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入無間地獄。因此誠心誠意發露忏悔這五種無間罪業。
(下面對此五無間罪稍加解釋):破壞僧衆和合便中斷了*輪(損害佛法);佛陀是叁界的皈依處,損傷佛身也就損害法身的所依——殊勝色身之中的化身(損害佛陀);阿羅漢是斷盡叁界煩惱的殊勝僧衆(殺羅漢即損害僧衆)。損害這些也就是損害了叁寶的緣故成爲無間罪,如往昔的提婆達多一樣,我們這些人從無始以來也可能造過無間罪。
殺害上師:對自己來說,傳授別解脫、菩薩、密乘戒的堪布、阿阇黎等上師的恩德已勝過真佛,不用說是殺害,就是侮辱上師或一刹那對上師生起邪見惡心等也將墮入地獄。甚至僅僅稍稍生起“我已勝過上師”的分別念,罪過也相當嚴重,例如:涅嘉那革瑪繞僅僅認爲自己的智慧較上師略勝一籌,即生便遭到七次危及生命的違緣。
大成就者黑行與一位弟子一同渡海,那位弟子心想:就功德而言,上師的確殊勝,但從資具方面來說我要富有些。僅以此念便使船沈入了水中。
此外,一位舍事者的上師有一個弟子。一次,這位弟子在稠人廣衆中傳法時,他的上師也來到當場並頂禮。弟子明明看見了上師,但在大庭廣衆之下不方便給上師還禮。衆人散去後,他迎接上師並頂禮其足。上師問:“剛才我頂禮時,你爲什麼不起身呢?”他緊張地妄言禀道:“我沒有看見您。”剛剛說完,他的雙眼便落到了地上。
有許多此類公案。
不必說是廣泛授予灌頂、傳承、教言的上師,甚至對從字面上講解的阿阇黎、獲得四句傳承的上師也應恭恭敬敬。相反,若違背師教,則過患極大。如續部中說:“聞一偈頌者,若不當作師,百世轉爲狗,成爲具痣者。”依止上師、堪布、阿阇黎後,無論他好壞,都不能違背其教言。續中說:“依止上師後,無論其好否,豈能違教言,彼若失此印,墮金剛地獄。”又雲:“縱然無功德,依師若舍棄,侮辱諸上師,誹謗叁世佛,其罪說不盡。”這其中宣說了(違師言教的)許多過患。因此,違背上師、堪布、阿阇黎(之教言)罪過極其嚴重。
殺害父母:(在曆史上有許多殺害父母的事例,)曾有一位施主之子殺了自己的母親,未生怨王殺害了他的父親。父母雙親在今生今世對自己恩重如山,自己的善妙身體也是由他們的因緣而形成的,因此父母是嚴厲的對境。對于出家人來說,父母等同于堪布阿阇黎,如果未經父母允許則不可以出家。
往昔,有一位小駝背阿羅漢因業力所感于六天中斷了齋飯。阿難與目犍連兩位大尊者爲他化緣的齋食被狗和烏鴉搶走,也未能解決他的那份齋飯。第七天,舍利子尊者化到了一缽齋飯給他。這時,大地突然裂開,所有的食物全部落到地下。舍利子尊者以神變取出交給他,可是又被風吹散了,絲毫也無法享用。舍利子說:“現在看來他沒有進食的緣分了,給他水喝吧。”尊者供水給他,當時諸非人向水中灑入灰塵,結果水變成了灰湯。小駝背阿羅漢喝了灰湯最後因饑餓而圓寂。這是因爲:在很久以前,有母子二人(相依爲命)。一次,兒子外出時,母親對許多比丘供養了齋食。兒子回來後得知此事,因爲他是一個吝啬之徒而對此忍無可忍。他將母親關在一間空屋裏作爲懲罰,七天之中置之不理。母親饑餓難忍,有氣無力地說:“兒呀,給我一點食物吃吧!”兒子氣極敗壞地說:“你將自己的那份食物給了比丘們,現在還給你什麼,你吃灰去吧!”最後母親餓死了。以此業果他連續不斷地墮入惡趣之中,並于數世中饑餓而死。如今獲得阿羅漢果位時,這位最後有者也因饑餓而亡,且臨終時還需要食用灰塵(此例于《百業經》第叁十一公案中有詳述)。
