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極樂願文大疏 積資淨障▪P20

  ..續本文上一頁病人前放食物一般絲毫也不感興趣,證法隱沒的迹象也已出現:即使是四續部灌頂也只是被視爲摸頂一樣當成兒戲,真可謂“求法縱多守護少,發誓容易難實踐”。

  本來,講經說法是宣講因果、戒律的取舍法,可(有些人)不求法,在對戒律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受了許多戒後便置之不理,這當然有一分受戒的功德,但因爲失毀誓言暫時必定要墮入惡趣。如頌雲:“佛陀之學處,不勤墮惡趣。”在家男女也必須了知應護的戒律而精勤守持,這一點十分重要。世尊曾說:“濁世的修行人,猶如口朝下的沙箱般墮入惡趣。”所說的密意也在于此。因此,凡是受了戒都有一分要守護的戒律,不但要知道求戒更要懂得守戒。我們現在認清了自他的一切罪業,雖然從法性意義上來說無有所忏悔的,但在世俗谛如幻的境界中作忏悔而求得暫時往生極樂世界、究竟獲得佛果,如此發菩提心是至高無上的現行對治力。

  己二、以厭患對治力忏罪:

  若無悔心忏不淨,昔所造罪如服毒,

  以大慚畏悔忏罪。

  如果不具備猛烈的追悔心,單單口頭上忏悔,罪業不能得以清淨。因此,心裏觀想:往昔所造的罪業,就像健康人中了毒一樣。我已造了如此卑鄙之惡業,從自己方面應當深感慚愧,在世間上赤身裸體、吃不淨糞並不可恥,而獲得珍寶人身後無所顧忌地造此肮髒的罪業,真是很慚愧。如《親友書》中雲:“誰以寶飾之金器,清除肮髒嘔吐物,轉生爲人造罪業,與之相比更愚蠢。”《本生傳》中說:“縱然未見中造罪,亦如服毒豈安樂,天衆以及瑜伽士,清淨之眼定現見。”想到佛菩薩一定會了知並羞辱我,心生畏懼,想到那墮入惡趣的異熟果報而十分害怕,以致于茶不思、飯不想,幾乎癫瘋昏倒等,以如此強烈的追悔心來忏悔,務必做到昔日未生怨王殺害父親生起後悔心那樣。

  己叁、以返回對治力忏罪:

  後無戒心罪不淨,發誓此後遇命難,

  亦不造作不善業。

  猶如用妙藥清毒療病必須要做到日後不再服毒一樣,雖然以追悔心作了忏悔,但如果日後無有穩固的戒心,則罪業也不能得以清淨。所以,我們應當發誓:從即日起直至未獲菩提果間,縱然遇到生命危險也不造罪業。例如:從今以後,如果不小心禁毒,一次療愈也無濟于事。《入行論》中雲:“斷盡惡心時,說爲戒度圓。”如果立誓不造罪業,唯一行善,那麼即使未成辦大善事,但是心的善法極爲廣大,因此這一點相當重要。如若無有戒罪之心,即便身語沒有造罪,但內心所造的罪業極爲嚴重。如頌雲:“善業或惡業,皆由心所積。”

  己四、以所依對治力忏罪:

  阿彌陀佛及佛子,加持淨化我相續。

  如果從自己的角度以悔心、戒心來忏悔,則必須以猛烈的恭敬心、虔信心祈禱“阿彌陀佛及其眷屬佛子定要如同擦拭鏡子般完全淨化自他相續,賜予加持”。

  如果依靠四種對治力來忏悔,則無論多麼嚴重的罪業都必定能得以清淨,因爲罪業不成實有並且是有爲法。如古大德所說:“罪業雖無德,忏淨乃罪德。”《別解脫經》中雲:“罪性本無有,爲利諸有情,忏悔四根本,五無間邪行。”屢屢造罪之人如果再再忏悔,則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都能夠清淨,誠心忏悔一次也可淨除千劫中所造的罪業。如《金光經》中雲:“何人千劫中,若造嚴重罪,一次極力忏,諸罪得清淨。”《彌勒獅吼請問經》中也說:“無知所造罪,一切當忏悔,智者若忏罪,不與業同住。”

