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緣殊勝。否則,最初聞法修法之心也會在中間被分別念惡緣所毀壞。看一看,聽聞甚深正法有何等功德啊!自己的罪障又是多麼深重啊!即使一生當中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輪回世間的瑣事上,不管再怎麼辛苦勞累,也無有絲毫疲憊的感覺。(而聽聞佛法時)雖然只是聽一堂課,卻倍感辛苦,覺得無法忍受。因此,我們必須避免此類現象發生,要生起歡喜心(來谛聽佛法)。
據佛經中記載,昔日的諸佛都曾經僅僅爲了叁句法義而越過刀山與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獲得八地果位的菩薩爲了求得一句正法,也是以生身性命來交換,付出了何等的代價!那麼,作爲我們這些愚昧無知的輪回衆生難道不需精進求法嗎?
律藏中說:“比丘日升起,烏鴉出叫聲,農夫耕田地,猩猩皆啼哭,是故當精勤。”太陽升起是指佛陀出現于世間;烏鴉出叫聲是指講經說法的上師善知識宣說正法;農夫耕田地表示具有福德的施主湧現;猩猩皆啼哭義爲此時諸魔不歡喜。
如今佛教趨于隱沒之時,人們十分缺乏正法甘露,猶如遭受幹渴逼迫一般。佛(在《涅槃經》中)說:“阿難莫哀傷,我于未來時,化爲善知識,饒益汝等衆。”此時,我們既不需要百般辛勤、花費資財,也不需要患得患失,正如所謂的“佛已來到門前”,救護所化衆生的利他佛子殊勝上師們已經把佛法送到你的門前,這說明昔日哲革國王之王女金鬘公主夢境授記的時代真正到來了。因此,我們既不能將上師看作是漂泊者(乞丐),也不能試探上師(,更不要以種種理由不聞法)。如諺語所說:“不應將自己的事當成別人的事一樣。”如今佛陀已不住世,我們不向上師求法向誰求呢?世尊也曾說:“諸法依靠善知識,功德勝主佛所說。”當然,如果是一個虛僞狡詐者,也就另當別論。其實真正了解佛法的人非常罕見,所以,即使是屠夫擁有一句佛法也應當向他請求,糞穢中也可能有如意寶。我們需要的是正法,人好與壞又有何妨呢?蜜蜂需要的是蜂蜜,花朵(美與否)又有何妨呢?往昔的諸佛,哪怕是一位外道仙人擁有一句正法教言也前去請求,並對其十分恭敬。也就是所謂的“依法不依人”之義。
特別是,今天能有聽受宣說往生極樂世界之因的經典及如此甚深發願文的時機,完全是往昔承侍諸佛等善業感召的。如續中說:“當對數百劫之中,罕見正法生歡喜,欲求解脫功德者,切莫尋求世間事。”又雲:“成千上萬無數劫,偶爾可遇佛出世,爲使將來不後悔,諸善男子喜聞法!”《寶積經》中說:“佛陀出世及住世,信仰佛教皆難得,人生亦爲難得故,當于佛法倍精進。”
當今時代,有些聲稱“我無有空閑聽法”之人真是把自己置于暗劫中還不知曉,實在可悲!如今獲得人身之時如果沒有空閑聞法,將來只有墮入惡趣而別無出路,難道那時會有空閑嗎?經中說:“獲得人生不聞法,乃爲第九無暇處。”
佛教的根本就是講法、聞法、修行。因此,包括在家男女居士以上,沒有能力講法的人需要負起聞法的責任,有能力講法的人就應該擔負起講經說法的重任。從前,一頭獅子殺了一頭野豬,隨後來了一只狐狸想吃剩下的肉。獅子對它說:“你背上豬的屍體!”狐狸因爲自己身單力薄而不願意背。它暗想:如果直接說,獅子定會發怒殺死我,這可不行。所以,它不敢拒絕。但又一想:這頭獅子孤高傲慢,又是笨蛋,可以欺騙它。想到這裏便說:“我既要背屍體又要叫喊,不能同時做兩件事呀,因此你理應做一件。”獅子由于愚笨而不知道狐狸在騙它,又因爲孤高自傲而不願意叫喊,于是說道:“那麼,兩件事中我背屍體吧。”獅子背上野豬的屍體(走在前面),狐狸跟在後面叫喊。與此比喻相同,倘若有像獅子那樣的人講經說法,則其他人應當聽聞,哪怕隨聲附和說一句贊歎語,也是非常善妙之舉,由此會成辦一切利益。同樣,佛法也依賴于所有的人。
我們僅僅聽聞一兩次佛法不應滿足,必須反反複複地聽受。世間也有“大海于水不厭足,智者于法不厭足”的諺語(《格言寶藏論》中說:“大海不厭江河多,國庫不厭珠寶多,欲者不厭受用多,學者不厭格言多。”)。我們可以看到世人貪得無厭地積累無有實義的財食,正法是今生來世一切安樂的根本,怎麼能對此有滿足之心呢?譬如,荒蕪的田地,只降下一次雨水不能夠徹底濕潤。同樣,對于我們無始以來便以不善業幹涸了的頑固相續,僅僅聽聞一次佛法是難以調伏的。所以,除了聾啞人之外,凡是具足知言解義這一法相的人,倘若反反複複聽聞正法,必定能懂得少許法義。如薩迦班智達說:“倘若囑咐又催促,雖是旁生亦能知。”
