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獲得阿羅漢果位。”
此外,一位施主有一座妙寶塔,他沒有兒子。一天他對著寶塔說:“如果不賜給我一個兒子,我就毀掉你。”塔中的天尊聽後驚恐萬分,將此事告訴了多聞天子(請求幫助)。多聞天子也無法使施主生子,便去求助于帝釋天。帝釋天對一位臨終的天人說:“請你投生到那位施主家中。”那位天人說:“我想獲得出家身份,如果投生在他家,出家就會出現違緣,這可不行。”帝釋天又說:“你大可放心轉生到他家,若有違緣我會幫助你。”于是那位天人轉爲施主的兒子。長大後想要出家,父母卻不同意。他想:我如果不能出家,那麼獲得人身也無意義,不如死了好。于是就去跳河,沒想到被水沖到上方,沒有淹死。他又跳到兵器、烈火中,以及從懸崖頂縱身跳入深淵,都沒能夠死掉,最後他想:這個勝光王是位暴君,十分殘忍,我應違犯王法。他到舍衛城的居民家中行竊,結果被他們捉住交給國王。國王命人向他身上亂箭齊射,但所有的利箭全部返回,一支也沒有射中。國王吃驚非小,向他賠理道歉,並且親自開許他出家,最終他獲得了阿羅漢果位。這是由于他曾經轉生爲梵施國王的一位大臣時搭救了一個被判處死刑的人,從而于五百世中任何怖畏也不能損害他。
此外,大菩薩(指釋迦牟尼佛)轉生爲人熊時救護了一個瀕臨死亡的獵人性命。當他轉爲根達野獸時,梵施國王對一獵人說:“如果得不到那個野獸的皮,就將你們所有的獵人全部殺掉。”一個獵人爲了尋找根達野獸而漂泊到幹燥的荒野中,接近死亡。根達野獸發現後生起悲心,用淨水、水果救活了他,並剝下自己的皮交給他。有許多諸如此類的公案。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縱遇命難也不殺生而救護衆生,則可獲得天人一樣的壽命。《念住經》中雲:“一切戒律中,轉善趣之因。即此施命戒。”
布施:如米拉日巴尊者說:“當取出口中之食而作布施。”甚至小到施給身爲旁生的雞、狗一個小小食團,大到諸如善義王子和新巴商主取得如意寶後施與南贍部洲的衆生從而遣除了他們的貧窮;給孤獨施主供養佛陀及其眷屬花園;睜眼國王布施雙目;救衆王子布施財産、太子、王妃等。倘若能如此勤于布施,今生來世中將獲得廣大受用,不受貧苦,不會轉生于餓鬼界,究竟獲證佛果。
持戒:守護戒律是指甚至都不以貪心眼看、手觸女人。例如,聲聞大迦葉尊者轉生爲婆羅門之子涅珠達之時,薩迦賢比丘尼(金色比丘尼)當時是薩迦婆羅門的女兒。他們二人奉父母之命,在不情願之中被強迫結爲夫妻。十二年當中朝夕相處,但彼此之間甚至連貪愛之心也從未生過,更何況說真正作不淨行呢?他們是了知持戒功德與貪欲過患的正士。所以,盡管父母讓他們同床共寢,但他們卻沒有這樣,而是一個人睡的時候另一個人站著,輪流而睡。一次,薩迦賢入睡時手臂露到外面,一條蛇纏繞住她的手臂。涅珠達見此情景,便用一把扇子的柄端向上挑那條蛇,結果驚醒了薩迦賢。她說:“怎麼,你碰我了嗎?”涅珠達連忙回答:“不是我碰你,因爲你的手臂被蛇纏住了,爲了保護你,就用扇柄碰了一下。”薩迦賢說:“被毒蛇纏住倒沒什麼,絕不能讓男人觸碰。”他們二位就是這樣堅持守戒的。後來涅珠達成了佛陀的法太子大迦葉尊者時,薩迦賢就是阿羅漢女金色比丘尼。世間上也有如是持戒的高尚之人。
因此,我們應當欣樂隨喜並且自己也爭取這樣持戒。在家人要以自己的妻子爲滿足,斷除邪淫。出家以後,以貪心歡喜女人等不守戒律的人,不僅不能稱得上佛陀的追隨者,簡直就像黃豺狼一樣。如頌雲:“僞裝釋迦子,猶如黃豺狼。”
(反之,持戒的功德也相當大。)經中說:在其他清淨刹土千百劫中持梵淨行戒,也不如現在僅僅一上午持不害衆生等一分戒律的功德大。在如今濁世、佛法即將隱沒之際,一天中守持斷殺生等一分戒律的功德比恒河沙數劫之中供養俱胝那由他佛陀的功德還大。因此,我們對一分學處也不要輕視,而應守護。別人的相續中具有一分善法我們也應生歡喜心。
在家男女們甚至受持齋戒也有極大功德。如果嚴格守護八關齋戒則轉生于天界等,詳細的功德可以從其他經論中得知。
如果破一分戒律也要感受苦樂交替的果報:“從前,一位貧窮婆羅門看見給孤獨施主屢屢供齋給受長淨齋戒的出家人及在家人後,他自己也受持了長淨齋戒。其間,有一天他到了一個山村,夜幕降臨後借宿在一位婆羅門家中。那家人請他用餐。他說:“我受了八關齋戒,午後不能進食。”主人說:“你如果不吃就不要住在我們家。”他聽後十分害怕,就進餐了,結果破了齋戒,本來他死後可轉生于叁十叁天,因破了一分齋戒而轉生到四大天王的天界中,被取惡名爲“破齋戒天子”,因受用及威光也遜色于其他天人而感到羞愧難當。
