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极乐愿文大疏 积资净障▪P5

  ..续本文上一页有这样一则例子:在古代,一个猎人放毒箭,射中了一头大象,大象也杀死了他。这二者都死了。不久,五百名盗贼来到此处,看到了大象的尸体。因为当时正值饥荒年间,于是他们立即进行分工,一半人煮大象肉,另一半人去提水。这些盗贼还有少量的赃物要分,因此煮肉的一部分人心怀鬼胎地想:我们尽量多吃象肉,将剩下的肉放上毒药,那些挑水的人吃后便会死亡,这样我们就可拥有所有的财物。商议后就这样做了;而提水的人们也生起了同样的恶念,首先他们把水喝得饱饱的,然后在剩余的水中放上毒药提回来,结果所有的人全部命绝身亡。此时,一只饥饿的老狐狸也随因缘而来到了这里,看见所有的尸体,它生起了强烈的贪心,将全部尸体归为己有。因为吝啬者的本性是将好的贮存起来而使用不好的。老狐狸心想:我现在拥有了大批食物,这些应当逐渐来吃。想到这里,它首先准备吃那些坚硬的弓弦,于是便将弓鞘放在嘴里一拽,结果弓弦断了,弓鞘触进它的上腭,老狐狸也就此一命呜呼。那里的一位天人说道:“积累尚情可,不应过分蓄,且看因贪积,愚狐死弓下。”

  同样,有些富裕之人为吝啬所缚,箱子里已塞满金银财宝、精美绸缎;仓库里已装满茶叶、酥油、肉、青稞;山坡草原上遍满了马牛羊群,仍然还希求积累(更多的财产),总是担心所积财产会用完,并且穿的也是破破烂烂,显出一副穷酸相;吃的也是清水加糌粑的粗茶淡饭(按藏族的习惯,吃糌粑时必须放酥油,除非极为贫困无有酥油,万不得已才不放酥油),就这样可怜度日。这些人一旦遇到违缘骤然暴死或者因为财产而遭到怨敌盗贼杀害,就成了那只老狐狸一样。思维这一道理以后我们一定要上供下施,合理地使用自己所拥有的财产、受用。如古大德们说:“辛勤如山王,不如积星福。”

  当今时代,富裕的人们有这种说法:“我们是凭着自己的本事、通过辛勤劳作积累这些财产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只不过是他将自己往昔所积累微乎其微的善果误认为是现世暂时的辛勤努力而成为这副境况罢了。如果不需依靠丝毫福德仅仅凭着辛勤努力就能够积财的话,那为什么如今到处可以看到:有些人尽管终生勤勤恳恳却一辈子历尽苦难,今年富富有余,明年却一贫如洗,虽然于有生之年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但是死的时候竟然无有烧一次焦烟(这是藏民族超度亡人的习俗)之物;另有些人收集信财亡财、经商务农,以及盗窃、掠夺、欺诈,包括为别人雇佣获取工钱在内(千方百计获得财产),简直就像要“从石头里抽出血,从鸟儿体内吸出骨髓”一样精勤收集、积累财物,尽管如此,他们却只能勉强糊口而一无所剩;而有些人既不需要通过劳作聚集信财亡财,也不必以经商牟取利润或以打猎偷盗积财等,一切财产都是不劳而获,无财也不需寻求,有财不会损耗,其实这都是在自我感受往昔所积的福报。从诸如此类的现象来看,我们就会认识到是否需要往昔所积累的福德,譬如,如果想要有五谷丰登的好收成,就必须播下种子,只是在荒芜的田地里辛勤耕耘,终将一无所获。

  当前,那些不懂业因果的人们企图变成富翁,便从事经商、进行盗夺、猎杀野兽,他们的所想与所行完全背道而驰。如若想成为富裕之人必须进行上供下施,除此之外,任何佛陀也未曾说过依靠经商牟利等可变为富翁。佛在经中说:“强取暴夺者需要以贫穷还债。”假如以自己的宿业而从事经商等,虽然今生获得了少量财食,而为此所造的恶业果报必将在后世感受。既然如此,那么仅仅为了现世的温饱有何必要令此人身成为恶趣的坠石呢?我们获得暇满人身时,以所积福德得到的受用来维生。否则,以造恶业苟活于世,这在鹞鹰、豺狼等旁生中也是有的。

  尤其是,看看那些依靠猎杀鹿子、獐子许多野兽获取众多银币的人们,他们家中是否有银库呢?如果按照他们所获得的银币量来看,那么他们家应该有银库,可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些人非但没有宝库反而是负债累累,债台高筑。正如所谓的“无功德者之信财,罪犯骗子之受用,得时虽有积时无,积财无有实义也”。而且,猎杀众多野兽之人的家中也是一无所有,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奶牛无有酥油、牛奶,食品无有精华营养,人们无精打采……,这是因为:野兽是非人(在这里指饿鬼)的家畜,杀了这些牲畜,饿鬼们会跟随猎人而来,窃取、夺去他们家的福寿。

