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的一套衣服及所有的裝飾全部給了那位貧女。結果她即生也成了富裕之人,而且在許多世中都獲得妙衣。這位貧女即是現在的白母比丘尼。”
律藏中也說:“莫想善微小,無益而輕視,水滴若積聚,漸次滿大器,智者漸積累,可圓勝福德。”華智仁波切也曾在舉行極樂法會時,讓那些乞丐去乞討,要求他們將討來的飲食供養他。他老人家並非是無法得到供養,而是爲了讓那些乞丐積累資糧才如此做的。
要想知道前世造了什麼業,看一看現在的這個身體(就可知曉)。如今這些富人的財産並非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由往昔積累福德所致;現今的這些窮人們也不是遭到別人掠奪成爲貧窮的,而是由于往昔未曾積累資糧以及造惡業所導致的。如今在場雖然有成千上萬的出家僧人、在家男女,可是大家的福德卻有大有小、各不相同,這也是宿業迥然有別的緣故。例如,同一父母所生的孩子有好有壞,兩戶人家在同一田地裏同時播撒種子收成也有好有壞……,觀察一下諸如此類的差異,就很容易了知業因果真實不虛的道理。後世將轉生于何處,看看現世造什麼業自然便會知曉。
因此,甚至乞丐們也應從乞袋、乞碗中取出飲食來上供下施。如果以善良的心念作供養,那麼供品無有多少之別。此類公案如下:
從前,舍衛城有一個四處流浪、僅靠乞食維生的貧女名叫年嘎母。她看到國王、大施主等富裕的人們宴請佛陀及其眷屬並供有許多酥油燈後,心想:我往昔造了什麼惡業而轉爲劣種的呢?現在雖然已有幸遇到叁寶這樣殊勝的福田,卻無有可積累福德的財食。想到這兒,她十分沮喪。一天,她到處乞討結果得到了一枚銅錢,于是她用那枚銅錢買了一點兒酥油。爾後,興高采烈地去經堂做了一盞酥油燈供在佛前,並發願說:“今爲乞丐的我將這盞小小的酥油燈供養佛陀,以此福德願我將來具有智慧燈並遣除一切衆生的無明黑暗。”之後便離開了。當時,大目犍連尊者去經堂收燈器,發現其余的大油燈全部已燃盡,只有年嘎母的那盞小小酥油燈如同剛點燃般地燃燒著。他想:白天點燈沒有意義,也很浪費,應在晚上佛陀傳法時再點。想到這裏,他便去熄滅那盞酥油燈,結果用了種種辦法也未能熄滅。世尊看見後說:“目犍連,停下來吧!身爲聲聞的您是無法熄滅那盞燈的,因爲這盞燈是以利益諸多衆生的廣大發心供養的。”並授記道:“年嘎母于未來時成佛,佛號燈光如來。”她也獲得了成佛授記。
此外,舍衛城有一位施主生了一個具相之子,剛出生時空中花雨紛紛,他長大以後出家爲僧,最終證得阿羅漢果位,這是他往昔成爲身無分文的貧女時見到一片遍滿鮮花的草原以信心(意念)供養叁寶的果報。此後她在九十一世中轉生于富貴之家,並且每次剛出生時都是天降花雨。
另有一位老貧民,去耕地時帶了一罐稀粥。他看到當地的人們供養佛陀而積累福德後,想到自己因造惡業而落到這種地步,便一籌莫展。世尊知曉後來到他面前接受他的稀粥。老人歡喜地將一罐稀粥獻在佛陀的缽盂裏。佛陀作了加持後稀飯變成了許許多多,佛陀及其眷屬盡情享用,並作回向後離去。當時老人所擁有的那一塊田地裏長滿了金穗。勝光王(知道後)奪爲己有,給了那位老人一些青稞穗田,結果這些青稞穗都變成了金穗,而勝光王搶去的金穗卻變成了青稞穗。僅僅以供養一罐稀粥的福德,便徹底消除了那位老人今生的貧窮之苦。
從前,在一個邊遠山村舉行的節日宴會上,許多大施主的妻子各個身著盛裝,附佩飾品,在盡情嬉戲。一位乞女見此情景後不禁爲自己的貧困而憂傷。當時一位獨覺比丘來到此處,那位乞女生起信心,暗想:我是因爲往昔未曾對如此之人作供養才導致如今淪落爲乞,如果這位比丘接受,那麼我乞袋裏的這少量乞食,自己吃了也無有用處,不如供養這位比丘。這時,那位比丘手捧缽盂前來接受,她以信心、歡喜心供養了食物,並發願說:“願我生生世世不再受苦。”由此,她許多世代中都轉爲富貴之人,最後于釋迦牟尼佛時,轉生爲一位富裕婆羅門的妻子,淨除了所有惡業,于恰嘎尊者前聞法獲得解脫。
對于殊勝的對境,供養小小的物品也會獲得廣大之果。昔日,圓滿正等覺佛陀的衣服上破了個小洞。一位婆羅門見後從自己的白布上剪下一塊供養佛陀,並說:“請您老人家用這塊布補好衣服。”世尊接受了,那位婆羅門無比歡喜,以此善根他也獲得了未來成佛的授記。
若如此積累資糧,則會獲得相應于因的如是果報。此類公案:
往昔,一位婆羅門的妻子因供養了一位獨覺極爲甘美的飲食,而于五百世中轉爲猶如天女所觸般的身體,後來成爲勝光王的王妃名叫暢旦瑪(具鬘母)。
另一位婆羅門妻子因供養色香味俱全的食品,而于五百世中轉生爲相貌端嚴之人,最後成爲勝光王的另一位王妃名叫雅策瑪。
往昔,迦葉佛涅槃後,眷屬們建造遺塔時,一位商主之女在佛塔中柱上系了一面鏡子,由此在多生累世中轉爲相貌莊嚴的富貴之人。後來轉生爲舍衛城一位施主的女兒,身體生來就有如太陽般的光芒。因此取名爲賢光母。
