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養僧衆齋食時,首先供養僧衆,之後再布施乞丐。有一次,一個國王種姓的小乞丐和一個婆羅門種姓的小乞丐前去乞討,婆羅門種姓的那個小孩沒有掌握好時間,(在供僧之前)去了,結果什麼也未得到。國王種姓的那位小乞丐在僧衆享用後去要的,所以獲得了許多飲食。國王種姓的小孩問婆羅門的兒子:“你討到東西了嗎?”他因未得到任何飲食而氣憤不已,說道:“我如果有權力,一定砍掉所有這些比丘的頭。”他生起如此惡毒之心。國王種姓的小孩說:“我若掌握大權,一定每天以百味甘美飲食供奉佛陀及其眷屬。”他生起這樣善妙的心。他們倆說完話便各自到樹下,都睡著了。從某處疾馳而來的一輛馬車輾在婆羅門小孩的脖子上,他的頭斷了。他因害心的果報立即成熟而喪了命。當時舍衛城的一位大商主過世了,他膝下無子。家人們商量決定若有一位具大福德之人就請到家中。人們便四處尋找,發現了國王種姓的小孩正在一棵樹下躺著,其他所有的樹蔭已消失,但他所在的那棵樹的蔭影仍在他上面而沒有消失。于是他們斷定那是一位具廣大福德之人,選中他作爲商主。後來他供養佛陀及其眷屬齋食,在佛前求法最後獲得了解脫。所以,這是他善良之心的果報立即成熟的原因。
因此,一切善惡主要依賴自己的心,我們務必舍棄惡心劣意,生起慈心善意,否則,存有惡心者非但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甚至連善趣也無法獲得。如《入行論》雲:“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又:“誰製燒鐵地?女衆從何出?佛說彼一切,皆由惡心造。”《念住經》中說:“心爲敵中敵,心外無他敵,如燧木自焚,心爲自心毀。”可見,乃至地獄燃燒的鐵地以上都是由害心所産生的。因而,我們必須徹底斷除害心。
如果斷除害心,那麼今生也會安樂富足,誰也不能令其生畏,使衆人舒心悅意,心情恒時歡喜。如《因緣品》中雲:“具有害心人之中,當住無有害心處,具害心中無害心,奇哉此人極安樂。”又說:“何人無害心,憐憫衆有情,慈愛諸含生,彼永不生怨。”死後也將感受天界的大福報。如經中說:“慈心不損惱,無有害心者,不傷諸有情,彼士轉善趣。”
邪見:是指對真理的顛倒認識。大邪見即:說業因果不實有、前後世不存在、叁寶不真實,認爲行善作惡都一樣,或誤認爲父母殺害衆生是爲了積善根,宰殺旁生作供施等,視損害爲正法等奉持邊地邪道的宗派。與之類似的還有:口口聲聲說“飲酒吸煙等有什麼過失,殺生沒有那樣的罪過……”诋毀因果,盡管一善未作,唯造惡業,卻認爲不會墮入惡趣,肯定能得人身,這是因果邪見。或者說:“僧衆無有本尊,本尊無有加持力……”侮辱叁寶的威望,這種邪見與外道相同。同樣,視上師僧人爲有過失者也屬于大邪見之類。一切衆生從自性方面來說都具有如來藏,對自己的孩子也毫無慈悲心者在鹞鷹、豺狼等旁生中也沒有,將任何衆生都看成低劣者(與外道)一樣,視正法爲非法、非法爲正法等均是邪見。
如頌雲:“十不善中邪見重。”所以,從産生不信因果的邪見開始直到尚未生起誠信因果的正見之前,以往的一切善根後來不會生起,斷絕善根之人不能恢複如初,因此罪業極爲嚴重。