另有一位業障深重的老婦人,受了叁天齋戒,一天吃了少量食物,一天喝了水,一天認真地守護齋戒。她死後沒有轉生到叁惡趣中而轉成了一名國王的太子,因一日進餐(毀戒)而致面目醜陋,因飲水而致心緒起伏不定猶如瘋子。因此我們應努力護持淨戒。
說實語:若開玩笑也能斷除妄語,盡量言說真實語,則意義極大。如《因緣品》中雲:“實語如甘露,實語乃無上,住于實義法,佛說爲誠實。”誠實的人宛如純金一般是衆人信任、歡喜之處。
化怨:不是爲了地位、財食而作中間調解人,而是以好心好意化解怨恨、平息戰爭、沖突等諸多不善業,因此這是隨喜的一大要訣。《念住經》中雲:“親朋與好友,相互不和睦,何人極調解,轉生于天界。”
柔和正直語:不懷有貪嗔之心,言說溫和調柔的正直語。心語溫和的人是具有大乘種姓功德的人,也是難能可貴、令人歡喜之處。如律藏中說:“兔角極難得,龜毛亦難得,妓女獨處難,說直語難得。”此教證也可加在上面的真實語中。所以,我們恒時要盡可能斷除歪曲的話語。
說具義語:我們應該唯一言說安慰憂愁者、令他人對解脫起信心以及使所化衆生趨入正法等具有意義的語言。無著菩薩說:“多言可生不善業,縱然未生虛度日,除非定利自他語,精進禁語極重要。”因此,平時要策勵于聞思、念誦上。
少欲:就是所謂的“有福不求亦得財,無福希求亦難得”。因此,不要有了不知足、還特意去尋求,要做到隨遇而安、知足少欲。如《因緣品》中雲:“一人縱然有,等同雪山金,亦不滿足彼,當了悟知足。”享受著所擁有受用之安樂的人很多,而享受知足少欲之安樂的人卻罕見。如寂天菩薩說:“享知足樂者,天王亦難得。”所以,以自己的財産爲滿足不希求他財是善法。
(曾有這樣一則公案):一位富翁供養了世尊百味甘美的拉德(食品名)飲食。一個乞丐向世尊索要。世尊說:“你先說“不要”再給你。”那人說:“不要。”世尊把所有的拉德食品全給了他。給孤獨施主看見後,心想:絕不能斷了世尊的齋食,若有拉德食品世尊會享用吧。于是他便用千兩黃金從那個乞丐手中買下拉德食品,重新供養世尊。並請問世尊:“這是什麼原因?”世尊說:“這位乞丐許多世中始終貪著他人財物,沒有知足的時候,從來沒說過“不要”,因此經常淪爲乞丐,現今僅說了聲“不要”便立即獲得受用。未來山部佛出世時方播下解脫的種子。”
做到有吃有穿就心滿意足,這一點無論對于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至關重要。
修慈悲心:即使對殺害自己父親的怨敵,也無有陷害之心,而觀想:若一切衆生都具足安樂,那我多麼高興啊!他們若能擺脫痛苦該多好啊!只是修一次這樣的慈心與悲心,其善根也是不可思議的。經中說:“生一慈憫心,較施諸衆勝。”《因緣品》中雲:“每月千供施,連續百年者,不及慈衆生,十六分之一。每月千供施,連續百年者,不及憫衆生,十六分之一。”
行正法:如若誠信業因果,奉行、修持正法,則今生後世都會安樂。世尊曾說:“修法之士得安樂。”正法無有主人猶如流水一般。所以對因果有誠信的人,以正法爲滿足,對因果無誠信的人則好似餓鬼一樣,正法也無法滿足他。如此,我們一定要欣樂隨喜他相續中的一切善法。
戊五、對治舍法之請轉*輪支:
十方浩瀚世界中,圓滿正覺後不久,
我于彼等前祈請,迅速廣轉妙*輪,
佛以神通知彼義。
如同梵天供養金輪、帝釋供養右旋海螺祈請圓滿正等覺世尊(轉妙*輪)那樣,自己也可觀想:在十方浩瀚無垠的所有世界中現前圓滿正等覺不久、未說正法而安住的諸佛菩薩、上師善知識面前,自身幻化爲數多身體,手持*輪、海螺等吉祥供物,爲饒益衆生,祈禱勸請他們迅速轉深廣妙*輪,他們以神通了知此事後欣然應允。倘若能夠這樣觀想,則與親自去求法無有差別。這是以心觀想(意念)。如果身語能真實做到,那麼在具教法、證法功德住世的上師們面前請求四句以上法義也可使衆多有情獲得善妙法雨,並且可淨除自己的舍法業障,生生世世不離叁寶光明,永遠也不會轉生在暗劫中。
戊六、對治邪見之請不涅槃支:
于佛菩薩持教師,諸欲涅槃彼等前。
祈請住世不涅槃。
就像昔日鐵匠之子珍達祈請世尊住世,結果世尊住世延長叁個月那樣,自己也可觀想:在有意要趨入涅槃的諸佛菩薩、持教善知識前,誠心祈請他們爲利衆生于無數劫中不入涅槃而住世。他們也明知並欣然應允。(他們示現涅槃有叁種原因:)如果沒有所化衆生,則如無有水器不能顯現月影一樣,佛陀的色身也就自然融入法界之中;諸佛菩薩聖者們如若住世時間過長,衆生則會有他們將恒久住世之想,導致對修法産生懈怠心理,因此爲了使衆生生起厭離心而示現涅槃;也有因末法時期剛強難化的衆生邪行種種,暫時無法調伏他們而心生厭煩趨入涅槃的。得地以上的聖者們如果願意,那麼想住世多久就能住多久。因此,我們…
《極樂願文大疏 積資淨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