聽聞佛法也必須結合自相續而實修。
所謂的正法就是指其具有改造(調伏)自相續的作用,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正法完全是令自相續進行如理取舍之因,而並非是在講某地的一種古語或傳說。聞法後是否已經實修,從他是否誠信因果、是否如理取舍善惡便可推知。如果聞法後絲毫不注重因果,那就是所謂的出賣佛法靈魂的法油子。比如,裝酥油的皮殼雖與酥油合在一起,卻仍然十分堅硬。同樣,法油子盡管對顯密教法極爲精通,而自相續卻恒時不調柔,完全與正法相違。如此之人以及對佛法不起信心者必將成爲善星比丘那樣,十分危險。我們聞法以後要像氆氇染色那樣必須與以前有所不同,假設聽聞佛法後仍然與從前一模一樣,那麼聞法也無有任何意義。因此,所聽的法義在實際生活中身體力行非常重要。如《寶積經》中雲:“于佛教法生信後,智者行持覺瑜伽,不應耽詞而安住,得法後當恒勤修。”又雲:“當依說法善知識,恒時切莫依惡友,應當廣聞持淨戒,了知勝義之一門。”《經莊嚴論》中說:“如是善逝聖教非無義,如此瑜伽觀修非無義,倘若不聞而修法無義,若僅聞而知義修無義。”即使聽聞一句正法也需要深入思維其義,並且進行修持,否則將導致聽聞只停留在理解上、理解只是停留于書本裏、教言只是留在別人口中,結果自心剩下的只是庸俗而已(意思是說自心未能以正法調伏)。
關于如理聞法的功德,佛在經中說:“阿難,二人可積大福德。爲何?即一者以恭敬心講法,一者以恭敬心聽聞。”有關講法的功德,經中說:“如是一切布施中,法施最勝我宣說。”又雲:“何者無財以淨心,行持法施佛極贊。”又言:“大千世界遍滿金,以此布施于某人,宣說一偈四句法,其利前者不可比。”僅僅聽到傳法前的螺鼓聲也已在相續中播下了解脫的種子。如《犍椎經》(《聲鳴經》)中說:“爲示講法時,擊鼓敲犍椎,聞聲獲解脫,何況去聽聞?”此外,如頌雲:“以聞可入法,聞法能除罪,叁門得清淨,故聞爲最勝。”《寶鬘論》中雲:“能增智即聞,及思若兼具,從中定生修,獲無上成就。”不僅如此,想去聞法而向傳法地點邁出一步也可獲得等同梵天的福德。如果某人聽聞佛法,他起碼也知道要生起一點信心,因此定會獲得極大功德。
甚至一個旁生聽到法音也將受益匪淺。此類公案如下:
從前,世親論師背誦般若九十九萬部時,他日日夜夜讀誦諸多經典。當時,他寢室的屋檐下有一只鴿子經常聽到法語聲,它死後轉生爲邊地一位國王的太子。剛剛出生,小太子便說:“我的上師在哪裏?”問他:“你的上師是誰呀?”他回答說:“是世親論師。”于是(國王)詢問了常去中部地區經商的人們:“中部地區有這樣一位世親上師嗎?”他們說:“有這位上師。”隨後太子想去中部,國王將他送到那裏。他來到世親論師面前便喊:“上師。”世親論師問:“我是你的上師?我想不起來。”小太子能夠回憶起自己的前世,于是說明詳情。上師攝受了他,令他學習讀寫……,最後他成了精通叁藏的大論師,名叫安慧。
另有一位比丘在一河畔傳法。一位放牧老人來到此處,倚靠著手杖聽聞了少許,那裏的一只青蛙被手杖擊中而死亡。因青蛙是在聽聞法語聲當中死去的,結果轉生于四大天王的天界中。
又有一位比丘讀誦《彙集經》時,他屋檐下燕窩中的一只燕子聽到誦《彙集經》的聲音,以聽聞法音之善業力它死後獲得人身,一出生便會讀誦《彙集經》。
此外,一次世尊在一園林中講法時,空中飛翔的五百只天鵝聽到了佛陀傳法的聲音,准備降落,便從天而降,卻被那裏鋪設的衆多網罟所捕,全部命絕身亡,之後都轉生于叁十叁天變成了五百天子。有許多諸如此類、不可思議的公案和教證。
從旁生到人類,凡是聰明伶俐具有智慧者都是由往昔曾聽聞過一句以上佛法而得來的;如今所有愚昧無知的愚笨者也是往昔未曾聞法所造成的。即使明天就死亡,今日也要聽聞一句法義。如薩迦班智達說:“是因前世未求學,今見終身成愚者,因恐後世成愚昧,今生再難亦勤聞。”又雲:“即使明早要死亡,亦應學習諸知識,今生雖不成智者,來世如自取儲存。”尤其,雖然不能做到廣聞博學,全面精通,但自己所修持的法要必須明確知曉,正如所謂的“視力差的人雖看不到遠處,但能看清自己的腳尖”。