那些不知羞恥、愚昧無知、從無始以來經常轉生于無暇邊鄙之處、爲惡友所欺、無有信心、滿腹懷疑之人易生邪見。
邪見的意樂是由叁毒産生,但主要來源于愚癡。根據意樂強弱不同,其異熟果報分別墮入叁惡趣之中,尤其是墮入無間地獄而需要感受其余地獄的所有痛苦。之後接連不斷轉爲旁生,即使幸得人身也因往昔不善業的等流果而空耗,世世代代轉生爲邪見者等等,其過患無法想象。具邪見之人的善根也將成爲痛苦之因。如龍樹菩薩說:“若欲趨善趣,當修習正見,邪見者行善,其果亦難忍。”
如果親近不信因果的惡友或雖信因果卻不懂因果道理的人,那麼自己也會染上生起邪見等過患。如《因緣品》中雲:“若將純淨吉祥草,系于腐爛之魚上,彼草亦會變腐爛,依止惡友亦複然。”倘若依止誠信業果、喜善警惡、了知業因果道理之人,則自己也會轉變成具有正見者。如《因緣品》中雲:“若人將紫梗樹葉,置于漢香香囊中,樹葉亦發出香氣,依止善友亦複然。”《寶積經》中也說:“依止說法善知識,切莫依止諸惡友,具足淨戒及多聞,當知勝義唯一門。”
有些愚癡惡劣的弟子盡管依止了一位賢善殊勝的上師,卻對上師無有恭敬誠信之心,也未能正確理解教言,表面上裝模作樣,僅僅修行了少許法便自吹自擂,但實際上卻在散漫、懈怠中虛度人生,結果任何功德也未獲得,居然說:“某位惡上師欺騙了我,正法也不深奧。”最終以邪見死去而墮入惡趣。
還有些在家人盡力作消災延壽、頂禮轉經、淨除罪障等佛事,希望今生幸福安樂。然而,因往昔所積惡業力感召而屢遭病痛、失敗等厄運。于是便說:“我們竟然落到了這種地步,因果不真實,叁寶無加持,別人唯造惡業卻享受快樂。”生起邪見。
事實並不是這樣,廣行善法之人今生遭受痛苦是由于:因果真實不虛而使以往所造的惡業在現今成熟,此後可得盡除,如今所造的善根,後世必將成熟,絕不會虛耗,正因爲叁寶具有加持力才使往昔的惡業迅速現前。即所謂的“大福者臨趨善趣,痛苦猶如燃烈火”;有些人雖然積累了滔天大罪,今生卻越來越幸福快樂,但這並不妙,這是因爲往昔的點滴善果于現世中成熟,之後便徹底耗盡,如今所造的惡業必將于後世中成熟,以致永無解脫之時,這就是所謂的“重罪者臨墮地獄,福德猶如降大雨”。此類實例如下:
從前,劄珠城市(尼洪國家)的國王俄紮雅那之子名爲具髻,他繼承王位後把兩個惡臣納入朝中,而將兩位法臣擯除朝外。之後以非法治國,致使整個國家轉入邪道。父王俄紮雅那于佛陀前出家,最後獲得了阿羅漢果位。然後他返回劄珠城市,准備製止太子及群臣非法執政的惡行。由于奸臣們從中挑撥致使具髻殺害了父王。因爲他的父王是阿羅漢,所以他造了兩種無間罪。當時,嘎達雅那尊者也在當地,他預言:“從現在算起到第七天時,劄珠城市將被土埋沒,具髻國王及其眷屬將墮入無間地獄。”隨後,第一天狂風四起,將塵石一掃而空,第二天降下花雨,第叁天降下衣雨,第四天降下銀雨,第五天降下金雨,第六天普降各種珍寶雨。到了第七天,漫天降落土雨,盡管國王等衆人企圖逃跑,但因非人擋住了去路而未能跑掉,結果所有的人全部被土壓死,之後墮入無間地獄中。
可見,今生行善之人感受痛苦、罪業深重之人享受少分安樂,這都是可能的。因此,我們不應對因果生起邪見,諸如阿羅漢等高僧大德們之中也有臨終感受痛苦的。
