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極樂願文大疏 積資淨障▪P4

  ..續本文上一頁、柔軟纖細的金魚供養佛眼,依此願得智慧眼;以鮮豔奪目、妙香芬芳的千瓣蓮花供養佛舌,依此願猶如蓮花不住水般雖住于輪回中卻不爲輪回過患所染並生生世世獲得斷除妄語、宛如蓮花的舌根;以表示菩薩爲利他衆而投生的吉祥右旋法螺供養佛牙,依此願獲得四十顆皓齒享用殊勝美味,並從螺齒間發出聖法妙音;以如意樹嚴飾瓶口、充滿無死甘露的寶瓶供養佛頸部,從而願自相續如盛滿精華汁液的寶瓶般遍滿正法,滿足所化衆生的心願;以虹光自性的珍寶吉祥結供養佛的智慧,依此願自相續中獲得佛的無始無終、難以揣測的智慧力;以代表佛法永不隱沒、天物形成、無價之寶的飄曳绫羅勝幢供養佛身,從而願擊敗異方的一切辯論並獲得相當于普通人身量叁倍的佛身;以表示徹底斬斷叁有之煩惱網的*輪供養佛足,從而願懾服一切外道並以廣轉叁乘*輪調伏所化衆生之相續。如是意幻供養八瑞相,願自他一切衆生享受吉祥圓滿如海的安樂,帶著這種發願而作供養。

  輪王七寶:金輪寶:昔日,轉輪王們在皇宮頂層說谛實語後,以其福德力金輪從東方虛空中降落到國王面前,依此可以隨心所欲周遊各處,以金輪寶引導行進的同時,其余輪寶也隨之而至;神珠寶:顔色碧藍,毫無瑕疵,所放出的光芒可照亮八十由旬的範圍,以此能力遣除四大洲一切衆生的貧窮,如意滿足一切所願等具有許多功德;玉女寶:相貌端莊,令人見而生喜,遠離女人的一切過患,具足功德,天生具有悅意的妙香、所觸等;大臣寶:財富受用猶如多聞天子一樣圓滿,假設國王下令使叁千大千世界遍滿黃金,那麼他一刹那間便可辦到,並且具有慷慨博施的福報;白象寶:具有六顆灰白牙齒及紅色頂髻,身體高大,覆蓋寶珠璎珞,具有一千頭普通大象的力量,神速無比,諸如護地大象之子;駿馬寶:身色湛藍猶如孔雀頸羽般讓人賞心悅目,無有疾患,嘶叫聲傳遍整個南贍部洲,知道國王心中所想,因此稱爲駿馬,一日內可轉繞南贍部洲叁次,迅疾如風,諸如巴拉哈馬王(從羅刹洲引導衆生的馬王,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之一);將軍寶:具有堅韌毅力,極爲擅長技藝,並具有作戰的善巧方便,隨行有四大軍隊,僅以挽弓便令對方所有敵軍膽戰心驚、望而卻步,威風凜凜、勢不可擋,諸如帕吉波國王。

  這以上是意幻供養。

  

  己叁、自成供養:

  自成是指最初世間形成時,由衆生共同業力逐漸形成的叁千大千世界的百俱胝數四大洲,所有這些四大部洲每一洲都擁有百俱胝的須彌山、日、月等,以及表示五供的五種自然供品。五種自然供品是指東方日月燈火(燈),南方旃檀妙香(香),西方雪山食子(食子),北方清澈甘泉(水),下方遍地金花(花),上方蒼龍樂音等供品。此外,將上方天界的受用、下方龍宮的受用、地上人間的受用全部以意念取來,供養怙主阿彌陀佛及其眷屬,並且如此意念:您們雖然沒有受供的近取(執著),但爲了利樂我與其他一切衆生究竟獲得佛果,暫時往生極樂世界,祈請您們以大慈大悲心接受,並以歡喜心享用。如果我們有這樣觀想供養的能力,那麼佛菩薩們絕對具有享用的能力,如續部中說:“諸叁千界中,所有佛刹土,以欲妙嚴飾,供養圓滿佛。”這一切自成供品全部是由衆生共業形成的,所以沒有執爲你的、我的,任何人都可以供養。從供品本身來說,也是世俗緣起的遊舞,因此了知這些僅是名稱假有而已,並不成立實有,這一點尤爲重要。如《大方廣寶光明經》中雲:“了知供誰如虛空,何者無緣亦無執,彼爲最勝之供養,盡獲超思無量智。”因此,對于真實道的供養來說,執著有實即是一種過患。如《彙集經》中雲:“如享雜毒之食物,佛說緣白法亦爾。”然而,在家人以信心恭敬心作供養完全是可以的。