  所以,具有万贯家财的富豪直至用象、马来供施,一贫如洗的穷人哪怕用一针一线的财物进行供施,从而获得各自财力所积累的福德。百年之中以唾液作饮料来解渴,以空肠作腰带来忍饥挨饿,辛辛苦苦地劳作不如在这样的极乐法会期间一日短暂的时间里作顶礼、转绕、皈依。观想怙主阿弥陀佛,即使仅仅向空中撒一粒米供养,其福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尽管由于往昔未曾积累福德导致如今不具备广大的供品,但是鲜花、净水等这些无主物是清净真实的供品,如果能以此供养阿弥陀佛,也有相当大的利益。可是,连这一点也不能供养的人那显然是根本没有福报的标志。如寂天菩萨说:“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心态清净的人,哪怕是供养土石都可以。往昔,释迦牟尼佛与阿难尊者去化缘,行至途中。路旁有两位小孩正在玩耍,他们用土粉建造房屋等,并且说:“这是住房,这是仓库,这是如意宝。”一个小孩看见佛陀到来,无比欢喜,他捧了一捧说是如意宝的土粉来到世尊面前准备供养,可是他的个子太矮了,实在够不着。他便对另一个小孩说:“你向下弯腰我站在你的身上将“如意宝”供养在佛的钵盂里。”那个小孩也照他说的去做。他爬到同伴的肩膀上,站起来。这时,世尊也将钵盂拿低来接受(他的供品)。于是小孩把一捧土粉倒在佛陀的钵里。世尊将那些土粉交给阿难,并说:“将这些土粉和成泥涂在经堂的墙壁上。”并授记:“此孩童以供养一捧土粉的福德,于我涅槃百年后转生为南赡部洲的阿育王,另一个孩童变成他的大臣,他(阿育王)将来在南赡部洲瞬间内建成八万四千佛塔。”(《无量寿经》中说:“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又如经中云:“佛陀无涅槃,佛法无隐没。”)

  有人终生含辛茹苦劳作也无法获得的财物,具有福德者一天便可获得。从前,王舍城的一对婆罗门夫妻无论如何勤劳始终连温饱也解决不了,只能沦为乞丐。听说供养僧众斋食可变得富足,夫妻俩便将作乞丐、当雇工得来的所有食品供养僧众,并且婆罗门女也受了斋戒。当时,胜光王到城外消遣,返回途中遇到一名被绑在树上濒临死亡的囚犯。囚犯向国王索要食物。国王满口答应,可是回到王舍城后就忘了,到了午夜才想起。因为王舍城外半夜三更到处是魔鬼罗刹,所以谁也不敢去送食物。国王下令:“在我的国境内,如果有人能于此时送饭给那个囚犯,奖赏黄金一千两。”其他人谁也不敢前往。那位婆罗门女心想:我今天已受了八关斋戒,所以一定不会遭到鬼神加害。于是她从国王那里领取了饮食,就在这深更半夜,毫不犹豫地向王舍城外走去。路上,碰到一个当天生下五百个孩子的罗刹女,那个罗刹女非常饥饿准备前来吃她。此时她心中正忆念着斋戒。罗刹女知晓后,惊恐不已,请求道:“优婆夷,你把所带的饮食施给我一点儿吧!”于是婆罗门女施给它少许,以居士戒的加持力这少量的食物变成了许许多多,使罗刹女和它的孩子都得到满足。罗刹女十分高兴地告诉她:“我住的这个地方,有一个金瓶,供养给您,请带走吧!”她得到一个金瓶。此后,她又饶益了许多类似的其它鬼神,那些鬼神非但没有损害她,而且又向她供养了三个金瓶。(到达目的地)她将饮食交给犯人后便返回王舍城。胜光王将一千两黄金也赏给她。从此以后,夫妻俩生活变得非常富裕,他们也知道这是因为供养僧众得来的福报,所以也就更多地供养僧众斋食,结果变得越来越富有。后来,那位婆罗门成了胜光王的大臣。由此可见,仅仅以乞讨来的饮食作供施以及在一天当中受持一个斋戒,现世中也成熟顺现受业(顺现法受业,今生所造强有力业,即于今生受果报者)的果报,那么何况说是后世呢?

  然而,人们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因辛勤劳作所获得的成果,或者以所积资粮而拥有财产时,无有施舍心,当有了施舍心时又无有财物,施舍心、财物这两者很难同时具备。虽然有心力,但如果不具足财力,也无法实现上供下施。因此,大家一定要以余下的财产乃至空器以上的财物来积累资粮。

  很久以前,有一对富裕的夫妻,在财产装满仓库富足的时候,未能上供下施,最后沦为乞丐。他们担心今后世世代代会成为乞丐,便在昔日所有那些已空的库房里仔细寻觅,竟然找到了一枚金币。于是他们将金币放在装满净水的瓶子里供养僧众。僧众用这瓶净水来洗脚并将金币用来买花,享用了(他们的供品)。以此福德,这对夫妻无论转生于何处,刚一出生时,家中便会出现一个八肘高的沐浴池,在池中装有许许多多的金币。

  从前,印度的一位富裕施主生了一个相貌端庄、身着珍宝白衣的具相之女,与生俱有的妙衣也伴随她一起长大,因此给他取名为白母(或白衣)。这位白母唯一虔诚信仰佛法,后来出家时,衣服也变成了法衣,最后她证得阿罗汉果。(众眷属)请问世尊:“此白母比丘尼往昔造了什么业而成为如此?”世尊讲述:“从前,有一对以乞讨为生的夫妻,他们除了一件衣服以外无有任何可穿之物,谁出去乞讨时便穿上那件衣服,另一个人就躺在土堆里。一次,妻子说:“我们俩因往昔未曾积累福德而成为这种惨状,现在将这仅有的一件衣服供养佛陀以积福德吧。”可丈夫却不以为然。一天,妻子看见一位化缘(比丘),便委托他将衣服供养圆满正等觉佛陀,她自己躺在树叶下面。那位比丘代她将衣服供养佛陀。佛陀也作了回向。当地的王妃听说此事后诚心随喜,并将身…

《极乐愿文大疏 积资净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