毆打父母的罪過也如此嚴重:從前,有位商主名叫匝哦之女,他將幾天中做買賣攢得的收入供養母親。在他即將啓程去海島取寶時,母親勸他不要去,他執意不聽。母親一邊哭一邊拽著他的腳。他氣憤地說:“我要去大海取寶你竟然說此不吉利的話。”同時用腳狠狠地踢母親的頭。然後一走了之。以此業報在海上船只毀壞,他獨自一人幸免于難,到處漂泊,因以往供養母親幾次銀幣之業而于數千年中享受天人的安樂。後來又被業風驅趕到了南方一處,他走進一座叁層門的鐵室內,看到那兒有一個人的頭上旋繞著一個巨大燃火的鐵輪,腦漿膿血四處飛濺。匝哦之女問:“你造了什麼業而落到這種下場的?”那人說:“我因曾損害過我的母親而感受此果報。”他回想起自己也曾損害母親,即刻鐵輪落到了自己的頭上,感受痛苦。
甚至僅僅生起毆打父母之心也需要感受這樣的果報:大阿羅漢目犍連也被裸體外道徒數數毆打,身體被摧殘得簡直成了葦草一樣。本來,他具有僅用一個腳拇趾便可動搖天界尊勝宮的神變,可是在當時由于往昔的業力所壓,就連變化想也想不起來,更不必說大顯神變了。那麼,目犍連尊者因造了什麼業而慘遭如此痛苦的呢?從前,一對婆羅門夫婦有一個兒子,他娶了個媳婦。那個媳婦從中挑撥致使他對自己的父母也變得冷漠無情。一次,他看見父母二人坐在一起,非常生氣,惡言說道:“真該將你們整個身體摧殘成葦草一樣。”以生此惡心之業,他在五百世中被人打死,如今這是最後的余業。
此外,也不能侮辱父母或從其身體上跨過等:曾有位叫仁慈供施的商主因從自己母親的頭上跨過之業而即生墮入孤獨地獄,並且頭上轉著兵器鐵輪,感受難忍之苦。
若指使父母做事也將感受果報:昔日,釋迦美女耶輸陀羅懷其子羅睺羅長達六年之久,生産時感受了難以忍受的痛苦。這也是因爲:從前,母女二人攜帶一桶酸奶趕路,女兒不願意背奶桶,于是對母親說:“阿媽,你背這個吧,我要去方便一下。”在遙遠的途中一直讓母親背著奶桶。這就是此業的等流果。
由此可見,父母是多麼嚴厲的對境。譬如,若用世間的財物、辛勤勞作報答父母的恩德,那麼兒子將父母扛在雙肩上于百年之中轉繞四大部洲也報答不了父母之恩,以遍滿大地的七寶供養也無以報答恩德。倘若讓父母信仰佛法、受持戒律、生起智慧等以及趨入佛門,則可回報父母的恩德。而以狩獵、盜竊的贓物,信財、亡財等邪財奉養父母,非但不能報恩反而是讓他們積累地獄之業。
另外,對于破戒的父母也應恭敬承侍:往昔,一位施主的兒子是通曉叁藏的比丘。後來他的父親也出家爲僧衆做事,十分辛苦。一次他對兒子說:“我累得精疲力竭了,你應恭敬侍奉我。”兒子說:“本師講過:“獅子一樣的人不能承侍狐狸一樣的人”。”父親說:“兒子,誰如獅子,誰又像狐狸呀