  因此,我們見到乃至清清的泉水、美麗的花園、自他美妙的服飾物品等所有悅意之物都要以意念供養阿彌陀佛,並說:“祈願自他衆生往生極樂刹。”這樣做順便之中就可以圓滿資糧。人們前來求法時,也不應兩手空空,雖然正法與上師不需要財食,但這樣會耗盡自己的福德。死亡之時,哪怕你的財産受用多如須彌山,也無有權力帶走芝麻許,不得不赤手空拳、默默無語地離開人間。如今自由自在的時候,即使再多麼貧窮,也必定會有一把青稞、一捧大米,甚至如果從路旁采幾束鮮花手持而來(供養說法上師),也有巨大利益。

  現在我們這些人當中存在著這種現象:無論是斷除惡業,還是供養等行持善法,對于廣大之事怯懦不爲,對于微小之事心不滿足,認爲僅此無關利害而不屑一顧,這樣的話,如何能做到斷惡行善呢?《大悲白蓮花經》中說:“觀想佛若僅向空中抛一朵花,其善根我以善逝佛智也難以衡量、宣說。”又《妙法蓮華經》中雲:“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花,供養于畫像,漸見無量佛。”因此說,今生來世一切善妙的根本積累——福德資糧極爲重要。尤其是,在舉行大規模極樂法會時作供養,因爲既有密宗的儀軌,並且僧衆中也有數多的高僧大德,而且具足加行、正行、結行等,所以有巨大的變數(數量成倍增長),因此應當精勤供養。

  有財富的人如果不慷慨上供下施,就如同守護寶藏的餓鬼或頭具寶珠的毒蛇以及老狗(老狗守骨)一樣,對自他均無有利益。這些財産受用也是與怨敵盜賊共同享用,或者成爲爭論之因。如律藏中說:“倘若一鳥銜肉塊,余鳥見後隨圍繞,如是了知欲妙過,當如犀角獨自行。”如此,遭到強者掠奪、卑者盜竊,或被鬼神、損耗鬼(專吃食物精華和損耗財物的一類鬼怪)所毀。鄙劣者(下等者)所積累的全部財産耗費在爭吵、打官司之事上;中等者所積財産全部耗盡在宴請親朋好友上;高尚者(上等者)則將所積財産全部用于正法方面(上供下施)。前兩種人(將財産)無義空耗,如果將其用于正法方面,則猶如商人放高利貸或在良田中播下種子一般,結果今生來世的受用會成百倍地增長而不會耗盡。不僅如此,而且財産還有最初積累的痛苦、中間守護的痛苦、最後無常毀滅的痛苦,猶如夏季洪水泛濫一般。如《別解脫經》中雲:“財富如流水。”雖然有些人以自己往昔所積善業而在某一世中擁有無盡財産受用,但如果他們沒有(用這些財富)來上供下施,那麼今後也將是一無所獲,往昔所積善業將在此生就會耗盡無余。如寂天菩薩說:“積護耗盡苦,應知財多禍,貪金渙散人,脫苦遙無期。”所以,我們思維財産是痛苦之根源、無有任何實義後應當上供下施。

