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這樣一則例子:在古代,一個獵人放毒箭,射中了一頭大象,大象也殺死了他。這二者都死了。不久,五百名盜賊來到此處,看到了大象的屍體。因爲當時正值饑荒年間,于是他們立即進行分工,一半人煮大象肉,另一半人去提水。這些盜賊還有少量的贓物要分,因此煮肉的一部分人心懷鬼胎地想:我們盡量多吃象肉,將剩下的肉放上毒藥,那些挑水的人吃後便會死亡,這樣我們就可擁有所有的財物。商議後就這樣做了;而提水的人們也生起了同樣的惡念,首先他們把水喝得飽飽的,然後在剩余的水中放上毒藥提回來,結果所有的人全部命絕身亡。此時,一只饑餓的老狐狸也隨因緣而來到了這裏,看見所有的屍體,它生起了強烈的貪心,將全部屍體歸爲己有。因爲吝啬者的本性是將好的貯存起來而使用不好的。老狐狸心想:我現在擁有了大批食物,這些應當逐漸來吃。想到這裏,它首先准備吃那些堅硬的弓弦,于是便將弓鞘放在嘴裏一拽,結果弓弦斷了,弓鞘觸進它的上腭,老狐狸也就此一命嗚呼。那裏的一位天人說道:“積累尚情可,不應過分蓄,且看因貪積,愚狐死弓下。”
同樣,有些富裕之人爲吝啬所縛,箱子裏已塞滿金銀財寶、精美綢緞;倉庫裏已裝滿茶葉、酥油、肉、青稞;山坡草原上遍滿了馬牛羊群,仍然還希求積累(更多的財産),總是擔心所積財産會用完,並且穿的也是破破爛爛,顯出一副窮酸相;吃的也是清水加糌粑的粗茶淡飯(按藏族的習慣,吃糌粑時必須放酥油,除非極爲貧困無有酥油,萬不得已才不放酥油),就這樣可憐度日。這些人一旦遇到違緣驟然暴死或者因爲財産而遭到怨敵盜賊殺害,就成了那只老狐狸一樣。思維這一道理以後我們一定要上供下施,合理地使用自己所擁有的財産、受用。如古大德們說:“辛勤如山王,不如積星福。”
當今時代,富裕的人們有這種說法:“我們是憑著自己的本事、通過辛勤勞作積累這些財産的。”但事實並非如此,這只不過是他將自己往昔所積累微乎其微的善果誤認爲是現世暫時的辛勤努力而成爲這副境況罷了。如果不需依靠絲毫福德僅僅憑著辛勤努力就能夠積財的話,那爲什麼如今到處可以看到:有些人盡管終生勤勤懇懇卻一輩子曆盡苦難,今年富富有余,明年卻一貧如洗,雖然于有生之年辛辛苦苦、兢兢業業,但是死的時候竟然無有燒一次焦煙(這是藏民族超度亡人的習俗)之物;另有些人收集信財亡財、經商務農,以及盜竊、掠奪、欺詐,包括爲別人雇傭獲取工錢在內(千方百計獲得財産),簡直就像要“從石頭裏抽出血,從鳥兒體內吸出骨髓”一樣精勤收集、積累財物,盡管如此,他們卻只能勉強糊口而一無所剩;而有些人既不需要通過勞作聚集信財亡財,也不必以經商牟取利潤或以打獵偷盜積財等,一切財産都是不勞而獲,無財也不需尋求,有財不會損耗,其實這都是在自我感受往昔所積的福報。從諸如此類的現象來看,我們就會認識到是否需要往昔所積累的福德,譬如,如果想要有五谷豐登的好收成,就必須播下種子,只是在荒蕪的田地裏辛勤耕耘,終將一無所獲。
