很大的白色獅子來騷擾他的修行。他將此事禀告上師,上師說:這是一個護法在幹擾,是他命中的障礙,應該先暫時把文殊菩薩的修法停一停,修一修不動佛的修法。在灌頂、傳法之後,他開始修不動佛的修法。修了一段時間以後,以前在修行過程中看到的大獅子、白色的人等現象都消失了,修行恢複到比較正常的狀態。就這樣繼續修了六個月後,有一天,他在禅定中真實地見到了文殊菩薩(就像法王如意寶在五臺山修行時見到文殊菩薩一樣。以前的高僧大德及修行非常好的人,都會見到自己所修的本尊,在本尊座前得到一些共同和不共同的成就)。文殊菩薩給他傳了《離四貪》教言,教言文字不多,只有四句:第一、貪愛今生非教徒;第二、貪愛叁界非出離;第叁、貪愛自利非菩薩;第四、若有執著非正見。他深深地體會到,在這四句教言當中,已經包含了所有顯宗部分的竅訣。後來的很多薩迦派祖師大德,包括薩迦班智達在內,都撰寫了《離四貪》教言方面的注解和修法。從此,這四句教言就成爲薩迦派法脈中非常重要的竅訣。
(五)竅訣是提煉出的精華
所謂竅訣,是指不需要學太多知識,僅僅依靠一個簡單的方法,就能找到一條解脫之路。把簡單的東西複雜化,不叫竅訣;用言簡意赅的方式傳講深奧的東西,讓大家輕而易舉地通達、精通,才叫做竅訣。它是從佛法中提煉出來的精華,文字雖簡單,但內容卻深不可測。自從阿底峽尊者進藏以後,噶當派上師們傳下來的法脈當中,就出現了很多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等方面的竅訣。比如:把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性見從廣博浩瀚的佛法中提煉出來,從而形成的叁士之道的修法,就是傳自阿底峽尊者,後來由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廣爲弘揚的竅訣法門。
二、正義
(一 )“貪愛今生非教徒”
1、釋義
“貪”或“愛”,在佛經裏的意思,都是指貪著。“教徒”特指佛教徒,即修持大乘佛教或小乘佛教的人。此句教言的意思是:如果只貪愛今生,不考慮後世、解脫,更不考慮成佛,就不算是佛教徒。
不僅是沒有任何信仰的人,甚至信佛的人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僅僅爲了現世生活中能夠得到健康、長壽、工作順利等目的而信佛的。雖然他們也相信佛的功德,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教言中指出:他們不算是佛教徒!
我們知道,宗喀巴大師在《叁主要道》和《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的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的修行,都不是爲了今生。如果僅僅爲了今生而行持任何善法,不僅不是上士道和中士道,連下士道都不是,所以教言裏面叫做非教徒。
如果要成爲大乘佛教徒,需要有不造作的菩提心;要成爲小乘佛教徒,必須要有出離心。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則無論做任何善事,都既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所以就叫非教徒!
2、修行的底限——不僅爲今世
很多人既沒有,也不願意修出離心、菩提心,但爲了現實生活的利益——健康、長壽等等,也願意皈依。從皈依的角度來說,這種人也算佛教徒,但真正的皈依卻達不到。因爲首先皈依佛,是希望得到佛的果位;皈依法,就是發願修學釋迦牟尼佛的法。所謂的法,包括大乘法和小乘法,既然在叁寶座前發誓皈依佛法,又沒有修學釋迦牟尼佛的法,就算不上是上士道、中士道和下士道的任何一道,也不是真正的皈依。
雖然他們做的善事有福德,但福德卻很小,只能在現世中有一些果報。但如果他在過去造了很大的業,比如說殺生,他也是在久墮地獄之後才投胎爲人的,則可能因爲過去的罪業還沒有清淨,今生就要繼續感受惡果,所以也會出現生病、短命等障礙。而且,由于他僅僅是爲了現世而修行,與解脫和後世都無關,發什麼心得什麼果,所以,在今生過後,下一世他就不會再得到任何利益,這真的非常可惜。
還有一些人,是爲了來世的人天福報而修行,但同時也希望現世能健康、長壽、發財、工作順利等等,這樣的修行雖然沒有錯,但只能算是下士道。
這些劃分界限很重要,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很多人皈依了佛門,自認爲是佛教徒、修行人,但他們僅僅是爲了現世生活的一些利益而念咒、誦經、磕頭、當義工、募捐等等,就根本不算是佛教徒。
在這個教言當中,我們要汲取的主要內容是:修行的時候,上上的發願,是爲了利益衆生而成佛;假如心力不夠,不願爲一切衆生而修行,至少也要爲自己的解脫而修行;實在對解脫也提不起興趣,也要爲了來世而修。因爲來世是漫長的,今生是短暫的,無論如何,也不能鼠目寸光到來世都不考慮的地步。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考慮自己的將來,都會爲了將來做一些准備,比如買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等。但世間人的眼光,卻沒有超過今生的區區幾十年!