又有一位名叫鬥得(力部)的施主生了一個福德廣大具相的兒子,耳朵上天生便帶有價值連城的珍寶耳飾,這是因爲:昔日,迦葉佛的遺塔瀕臨坍塌,當時身爲商主的他將自己的一個珍寶耳飾供養用來修複佛塔,以此福德在世世代代中與生俱來就佩有珍寶耳飾。
阿羅漢阿那律尊者的“天眼第一”是如何由來的呢?往昔,人壽四萬歲時,拘留孫佛涅槃後,爲其遺體舉行法會時,許多盜賊來到那裏。當時,盜賊首領的鞋子破了,看到佛塔內殿裏燃著油燈,他便走進去補鞋子。這時,酥油燈暗下來了,于是他加了一個燈芯,使燈火更加盛燃,依此看見了佛像,他生起信心而將酥油燈供在佛像前並發願說:“以此善根願我具有天眼。”由此在許多生世中獲得天眼。
從前,一位貧女無有可供佛之物,于是她將所割的草賣掉,以所得的兩枚金幣供養佛陀,從而生生世世中兩手掌心所出現的金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此外,來自南方的五百仙人在前往中部地區的途中,因得不到水而口幹舌燥,他們來到一棵樹下向樹神祈求道:“請賜予我們水吧!”從那棵樹裏出來一位右臂佩帶珍寶飾品手拿金瓶的天人,以八功德水(具有一甘、二涼、叁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腹八種優美品質的水)使他們得到滿足,之後便融入那棵樹中。那些仙人問:“您是誰呀?以何業力轉生于此的?”從樹中發出聲音:“你們南贍部洲的人很難相信,所以還是不說爲好。”他們說:“我們已現量見到您了,怎麼會不相信呢?請說吧!”樹神說:“那麼,請你們聽好:我曾經轉生爲舍衛城的陶師時,一次來自各個地區的乞女們問我給孤獨施主的家在哪裏?當時我伸出右手爲她們指點。她們獲得了財食而生起歡喜心。以此善業我轉生于四大天王的天界中,現住于此樹中爲疲憊幹渴的人們提供淨水,並且我的手臂也成了以珍寶飾品裝飾的。”仙人們聽後贊歎而去。
此外,有一對夫妻生下一個相貌醜陋、遍體疤痕的女孩,父母秘密將其養大後逐出家門。她流浪到某個地方,悲傷地坐在那裏。阿難尊者見後問她:“你爲什麼這麼悲傷呢?”她詳細地講述了自己的經曆。于是阿難尊者給了她妙香並說:“你將此妙香塗在如來的舍利塔上可治愈你的麻風病,淨除你的罪障。”那個女孩依照尊者所說的話去做了,結果身體的疾病與醜陋的相貌全部不複存在,變得如天女般美麗。
舍利子尊者是“智慧第一”,他的非凡智慧來源是這樣的:他前世曾經轉生爲一位婆羅門的妻子名叫寂靜女,當時一位獨覺比丘補法衣無有針和剪刀,她供養比丘一根針與一把剪刀並發願。
阿難尊者通達叁藏並具有不忘陀羅尼的才能是因爲供養了一阿羅漢一缽齋飯並發願:“猶如此缽盛滿食物一樣,願我的相續充滿正法;猶如此缽紋絲不動、穩固置于墊上一般,願我的相續牢記不忘所聞之法。”
所以,大家無論供養什麼供品,相應發願也很重要。如頌雲:“何者發何願,將獲如是果。”然而,此時主要強調應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如果得以往生極樂世界,那麼自然會具足一切福德妙相。還有諸如此類不可思議的公案。
如果精勤上供下施,那麼具足福德的人好似如意寶一般無勤之中自然而然如願以償,並且能夠完全滿足自他一切衆生的希求,就像往昔福力王子、善義王子、大施商主、阿育王等人的傳記(中所說的)那樣。如經雲:“一切世間諸安樂,皆由供養叁寶生,故當恒勤供叁寶。”
本來,所有衆生無一不希求今生來世的幸福安樂、受用圓滿。而幸福安樂、財産受用必須通過上供下施才能獲得。如《入中論》中雲:“彼諸衆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知受用具從施出,故佛先說布施論。”又如《因緣品》中說:“諸福真奇妙,其果極善妙,無似福解脫,是故當積福。”有人甚至連一把青稞也不供施卻奢望獲得心中所想的一切所需,這種貪心將毀滅一切希求,結果一無所得。恰似“未曾擊鼓無成就,未經搖頭無本尊”一樣(意爲不經過少許精勤不可能獲得成就、得到本尊加持)。《因緣品》中也說:“福德淺薄者,難化墮惡趣,如沙中無油,彼者豈有樂?”
如今我們能夠見到供養處的佛像,這也是往昔積累資糧淨除罪障的結果。如果我們能夠把佛像觀爲真佛而作供養,則與供養真佛無有差別。如《右繞佛塔經》中雲:“誰以等信心,供養在世佛,與其舍利塔,福德無有別。”尤其是供養酥油燈,暫時便會獲得極其廣大的福祿,死後將轉生于善趣或往生極樂世界等清淨刹土。
當今時代,大多數人爲了暫時的幸福安樂百般作佛事,試圖通過厭勝(禳災祈福的一種宗教活動)、降伏、驅魔、火施等儀軌(達到消災免難、增福延壽的目的)。可是,因爲往昔未曾積累福德、唯造惡業感召,討債的損耗鬼等惡魔跟隨自己…
《極樂願文大疏 積資淨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