當前,那些不懂業因果的人們企圖變成富翁,便從事經商、進行盜奪、獵殺野獸,他們的所想與所行完全背道而馳。如若想成爲富裕之人必須進行上供下施,除此之外,任何佛陀也未曾說過依靠經商牟利等可變爲富翁。佛在經中說:“強取暴奪者需要以貧窮還債。”假如以自己的宿業而從事經商等,雖然今生獲得了少量財食,而爲此所造的惡業果報必將在後世感受。既然如此,那麼僅僅爲了現世的溫飽有何必要令此人身成爲惡趣的墜石呢?我們獲得暇滿人身時,以所積福德得到的受用來維生。否則,以造惡業苟活于世,這在鹞鷹、豺狼等旁生中也是有的。
尤其是,看看那些依靠獵殺鹿子、獐子許多野獸獲取衆多銀幣的人們,他們家中是否有銀庫呢?如果按照他們所獲得的銀幣量來看,那麼他們家應該有銀庫,可事實卻並非如此,這些人非但沒有寶庫反而是負債累累,債臺高築。正如所謂的“無功德者之信財,罪犯騙子之受用,得時雖有積時無,積財無有實義也”。而且,獵殺衆多野獸之人的家中也是一無所有,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奶牛無有酥油、牛奶,食品無有精華營養,人們無精打采……,這是因爲:野獸是非人(在這裏指餓鬼)的家畜,殺了這些牲畜,餓鬼們會跟隨獵人而來,竊取、奪去他們家的福壽。
所以,具有萬貫家財的富豪直至用象、馬來供施,一貧如洗的窮人哪怕用一針一線的財物進行供施,從而獲得各自財力所積累的福德。百年之中以唾液作飲料來解渴,以空腸作腰帶來忍饑挨餓,辛辛苦苦地勞作不如在這樣的極樂法會期間一日短暫的時間裏作頂禮、轉繞、皈依。觀想怙主阿彌陀佛,即使僅僅向空中撒一粒米供養,其福德也是不可思議的。盡管由于往昔未曾積累福德導致如今不具備廣大的供品,但是鮮花、淨水等這些無主物是清淨真實的供品,如果能以此供養阿彌陀佛,也有相當大的利益。可是,連這一點也不能供養的人那顯然是根本沒有福報的標志。如寂天菩薩說:“福薄我貧窮,無余堪供財,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心態清淨的人,哪怕是供養土石都可以。往昔,釋迦牟尼佛與阿難尊者去化緣,行至途中。路旁有兩位小孩正在玩耍,他們用土粉建造房屋等,並且說:“這是住房,這是倉庫,這是如意寶。”一個小孩看見佛陀到來,無比歡喜,他捧了一捧說是如意寶的土粉來到世尊面前准備供養,可是他的個子太矮了,實在夠不著。他便對另一個小孩說:“你向下彎腰我站在你的身上將“如意寶”供養在佛的缽盂裏。”那個小孩也照他說的去做。他爬到同伴的肩膀上,站起來。這時,世尊也將缽盂拿低來接受(他的供品)。于是小孩把一捧土粉倒在佛陀的缽裏。世尊將那些土粉交給阿難,並說:“將這些土粉和成泥塗在經堂的牆壁上。”並授記:“此孩童以供養一捧土粉的福德,于我涅槃百年後轉生爲南贍部洲的阿育王,另一個孩童變成他的大臣,他(阿育王)將來在南贍部洲瞬間內建成八萬四千佛塔。”(《無量壽經》中說:“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又如經中雲:“佛陀無涅槃,佛法無隱沒。”)