  凡夫愚者明明知道造了罪卻不知忏悔,反而視其爲功德,如此一來,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罪業,也會把他引入惡趣,比如很小的鐵球也會沈入水底;智者不慎造了罪業,追悔莫及並知道忏悔,所以不會墮入惡趣,好似鐵球被打成薄片則不會沈入水底一樣。尤其這裏所講的是與菩提心相聯的忏悔對治法,所以即便是造了無間罪也可壓製或減輕。如《毗奈耶經》中雲:“造作難忍極重罪,譴責自己(修菩提心)將減輕,猛厲忏悔戒重犯,定能徹底根除彼。”《入行論》中雲:“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惡力大極難擋,舍此圓滿菩提心,何有余善能勝彼。”往昔的未生怨王、樂行王、指鬘王等最初也是因放逸無度、煩惱粗重而造了嚴重罪業,但後來認真忏悔,最終也現見了真谛。如《廣戒經》中說:“何者造罪業,善業可遮彼,如離雲日月,照耀此世間。”不造罪業以及雖造罪業卻能精勤忏悔的這兩種人,佛說都是正士(《地藏十輪經》中雲:“于我法中有二種人名無所犯,一者禀性專精本來不犯;二者犯已慚愧,發露忏悔,此二種人于我法中名爲勇健得清淨者。”)。因此說,如果沒有淨除這些罪障則是現見清淨刹土的大障礙。

  思維此等道理後實修:即先誦《叁十五佛忏悔文》一遍,《總忏文》一遍,再誦:“父母爲主我等衆……加持淨化我相續。”一邊頂禮,一邊觀想四種對治力。之後坐下念誦淨戒咒七遍:“嗡阿麼嘎西啦、桑吧桑吧、吧吧、瑪哈謝達薩哆,班瑪布部柯達布雜、達達、薩門達、啊哇羅格疊吽帕的所哈。”再誦:“具足無垢戒,受持清淨戒,持無慢心戒,願戒度圓滿”一遍,接著念誦“斷除一切損害他,夢中亦不生惡念,恒時不離菩提心,願戒圓滿諸吉祥”一遍。如是忏悔後觀想:皈依境的諸尊衆安慰說“你們的罪業已清淨”,並且身體發光照射我們,最後一切罪障清淨無余。

  戊四(對治嫉妒之隨喜支)分四:一、隨喜之功德;二、隨喜有漏無漏善根;叁、分別隨喜大乘善根;四、隨喜特殊十善業。

  己一、隨喜之功德:

  聞聽他人行善時,若舍嫉妒不善心,

  誠心歡悅作隨喜,佛說同獲彼福德。

  首先宣說隨喜的功德:耳聞目睹他人聞思修行、塑佛像、印佛經、造佛塔、上供下施等行持善法時,如果能夠舍棄心胸狹窄、無法容忍、擔心別人善根勝過自己的“嫉妒心”,以及暗想我一定要達到像他那樣的競爭心、不歡喜心,而想:我真高興,他做了這樣的善事實在稀奇。如果自己能夠誠心誠意歡悅隨喜,佛說對方親自行持,自己觀想去做,結果自己也可同樣獲得他的福德。這是不需要任何人力、物力、財力僅以分別心便可獲得廣大福德的極妙方便法。我們應當爲自己不能成辦善法而感到後悔,對他人行善感到欣喜。

  昔日,勝光國王供養佛陀及其眷屬時,一個流浪的乞女歡欣喜悅作隨喜。佛陀問勝光王:“如果有一個福德超過你的人,那麼可以將此善根回向給她嗎?”勝光王回答:“可以回向于她。”最後佛陀念誦那個乞女的名字作了回向。《彙集經》中雲:“叁千須彌可稱量,隨喜善根無法量。”

