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它們一邊喊:“嘎雪快跑,薩熱快跑呀!”那兩頭牦牛竭盡全力很快將貨物順利送到平原上,最後他贏得了一千兩賭金。
可見,無論是對人還是對旁生都不能說難聽刺耳的惡語。如律藏中說:“故當說柔語,莫言不悅語,若說悅耳語,成善無罪業。”
那麼,何人易說惡語呢?那些惡口如蛇舌、心狠殘暴、暴躁易怒、不護根門、無有慚愧、性情惡劣之人好說惡語。
有些人天生除了說惡語以外似乎不會說話一樣,這也經常會傷害不熟悉的人。多數惡人故意說惡語刺傷他人的心。如《因緣品》中雲:“天生一出言,便說惡語者,猶如利斧頭,將砍斷自己。”邬金蓮師曾說:“惡人之語如毒樹,觸于何處斷一節。”經中雲:“爲惡語垢所製服,無論何者無安樂,猶如獅蛇極凶殘,惡語之人無善趣。”《報恩經》中說:“熾熱諸鐵輪,恒旋頭頂上,其苦非難忍,(倘若說惡語,果報更難忍,)永莫說惡語。”又如頌雲:“熾熱諸鐵輪,恒旋頭頂上,其苦非難忍,(倘若說惡語,果報更難忍,)于聖莫說惡。”
想到此等過患後, ,如果能夠斷除惡語,那麼不會轉生于惡趣之中,並且經常聽到悅耳之語,受到衆人恭敬,親朋好友衆多,一切事業自然成辦,即使淪爲一無所有的乞丐,也會贏得諸人喜歡,永無死于惡性(無有善法)中的顧慮。如經雲:“斷除諸傲慢,惡語傷感情,何者說柔語,彼士轉善趣。”又說:“聖者斷惡語,恒說柔和語,極喜美語者,近住于涅槃。”
绮語:主要是指未經觀察、信口雌黃的無關語。如世尊曾說:“詳察細審而言說,未經觀察切莫說。”如果要開口講話必須要深思熟慮之後再出言。如果沒有進行觀察順口就說,那麼很可能造成前言不搭後語,成爲绮語。如在大衆場合中,不作詳察,隨口亂說,將會傷害許多人而成爲绮語、惡語。如諺語所說:“口中若出言,當視他人臉。”
特別是在聞法期間如若胡言亂語,以及誦儀軌或念咒語間隔時東拉西扯,則罪過極爲嚴重。如今,僧團總的僧規及瑜伽自宗的法規有些十分渙散、松懈,有些人甚至在念誦儀軌的同時也是廢話連篇,在僧衆行列中與興趣相投的道友們互相打鬧、交頭結耳;到了中間念咒時,便取出一個如黑腸子般的鼻煙壺開始吸煙,或者喝茶、閑聊等作種種非法行。如若一邊漫不經心地誦咒一邊夾雜閑言碎語,同時口飲茶水,則其罪過與舍法罪一樣重。此外,念咒時講述故事,談論曆代王朝、軍事戰爭、搶劫商業的狀況,議論女人的好壞,評價財物的賢劣以及古今中外、溝頭溝尾等形形色色的無稽之談,這是所謂的“亂言之口如惡庫,信口胡說爭訟因”。依此可産生貪嗔的分別念,進而斷送自他念經的善法,因此(在念經時說绮語)過失相當嚴重。
一般而言,那些不知羞恥、懈怠懶惰、放逸散漫、貪嗔強烈、如鹦鹉般喜歡言談,口心不調順的人愛說绮語。如果與這種人交往相處,必將斷掉善根,被引入惡趣之中。如《入行論》中雲:“伴愚必然生,自贊毀他過,好談世間樂,無義不善事。”人們常說:“一切語言均是由欲望而說。”所以,這類绮語大多數完全是自贊毀他的語言。喜歡說绮語的人增長強烈貪嗔、極爲怠惰等許多不善業。《寶積經》中也宣說了說绮語的極多過患。邬金蓮花生大士也曾經說過:“雜有绮語誦一月,不如禁語誦一日。”