有人終生含辛茹苦勞作也無法獲得的財物,具有福德者一天便可獲得。從前,王舍城的一對婆羅門夫妻無論如何勤勞始終連溫飽也解決不了,只能淪爲乞丐。聽說供養僧衆齋食可變得富足,夫妻倆便將作乞丐、當雇工得來的所有食品供養僧衆,並且婆羅門女也受了齋戒。當時,勝光王到城外消遣,返回途中遇到一名被綁在樹上瀕臨死亡的囚犯。囚犯向國王索要食物。國王滿口答應,可是回到王舍城後就忘了,到了午夜才想起。因爲王舍城外半夜叁更到處是魔鬼羅刹,所以誰也不敢去送食物。國王下令:“在我的國境內,如果有人能于此時送飯給那個囚犯,獎賞黃金一千兩。”其他人誰也不敢前往。那位婆羅門女心想:我今天已受了八關齋戒,所以一定不會遭到鬼神加害。于是她從國王那裏領取了飲食,就在這深更半夜,毫不猶豫地向王舍城外走去。路上,碰到一個當天生下五百個孩子的羅刹女,那個羅刹女非常饑餓准備前來吃她。此時她心中正憶念著齋戒。羅刹女知曉後,驚恐不已,請求道:“優婆夷,你把所帶的飲食施給我一點兒吧!”于是婆羅門女施給它少許,以居士戒的加持力這少量的食物變成了許許多多,使羅刹女和它的孩子都得到滿足。羅刹女十分高興地告訴她:“我住的這個地方,有一個金瓶,供養給您,請帶走吧!”她得到一個金瓶。此後,她又饒益了許多類似的其它鬼神,那些鬼神非但沒有損害她,而且又向她供養了叁個金瓶。(到達目的地)她將飲食交給犯人後便返回王舍城。勝光王將一千兩黃金也賞給她。從此以後,夫妻倆生活變得非常富裕,他們也知道這是因爲供養僧衆得來的福報,所以也就更多地供養僧衆齋食,結果變得越來越富有。後來,那位婆羅門成了勝光王的大臣。由此可見,僅僅以乞討來的飲食作供施以及在一天當中受持一個齋戒,現世中也成熟順現受業(順現法受業,今生所造強有力業,即于今生受果報者)的果報,那麼何況說是後世呢?
然而,人們中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因辛勤勞作所獲得的成果,或者以所積資糧而擁有財産時,無有施舍心,當有了施舍心時又無有財物,施舍心、財物這兩者很難同時具備。雖然有心力,但如果不具足財力,也無法實現上供下施。因此,大家一定要以余下的財産乃至空器以上的財物來積累資糧。
很久以前,有一對富裕的夫妻,在財産裝滿倉庫富足的時候,未能上供下施,最後淪爲乞丐。他們擔心今後世世代代會成爲乞丐,便在昔日所有那些已空的庫房裏仔細尋覓,竟然找到了一枚金幣。于是他們將金幣放在裝滿淨水的瓶子裏供養僧衆。僧衆用這瓶淨水來洗腳並將金幣用來買花,享用了(他們的供品)。以此福德,這對夫妻無論轉生于何處,剛一出生時,家中便會出現一個八肘高的沐浴池,在池中裝有許許多多的金幣。
從前,印度的一位富裕施主生了一個相貌端莊、身著珍寶白衣的具相之女,與生俱有的妙衣也伴隨她一起長大,因此給他取名爲白母(或白衣)。這位白母唯一虔誠信仰佛法,後來出家時,衣服也變成了法衣,最後她證得阿羅漢果。(衆眷屬)請問世尊:“此白母比丘尼往昔造了什麼業而成爲如此?”世尊講述:“從前,有一對以乞討爲生的夫妻,他們除了一件衣服以外無有任何可穿之物,誰出去乞討時便穿上那件衣服,另一個人就躺在土堆裏。一次,妻子說:“我們倆因往昔未曾積累福德而成爲這種慘狀,現在將這僅有的一件衣服供養佛陀以積福德吧。”可丈夫卻不以爲然。一天,妻子看見一位化緣(比丘),便委托他將衣服供養圓滿正等覺佛陀,她自己躺在樹葉下面。那位比丘代她將衣服供養佛陀。佛陀也作了回向。當地的王妃聽說此事後誠心隨喜,並將身…
《極樂願文大疏 積資淨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