也有自己因前世惡業而于今生中起邪見的公案:往昔,邊地給國王有名爲“戰哦”、“炯幾”的兩個兒子,他們成了常斷見者。後來國王將他倆委托勝光王撫養。他們舍棄了邪見,于佛陀前出家,最後獲得了阿羅漢果位。這是由于:他們曾是迦葉佛教法中精通叁藏的兩位出家人,以此業力所感今于釋迦牟尼佛教法中獲得阿羅漢果位。同時轉生于邊地成爲邪見者是因爲:在迦葉佛時,他們二位前往某邊地,無有教言卻大膽包天擅自修行。本來沒有證悟卻自以爲證悟了,從而生起增上慢。因臨終時沒有獲得任何功德而心生邪見,口口聲聲地說:“迦葉佛的教法不真實,因果不存在,我們倆沒能解脫。同樣,其他人也絕不會有解脫。”說完便死去了。以此邪見他們于多生累劫中墮入惡趣,並于許多世中生于邊地,在此之前連叁寶之聲也未曾聽過。
思維此邪見的過患後,如果能夠做到縱遇命難也不起邪見的話,那麼生生世世不會墮入惡趣。在家男女們也是同樣,即便不能夠徹底斷惡行善,但是對于微乎其微的小事也不能說“僅此無關利害”而起邪見。業因果毫厘不爽。因此,認爲因果的確存在而誠信因果,這一點至關重要,這也是所謂的世間正見。不要認爲一滴水無有任何用處,如果逐漸積累則最終必將充滿大的水器;如若認爲小小的火星沒有什麼危害而不加警惕,則可能焚燒大山。通過這些真實不虛的比喻我們就能懂得(因果無欺的道理)。如《因緣品》中也說:“雖造微小罪,來世受痛苦,雖積微小福,來世得安樂。”龍樹菩薩說:“世間之正見,誰人若具足,彼于千劫中,不會墮惡趣。”
無有邪見、誠信因果之人,因細致取舍善惡、如理行持,而于生生世世中心相續充滿善業的良好習氣,此人對一分戒律也極爲重視,恒時喜歡出家,具有視諸上師爲真佛的清淨心,喜愛恭敬善知識,懂得哪怕僅聞一句佛法也有巨大意義,因此常愛聞法,諸鬼神也歡喜贊歎此人,經常生于正法興盛、善友雲聚的環境,暫時轉于天界獲得吉祥圓滿的增上生福德,究竟往生清淨刹土等利益無量。經中也說:“業及業異熟,誠信此二者,受持正見者,彼士轉善趣。”
(在阿彌陀佛及其眷屬前)發露忏悔自己生起或令他人生起以及隨喜他人生起貪心、害心、邪見這叁種意不善業。
辛二(忏悔身語意嚴重之惡業)分五:一、忏悔五無間罪;二、忏悔近無間罪;叁、忏悔舍法罪;四、忏悔誹謗菩薩罪;五、忏悔惡見罪。
壬一、忏悔五無間罪:
殺師父母阿羅漢,惡心損害佛身體,
發露忏悔無間罪。
現在分別忏悔極重罪業,首先忏悔五無間罪。一般來說,五無間罪是指如前所說的(殺父、殺母、殺羅漢、惡心出佛身血),再加上破壞僧衆和合。但是,此處按照《祖法金藏論》中所說,是指殺害父母、堪布、阿阇黎等具法眼之諸智者不經中陰直墮地獄。(此論說殺上師也屬于無間罪。)殺害父親、母親,或者殺害傳授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等的阿阇黎,以及殺害聲聞、緣覺、阿羅漢,惡心弄傷佛的色身,自己親自造或教唆他人以及隨喜他人造過這些罪業死後都將不經他世立即墮…
《極樂願文大疏 積資淨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