而佛教徒同樣也會爲了將來做准備,但佛告訴我們,我們的將來不僅是今生的幾十年,而是未來乃至成佛之間的漫長歲月。即使不想成佛,不想解脫,也應該考慮來世以後的境遇。爲此而修人天福報,還可以算作是下士道,這是修行人最起碼的底限。
當然,在回向成佛、解脫或來世的同時,也可以回向此生的健康、長壽、快樂,但前提至少要建立在下士道的基礎之上。
綜上所述,無論在打坐修菩提心、修空性、念咒、誦經,還是行持其他善法的時候,如果僅僅回向現世的利益,那就大錯特錯了,即使相信佛有加持力,祈禱佛救度、幫助自己,也不是標准的佛教徒,我們一定要分清楚。
3、 爲來世作准備
包括一些學者在內的不少人認爲:佛教徒不求現世,只求來世的理念是荒唐的。
其實,標准的佛教徒是既不求現世,也不求來世,而只求解脫。
當然,佛教徒中修下士道的人,會追求來世的幸福。但這樣的追求究竟是錯誤還是正確,必須先弄清一個關鍵性的前提,就是要知道來世到底存不存在。如果來世真的不存在,那佛教徒的做法就是錯誤、荒謬的;但如果不但不能否定來世的存在,而且可以證明來世的存在,那佛教徒的這種做法就是高瞻遠矚、卓識遠見的表現。既然大家都在爲今生的將來存錢、買保險。農民種莊稼,也是爲了幾個月以後的收成。爲來世作准備,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4、小結
“貪愛今生非教徒”,是從否定的角度闡明:如果僅僅爲了貪愛現世的吃喝玩樂做打算,則即使行持善法,也不算是佛教徒。我們可以用這句教言爲標尺,衡量自己是不是標准的佛教徒。
(二)“貪愛叁界非出離”
1、釋義
出離,就是離叁界苦,證涅槃樂。修外加行的目的,就是修持、培養出離心。
很多人經常問:什麼時候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等外加行算是修完了?
檢測外加行是否達標的尺度,是觀察自己是否仍然貪愛叁界。所謂叁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即六道輪回。對叁界中欲界的餓鬼、地獄、旁生叁惡趣,應該沒有人會貪愛,但還是有人會貪愛人、天兩道的人天福報。真正的出離心,是對叁界六道非但沒有絲毫的留戀,甚至還有強烈的厭煩心。即使修行不是爲了現世利益,但只要還存有來世享受人天福報的心,不想成佛,不想解脫,就不是出離心。
如果貪愛之心還存在,縱然修外加行花費了兩年、叁年、五年,都是徒勞,因爲自己還貪愛叁界輪回,哪怕尚存絲毫的貪念,就表明沒有修好出離心。沒有出離心,這就是外加行沒有修好的表現。
2、常觀自心修出離
修出離心,首先要了知叁界六道充滿了痛苦,之後自然就不想再流轉輪回了。
培養出離心的方法,就是《離四貪》教言,具體修法就是外加行的修法。
平時不觀察的時候,我們會自以爲是尋求解脫的人。但此時我們要靜下心來,好好檢視自己:我想以後投生到哪裏?有沒有希望投生到人間或天上的希望,如果發現自己真的對六道中任何一道都不感興趣了,就開始有…
《慧燈之光八 離四貪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