  如今,藏地的國王(所執有的財産)也無法比擬往昔印度富裕的大施主(所擁有的財産),這是由于福德淺薄及正值日趨直下的劣緣惡世所造成,又因爲吝啬心重、不知因果而導致未能積累暫時的福德。擁有少許財食之人爲吝啬所縛,自己既不享用也舍不得上供下施,如同一條無牙的老狗守著幹癟的骨頭一樣。昔日,阿底峽尊者初來藏地時說:“在你們藏地,甚至沒有一個享受供施一把青稞果報的人,簡直成了餓鬼世界一樣。”的確如此。正如“微小種子生大果,少量種子産衆果”的比喻一樣,對于殊勝的對境(福田)哪怕只是供養一粒米,也會獲得廣大、衆多的果報。所以,如今在我們藏地被公認是富翁的那些人也難有往昔僅僅供施一碗青稞的果報。

  從前,我乳轉輪王所擁有的統治四大部洲以及與帝釋天王平起平坐的廣大福德與權威,這也是往昔供養德護如來七粒豌豆的果報。又如:從前,松西城市一位名樂的施主,其福德十分廣大,空空如也的倉庫僅看一眼便會盈盈充滿,他及妻子、兒子、兒媳、男仆、女仆六人都是僅以意念便如願以償,一點點飲食到了他們手中會成百成千倍地增長等等。他們這六位具有無比廣大福德之人,後來于世尊面前聞法而獲得解脫。那麼,他們因什麼善業而成爲這樣的呢?往昔,在鹿野苑境內,梵施國王執政期間,發生了一場十二年之久的饑荒。當時,有位施主的倉庫全部空空蕩蕩了,在清掃倉庫時收集了微乎其微的一藏升糧食,隨即將米煮熟。這時,一位獨覺比丘來到他家(化緣)。那位施主想:現在我將自己分得的這一份微量米飯吃了也無濟于事,終究免不了餓死,不如把我的一份供養這位比丘。隨後將想法告訴妻子,妻子也贊同此事。又對兒子、兒媳、男仆、女仆講了,他們全部贊成。于是將所有的米飯集中起來供養了那位比丘。因那位比丘是一位阿羅漢,所以顯示神變使他們生起無比信心而發願。以此福德力瞬間使空空的倉庫全部充滿財寶,並且結束了整個國家的饑荒劫。從此以後,他們一家六口任何一世都轉生于富足之家,甚至連乞丐、饑荒之聲也未曾聽過,最後于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變成如此具廣大福德之人。

  所以說,以清淨的意樂雖然供養微不足道的物品,也會獲得廣大利益,正如所謂的“小小花朵也是供品”。思維此理後,看到那些雖擁有財富,卻仍然貪婪無厭到處苦苦尋覓的人,真如《廣大遊舞經》中所說的“喜愛一切欲妙者,如飲鹽水無厭足”一樣。即使叁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財産受用爲他一人所擁有,他也不會滿足,就像“人有財發瘋,畜有草發瘋”(這句話意思是說,世人越有財産越貪得無厭,牲畜草料越多越不好馴服)的比喻。在內心沒有知足之前,始終不會停止積累財産,這真是無財不貧窮,有財反貧窮啊!

  可以見到富如山王的人,仍不知滿足,還要爲了芝麻許的利益奔波忙碌,最終自己的飲食也未用上而爲財産喪命。從前,秋收時節,一個人挑著一擔豌豆行路,途中他將那擔豌豆放在一棵樹下,就去解小便了。這時,一只猴子從那棵樹上下來抓了一把豌豆,在爬樹的過程中一顆豌豆落到地上。老猴子扔下一把豌豆,去找那一顆豌豆。恰巧那人回來了,他抛出一塊大石頭(擊中了猴子),結果老猴子喪了命。那裏的一位天人說道:“舍棄一把豆,而尋一粒豆,曆經百般苦,此猴真愚癡!”

  還有些富翁將優質的財物貯存起來自己使用下劣的。…

《極樂願文大疏 積資淨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