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修行

  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修行

  有一位法友,他問了一個問題:一位佛弟子,尤其是一位在家人,如何在生活當中,在工作、在家庭當中,修持佛法。今天下午就以這個問題爲基礎,談一些相關的內容。昨天的問題呢,請丹傑來幫大家念一下。

  翻譯堪布丹傑:這位法友的問題是:“即使我們很想花時間爲來世做准備,但是現今世界的工作也多到、繁重到、亂到耗盡了我們一天的體力、心力,而沒有力氣去修持。如果若考慮到此生時,工作就必須完成一定質量,但這會讓自己沒有時間、體力去修持;如果降低工作質量,則可能會被指責或被裁員,我們實在很累,應該如何一步步地走出來呢?”

  法王開示

  這是我常聽到的一種問題。這也表示,這個弟子對修行或是上師所交代的功課很重視。但是所謂功課呢,大部分都是需要安排另外一個時間來修,比如說念誦儀軌、大禮拜、念咒等等。但是,沒有和生活與工作結合的修持,常常會被留在佛堂裏面,佛堂的門一關,修行就沒啦!一出佛堂就忘了、沒辦法修了!因此僅僅是在佛堂中的這種修持是不夠的,我們可能需要一些更好的修行方式,來平衡一下修行與工作之間的沖突。

  我們爲什麼要修行呢,我覺得可能有兩種原因。

  第一個因呢,我有一個名稱形容它,叫做“順緣造成的壓力”。就是說我們每天都完成了一些事情,小事、大事都有。小事比如今天做了些飯菜,大事來說,可能今天賺了很多錢,收獲很多,但也感覺自己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

  比如說,你很會做事情,上司就給你很多事情,所以就有很多壓力。尤其是如果同時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也很高,自己又給自己很多壓力,你就會沒日沒夜去做事情。再來呢,家裏的人就會說:“哦!你只知道工作啊!懂不懂照顧家裏的人啊?”結果家裏的人也給你壓力,上司、自己、家庭這叁種壓力,壓到你快不行啦!

  挫折會造成沮喪,有壓力的人一忙起來,尤其是遇到了挫折,很容易就是發起情緒來,慢慢的,自己與自己的生活越離越遠。自己越來越受不了這樣的生活,不會帶給自己幸福,不喜歡這個生活,也不喜歡這個自己。所以呢,“卡!”(法王做了一個自殺的手勢)最後呢,就是想自殺,不要自己,不要這個不會帶來幸福的自己。

  第二個原因呢,叫做“逆緣造成的沮喪”。這裏的「逆緣」也可以說是一種「挫折」,或者說「逆緣所造成的沮喪」。譬如說:你工作已經很忙了、很有壓力了,還突然跑來一個人罵你一句,說你什麼壞話,這時你就特別容易被激怒,情緒就容易生起。壓力跟挫折就一直累積下去,你會發覺自己越來越不喜歡這個工作,越來越不喜歡這樣的生活,跟自己的生活變得越來越遠。最後你實在受不了自己,跟自己這個生活,于是有的人會說:“噢!我要自殺了。”有人瘋了,有人得了憂郁症。

  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要修持的兩個主要原因。我們應該努力地去想:“怎麼樣可以透過修持消除這兩個問題?”

  ■ 給心一個「家」,讓心「回家」休息

  我們看到這社會上,很多有權力、有錢的人,他們也有很多痛苦,心裏藏有很多壓力。大家都在想:“哦!什麼時候才能快樂、滿足、幸福?”有錢就不代表幸福,即使做了這個世界的主宰,也是很有壓力,還是不滿足!我們要想辦法來解決這種問題。

  第一種「順緣所造成的壓力」,我們要用「修行」的方式去解決這種壓力。「修」、「行」這兩個字,就是「修自己的心」,然後用到「行爲上」。

  修行,不只修你自己的心,還要運用在行爲上。「修心」,就是要轉變你自己的心,這就要讓心有一個「家」。我們的心需要一個家,這個家就不在外面。人都可以回家,心也可以回家,在外面工作忙了一天,有一個溫暖的家可回,就會覺得:噢!可以回家,就可以休息休息,輕松輕松,喝點茶,真好。人可以回家,心也可以回家!如果內心有一個安定的空間、有一個家,無論外在發生什麼事情,自然而然就會有一種滿足或者休息的感覺。

  我們的心老是向外跑,如果我們不適時把這個心叫回來的話,那麼有一天你會發覺你已經管不了它了!這就好像一個孩子,你如果放他出去外面遊蕩,放肆太久,就很難再管他了、約束他了。我們的心,如果你再不趕快把它叫回來,它會變得越來越頑強,越來越頑劣,就不聽你的話了。你的心就不再聽你的,不再聽自己的約束。這是很奇怪的,卻是真的,所以,請各位管好自己的心。

  ■ 修行,是個「動詞」,要付諸行動

  關于「修」跟「行」這個部分。「修」,指的是心中的一種覺受、一種經驗。譬如說:我們會在心中有一種慈悲、關愛或者智慧的感覺會生起。但是,你光是只有種感覺、覺受生起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去「行持」它。也就是將內在的感受或感覺,展現成外在的身語行爲,或是語言上的一種行持。所以,修行,不是一個名詞,它是一個「動詞」。也就是:你要這麼去做,你要努力去做,而不是口頭上說說:“嗯,我有慈悲、有關愛的心。”這樣是不夠的。當你的心開始動了,譬如說慈悲的力量開始動了之後,它就會帶動你身體的行爲跟語言,也跟著改變。然後,你會發覺你周圍的環境也慢慢開始改變了。透過這樣一種帶動,慢慢你會發覺自己的家庭,周圍的朋友,或者是整個社會,慢慢到整個國家,甚至是整個宇宙,它都可能會有改變。