绮語也是依賴于貪嗔癡而産生的,所以它的異熟果報將分別墮入叁惡趣。即使轉生爲人,也將成爲諸人不喜,如瘋子般言繁語雜,心煩意亂,誰也不相信他的話,世世代代中愛說绮語。
如果斷除绮語,那麼生生世世生于貴族之家,受到衆人擁戴,語言前後連貫,語言不會出現過錯,能言善辯並與正法毫不相違,所說之語相合衆人心意猶如蜂蜜一般……,有不可思議的利益。經中也說:“設若能斷除,無義諸绮語,恒時講正法,彼士轉善趣。”
如是(在阿彌陀佛及其眷屬前)發露忏悔口中所造的妄語、離間語、惡語、绮語四種不善業。
壬叁、忏悔叁種意惡業:
貪心害心與邪見,發露忏悔意叁罪。
貪心:是指貪圖他人豐富的財物、強大的勢力、勇士的魄力、智者的辯才、美麗的容貌等,並想:若有辦法讓我擁有這一切那該多好啊!
大貪心是貪圖上師僧團的財産,其過患特別嚴重。大部分商人等爲了謀得利潤而對寺廟僧衆共同擁有的財物産生貪心,其過患如上面強奪偷盜僧財時所講的一樣。許多人貪圖買到上師們手中的馬牛等信財亡財並想從中獲取利潤,其罪過也非常大。假設獲得了少許利潤也猶如飲毒一般。邬金蓮師說:“上師財如哈拉毒,誰若享用則喪命。”甚至,如果看到別人有一尊佛像或優質的物品,便將它拿在手中從頭到尾瞧個不停,摸來摸去,企圖得到。暗想:唉,若我能擁有這樣的物品該多麼好啊!這也屬于貪心。
一般來說,那些恬不知恥、貪得無厭猶如餓狗之人易生貪心,這主要是由欲望引起的,但是也有諸如貪求敵人之財等以嗔心引起的。依靠貪心也會導致害心、殺生、不與取等惡業的出現。
其異熟果報將墮入叁惡趣中。即便幸得人身,也是相貌醜陋,貧窮可憐,雖有財富也易毀盡,由于貪欲作障而使心中所願無一實現,生于惡境,常常成爲具貪心者。尤其是對有福德之人的財富生起貪心,如果依此産生害心,則其結果將如往昔的頂生國王一樣,他已獲得了與帝釋天王平起平坐的權勢,後來還妄想擁有一切,最終天界的福德也殆盡了。……有許多這類公案。
不以自己擁有的財産爲滿足,還貪圖他人之財,依此使自己的財産也會失毀:很久以前,一只狐狸在溪水邊尋得一塊肉。這時,它看見水裏的魚兒在遊動,便想先去吃魚,于是它放下那塊肉跑去吃魚,結果魚鑽到了水底,那塊肉也被烏鴉叼走了,最後它什麼也沒有得到。
本來,如果自己沒有積累的福德力,那麼對心中所想、眼睛所見的事物都生起貪心又有何用呢?因爲眼福不淺而無所不見,心似損耗鬼而無所不求,由于自己耗盡福德終將一無所獲。所以,自己有多少財物都知足。無有貪心之人即使如乞丐一般窮得身無分文,然而精神方面卻十分富足;不知滿足具貪心者盡管物質極爲富裕,但精神卻極爲貧乏。如《親友書》中雲:“佛說一切財産中,知足乃爲最殊勝,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
貪心過患極其嚴重,若能斷除貪心,則轉生爲人時,財物富足穩固,誰也不會對其産生絲毫搶奪之心,轉于天界也成爲不同其他天人的富裕者。如經中說:“城邑或靜處,他人所屬物,不生貪心者,彼士轉善趣。”