”兒子說:“爸爸,我具足戒律猶如獅子一般,你是破戒之人就像狐狸一樣。”父親說道:“兒呀,像狐狸一樣的我能生出如獅子般的你嗎?”正在這時,世尊贊歎父母說道:“父母是利益的恩田,無論何時理應恭敬、令生歡喜。何人若令父母歡喜、真實供養撫恤父母將受到梵天、阿阇黎的供養等。”如此贊歎了許多(恭敬承侍父母的功德)。又說:“智者以飲食,衣物及臥具,孝敬父母親,今世無災難,死後趨善趣,獲得諸安樂。”
年青人如果孝敬父母與長者,就是在積累福德;如若淩辱他們,就是在耗盡福德:從前,被稱爲和氣四瑞的羊角雞、山兔、猴子、大象,按照長幼輩分,其中年齡最小的是大象。所以它對其余叁者恭敬侍奉,途經艱險難行之路時,它們都騎在大象背上過路。羊角雞是它們中最年長的,其余叁位對它都是畢恭畢敬。必須像它們那樣恭敬老者。邬金蓮師也曾說過:“勿令老者憂,當以恭敬護。”
因此說,念念不忘父母、上師等的深恩厚德是正士的品質。如《世間正士莊嚴》的法規論中雲:“承侍應敬者,尤憫無怙衆,不忘報恩德,乃是聖者行。”
知恩圖報的正人君子甚至轉爲旁生也不忘報恩:昔日,一位比丘的床榻下,一只老鼠帶來許多食物貯存在那裏。那位比丘享用這些食物便不需要去化緣。世尊說:“那位比丘的前世是那只老鼠的父親,老鼠因孝敬父親而帶食物給他的。”
對父母、上師等恩將仇報即是所謂的“以石擊打大恩人”。如《佛本生傳》中記載:往昔,釋迦牟尼佛轉生爲人熊時救了一個定死無疑的獵人的性命。然而,那個獵人卻出賣了人熊,使它慘遭殺害。當他接受自己的那份熊肉時,以無欺因果之力他的手斷落到地上……
不知報恩的人比老狗還下劣,如果給狗食物,那麼它永遠也不會忘記。律藏中說:“不知報恩之諸人,視其比犬更惡劣,犬亦知曉感激人,如蛇之人放毒氣。”不念上師、父母恩德的修行人,護法也成了魔。如邬金蓮師說:“不念父母師恩時,本尊護法現魔相。”(如《二規教言論》中雲:“父母上師長老等,利己人前不報恩,諸天護法恥笑彼,失卻助伴如僵屍。”)
在如今的惡世,有些卑劣之人僅僅在人前顧及面子、害怕羞恥,雖然沒有直接殺害父母,但是他們在父母尚有勞動能力期間,把他們當成奴隸一樣,指使他們做事。所有的美食暖衣兒子、媳婦享用,父母雙親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父母到了年邁不能做事的時候,宰殺老牲畜,驅趕老父母,這是卑鄙之人的做法,結果把生身父母攆到城郊或寺廟附近使他們流浪乞討,最後餓死凍死。而他們自己卻在父母所立的家業上坐享其成,毫無羞恥,沒有一點悲心,真好似羅刹一般。即使未將父母逐出門外,也是以惡言粗語、殘羹剩飯虐待他們,令其倍受痛苦,沒有比子孫虐待父母更嚴重的罪業了。
因老年人心力脆弱,如果(兒女)促成他們死亡與自己親手殺害父母一模一樣。等到老人死去以後,再爲了避免別人譏笑而供養跛牛、瘦羊、布匹、哈達作佛事也無有任何利益。兒子、兒媳等人從今生起會經常遭受種種不幸,死後將如墜石般立即墮入地獄。
當然,作爲父母,也不應多嘴,而要常念觀音心咒。身爲兒女,如果不與父母頂撞,也不懷歹意在衣食行爲上虐待雙親而恭敬承侍孝敬奉養父母,則今生來世都將吉祥順遂。從前,有母女二人一同過河…
《極樂願文大疏 積資淨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