  所以當我們說發願或者祈願,如果只是心中發願、口頭說說,多半時候,很難真正有很大的影響;但如果你不僅是心中祈願,它還帶動了你身體跟語言的行爲,這時真正的修行力量,就能展現出來。

  我們要運用心的光明,解決逆緣所造成的沮喪。要讓心有一個溫暖的家,就是有一個光明平靜的一個心,就算是知道明天你會死,但是光明的心不會死去,因爲有這樣的光明,所以即使是死,都不會看到死亡的黑暗。

  但是,問題在于我們自心當中。自心如果沒有光明,外面看到的都是負面,好像都沖著你來,自己跟自己的心好像戰爭一樣,找不到光明跟溫暖。所以我們需要內心的平靜跟光明,雖然我們死亡的時候會失去這個色身,失去所有今生的財物,但我們不會失去這個光明的心。這個心會永遠跟隨著自己。所以,我們就需要內心的清淨跟光明。

  心的本質是什麼呢?也就是清涼。清涼,也就是「明」、「覺」。它是非常光明的一種覺照力量,是光明的、透徹的、清晰的,能夠看到一切、照見一切,這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它也是清涼的、喜樂的,有一種innerpeace,內在的平靜,當你具備的時候,就算你知道自己明天會死,你知道這個光明的心,是不會死的。人在死亡的時候,身心會分離,你會跟你所有珍愛的財物、家庭、親人分離,但是唯一不會跟你分開的是什麼呢?是你的善心。你跟你清涼的、光明的這一念心,是永遠不會分離的。當你在逆緣造成的沮喪中,修行的方法就是:你要恢複到你心的光明,就像是讓你的心回到溫暖、清涼、光明的家。

  如果我們需要內心的平靜,需要回複心的清涼與光明,要怎麼做呢?我們先談不如法的狀況,就是不恰當的修行方式,這可以分爲叁種:

  不要把修行當作工作;

  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

  不要把修行當成儀式。

  ■ 不要把修行當作工作,所以沒有「下班」時間!

  首先,「不要把修行當成工作」是什麼意思呢?工作有時間性,但修行不能有時間性。如果自己對修行沒有養成習慣,突然間到了佛堂,努力一點、勉強自己一下,也許還可以修,但會覺得有點不舒服;進入佛堂前,什麼都沒有,到了佛堂,坐在墊子上面,感覺腦子空空的,然後好像要「迎請」那些善心,說:“過來!過來!”(大衆笑)“菩提心,你在哪裏?”(大衆大笑)“善心,你在哪裏?過來!過來啊!”(大衆大笑),這樣就是勉強。

  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養成習慣!這不是說,要到佛堂裏面去養成習慣,而是要在每天的生活當中、工作當中,一步一步去運用這些修行的心得,慢慢、慢慢把它培養出來,把本來就在心裏的東西,展現、培養出來,這樣你到了佛堂裏面,就有感覺。

  這就像是我們運動或做瑜伽之前呢,要先暖身,不然就會不舒服,會傷身體。所以呢,修行不要傷自己的心,也要「暖身」,不要像對待犯人一樣,馬上去拷問他,「碰」一下想暴力解決(大衆笑);修行要自然、要平靜,要不斷不斷地去習慣,不斷、不斷地去培養,這樣,我們才能真的生出一種修行的心。

  所以,我們不要把修行變成是一種有時間性、階段性的工作,像上班、下班這樣來對待修行。我自己並不會這樣,一天二十四小時,每天、每時、每刻都在修行中。如果我們沒有修持的習慣,突然進到佛堂,坐在墊子上,反而會覺得不太舒服,因爲你平時沒有練習、沒有觀修任何的慈悲,一坐在蒲團上,看到前面有一尊佛像,腦中卻一片空白,只好很刻意迎請慈心、呼喚悲心、勉強自己生起菩提心;但對于一個平時生活中都在思維慈悲的人來說,你看到了一個佛像,就會很自然生起慈悲心。

  ■ 不暖身就修行,你會傷了自己的心

  有的人會發覺:怎麼我一坐下來,說要觀修菩提心,偏偏腦中出現的都是一些跟菩提心相反的事?這就表示:你在生活當中太少思維佛法了,你並沒有去習慣、去思維、去觀修慈悲心。這就好像不做暖身,就直接去做劇烈運動,很容易傷了筋骨或是抽筋;不先「暖身」就直接修行,其實你很容易傷到自己的心。我們可以從生活當中,慢慢的,從小地方開始去練習、觀修這些佛法。如果用的是「斷除法」,就要從大的地方開始去斷除煩惱;如果用的是「對治法」呢,就要從小處入手,開始很細微地去對治煩惱。總之,如果能在生活當中不斷去練習,就會發覺你很自然、不需要刻意勉強自己的,就能生起慈悲心或者菩提心。

  修行,它是一種習慣,也就是你慢慢、慢慢不斷地去練習跟…

《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