  己二、隨喜有漏無漏善根:

  故于聖者及凡夫,所作諸善皆隨喜。

  因爲隨喜有如此廣大的功德,所以我們對于聖者以及凡夫所做的一切善事都應隨喜。具體而言,即對于小乘聲聞緣覺聖者們積累資糧、斷除所斷、修證智慧、達到有余涅槃境界時廣利有情的善根;大乘諸聖者菩薩于許多大劫中積累資糧覺悟解脫的功德等五道十地所攝的一切功德和圓滿二利的一切無漏善法;關于異生,正如所謂“分別趨異道,故名爲異生(凡夫)”,對于因爲不同業惑而趨入不同六道,加行道者以下已入解脫道和未入道的凡夫人所行大大小小有漏的善法,都應當隨喜。

  己叁、分別隨喜大乘善根:

  于發無上菩提心,廣利有情皆隨喜。

  我們應當隨喜諸佛最初發無上殊勝菩提心,以清淨殊勝意樂于諸多大劫中以六度萬行成熟衆生的相續,最後究竟圓滿、成熟、清淨叁功德,現前了圓滿正等覺果位。之後示現十二相等不斷廣泛饒益俱胝那由他刹土中的衆生,此理正如《經莊嚴論》等及經藏《本生傳》所述那樣。

  佛陀即使轉爲旁生身時也無不利益有情,諸如(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轉生爲烏龜時解救衆多商人擺脫海中危難;轉爲如河達魚時遣除人們的疾病和瘟疫;成爲獅子時救護商人,使他們免遭毒蛇之難等;成爲金色鵝王令梵施國王及其眷屬趨入佛門等有許多這類公案。

  成佛以後也是以種種形象利益衆生:例如,金地領域的嘎謝國王准備消滅勝光王時,本師(世尊)化現爲轉輪王,目犍連尊者化現爲大臣,調伏了嘎謝國王及其眷屬。

  如若對諸如此類無量無邊的善根生起歡喜心,(則獲得無邊的功德。)如經雲:“佛德不可思,正法不可思,聖僧不可思,若信不可思,果報不可思。”在凡夫地時也可利益衆生,如對衆生生起一刹那的饒益心,想方設法使他人心生歡喜,令一個衆生的心轉向正法,成辦一分善業也回向有情等等,總而言之,無有自私自利之心所做的一切善事都是利益衆生。

  己四、隨喜特殊十善業:

  斷十不善行十善,救護他命發布施,

  守持戒律說實語,化怨言語直柔和,

  少欲言說具義語,修持慈悲行正法,

  于彼善法皆隨喜。

  共同十善業中,首先是叁種身善業:一般來說,如果發誓斷除十不善業,則是十善業,然而此處指的是特殊十善業。

  救護他命:關于救護遭受獵殺、必死無疑的野獸、牲畜、犯人等其他有情生命的功德,前面雖然已經宣說過,但在這裏進一步舉例說明:

  從前,舍衛城一位富裕施主生了一個具相的兒子。親朋好友們在河邊歡聚一堂舉行宴會,由于那個小孩極其標致,大家相互傳來遞去,結果不慎將孩子掉到水裏,被水沖走了。因爲他福德廣大而沒有淹死,被一條大魚吞下去後就生存在魚腹中。在那條河的下遊有一位施主膝下無子。一天,他撒網捕撈到了那條大魚,剖開魚腹時,發現裏面有一位相貌莊嚴的孩童,他非常高興,于是精心撫養。孩子長大後出家,最終獲得了阿羅漢果位。諸比丘請問世尊:“這是什麼原因?”世尊說:“昔日,拘留孫佛宣說了斷殺的諸多功德,當時一位施主聽後受了不殺生戒,以此生生世世中相貌端嚴,今世中雖然進入了鯨魚口中,也免遭一死。又因曾供養拘留孫佛一枚金幣,致使無論生于何處均成爲富裕之人,如今出家…

《極樂願文大疏 積資淨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