害心:是指對于與自己關系不好的敵人,即使不是敵人但由于心懷惡意的緣故而對他人擁有的財産、受用、名譽、地位等生起難以堪忍的嫉妒心,並想:倘若能夠加害此人那該多好啊!這個人遇到不幸該多好啊!居心不良。最爲嚴重的害心是對于嚴厲的對境佛菩薩以及自己的上師、父母懷有惡毒之心。乃至對于包括旁生在內的有情,如果存心加害,則過患都非常嚴重。特別是不了知密宗金剛乘甚深行爲之義而對加害自己或施主等的怨敵魔障根本生不起刹那悲心,從開始就企圖消滅他們,一直懷著嗔心害心。但他們卻美其名曰:這是密宗的降伏事業。實際上這絕對是惡意惡語。
那些無有慚愧、疑慮種種、心胸狹窄、心靈肮髒、胸中充滿惡意之毒水的人們容易生起害心。
害心是由叁毒産生,主要是由嗔心引起,其異熟果報必將墮入叁惡趣中,這是不言而喻的。即使僥幸獲得人身,也是相貌醜陋、愚昧無知,身心常爲種種痛苦所逼,受到衆人憎恨,轉生于空曠恐怖、邊鄙野蠻、時有爭論的環境中,經常慘遭礌石兵刃等橫死,生生世世唯起害心,無有生起慈心的機緣。
事實上,如果對方沒有違緣障礙,那麼自己如何生惡心也不能達到任何目的,而只會耗盡自己的福德。試圖依靠惡咒等徹底消滅對方時,如果遇到個別無有福德、勢單力薄者,有可能勉強對付,但也將是兩敗俱傷,自己得不到一點利益,既損害了今世又摧毀了來世的解脫道。如《入行論》中雲:“縱令敵不喜,汝有何可樂,唯盼敵受苦,不成損他因。”
有些人雖然言行上不能夠傷害對方,但心中總是想:對方若人財兩空、牲畜皆亡該多好啊!可是,連讓一個虱子叮咬對方的事也未辦到,結果自己卻墮入地獄。也有些人不只是對敵人而是對所有的人都是語言白如牛奶(甜言蜜語)、內心黑如墨汁(心地惡毒)(即所謂的口蜜腹劍),這也屬于害心,將成爲地獄的墜石,也有成爲鬼魔種姓的。
當自己所懷有惡意的怨敵出現不樂意之事時,則說:“我實在高興,真是佛的加持,我心滿意足了,他本該如此。”如此隨喜者,反倒他自己真的得到佛的加持了吧。因爲對方慘遭不幸,自己如果幸災樂禍,則與親自造罪的過失相同。所謂“害心是地獄的使者”,這種生害心者死後將如投石般立即墮入地獄。在地獄沸騰的銅液裏炖煮時,你若高興爾時該高興,你若心安爾時該心安呀!如《入行論》中說:“汝願縱得償,他苦汝何樂?若謂滿我願,招禍豈過此?”
曾有這樣一則實例:古代,在一深山中住有師徒二人,另有一個與他們不和的上師。一天,上師對侍者小僧人說:“煮上好茶!今天我聽到了一個好消息。”小僧人問:“聽到了什麼?”上師說:“與我們倆不好的某某上師有女人了。”小僧人說:“噢,上師呀,這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呢?我還以爲您面見本尊得到授記了呢。”帕單巴尊者聽到此事後說:“幸災樂禍的那個上師比破戒造罪的那位上師罪過還大。”這就是所謂的“惡心武器傷自己”。
往昔有一個人配製毒藥,企圖害他人,結果誤入自己口中而一命嗚呼。
另曾有父子兩人,老父親躺下時,有一只蚊子落在他的禿頂上叮咬。兒子想:我的老父還沒有死之前,它爲何要咬他?打死它!于是扔了一塊木板,結果沒有打到蚊子反而給父親的腦袋開了瓢,老人就此喪命。
此外,從前,舍衛城的施主們供…
《極樂願文大疏 積資淨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