如今,佛教已如夕陽西下一般(即將隱沒),人壽好似草尖的露珠(瞬間即逝)。我們應當盡力求得一句法義,千萬不要造對正法不起勝解之業而使人身成爲旁生之因。
這以上正行無緣殊勝連帶附加內容已宣講完畢。
丙叁、善根日日增上之結行回向殊勝:
甚至我們聽聞一句佛法、憶念刹那善心、做一次取舍善惡之事等都需要立即作回向。如果沒有作回向,那麼因爲初學者的善根猶如幹草、水滴一般力量微弱,很容易耗盡。相反,嗔心傲慢等惡分別念則如大火、烈日一般力量強大,生起一刹那的嗔心將摧毀廣大善根。如頌雲:“積累善根後,顛倒不回向,宣揚生悔心,滅善根四因。”如果作上等回向,則所積累的善根資糧根本不會窮盡。如《慧海請問經》中雲:“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幹涸其不盡,回向菩提善亦然,未獲菩提其不盡。”
那麼,如何回向呢?不應爲獲得人天果位而作下等回向,否則如生長的大黃稈(低溫地帶生長的蓼科藥用植物名,夏季生長後立即幹枯)一樣無有恒久的安樂,最終將滅盡成爲無實法,自他二利一無所成。也不能爲獲得聲聞、緣覺果位而作中等回向,否則趨入無余涅槃,僅爲自利不饒益他衆,最初的發菩提心成了妄語。那麼,應當如何回向呢?自己所作的此善根,叁世諸佛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即:爲自他一切衆生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而回向,願一切衆生獲得佛果,未證佛果之間願他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以念誦回向偈或大願文印持。
總之,如果最初求法時就思維:我爲一切有情之利益而求法;中間以無有散亂之心專注谛聽法義;最後思維,聞法所得到的善根爲一切有情獲得佛果而回向,那麼這也是叁殊勝。如果沒有以此叁殊勝攝持,則無論行持任何善法也不可能趨入大乘道。真正的正行無緣殊勝是指平等安住(入定)于止觀實義之中。
關于聞法方式,也可以根據情況適當地宣說其他經論中所講的內容。如若極樂法會要舉辦多日,則以上內容需要在一天內傳講完。這裏所引用的都是簡捷明了的教證,爲了使大家能夠理解句義,必須講解清楚。再叁強調發菩提心讓人們徹底明白並生起定解,這一點相當關鍵,這也是往生極樂世界的第叁因。
發心無緣回向叁殊勝,一次萌生獲得勝福德,
相續生起能夠得佛果,祝願成就佛喜此善道。
聽聞一句亦示取舍理,倘若實修則遣意黑暗,
利樂源泉教法與證法,願能恒時講聞祈加持。
甲二(所講之法)分二:一、以令生歡喜勸勉修法;二、真實宣說論義。
乙一、以令生歡喜勸勉修法:
此乃我所修持法,思維饒益多衆生,
手雖痛卻勤書寫,若有欲抄者應借。
無有勝此之功德,無有更深之教言,
乃是吾之根本法,精進修持勿舍棄。
此屬顯宗法要故,未得傳承亦可誦。
此《極樂願文》是喬美我自己所修持的法要,我首先以想利益或多或少衆生的發心作爲前提。在撰寫這部《極樂願文》期間,盡管手十分疼痛但我一直勤奮書寫,現今已經圓滿完成。因此,僅以文字也必定能饒益他衆。倘若別人想要謄抄此文,應當借與他。
這部論典中著重宣說了大乘經藏之密意——往生極樂世界的四因,再沒有比這更殊勝的功德。這是因易修、果易成之法,是包括凡夫在內的衆生往生極樂世界的捷道,在顯宗道中無有比此更甚深的教言,因而也是喬美我自己的根本修法,同時奉勸具有緣分的其他所化衆生也隨力精進修持、不要棄之一旁。這部論典只是將《彌陀經》(此論中的《彌陀經》是指藏傳佛教的《彌陀經》)等顯宗經典的內容以頌詞形式彙集成此願文,並無有自己杜撰之詞。由于此願文屬于顯宗的法要,因此沒有獲得過傳承、會讀誦之人也可閱誦,並且有極大功德,更何況說得受傳承實修呢?
《寶性論》中雲:“何人一心爲佛法,無有散亂(私利)而宣說,相合獲得解脫道,當如佛語作頂戴。”諸佛菩薩的事業唯一是饒益他衆。所以,我們要對利他的補特伽羅作真佛想,並且對于起到廣大利生作用的此願文也需要像佛語一樣聽聞、修持。
乙二(真實宣說論義)分叁:一、廣說修持往生極樂世界之四因;二、以宣說持佛號之功德而結尾;叁、發願順緣——以谛實語、陀羅尼咒加持。
丙一分四:一、明觀福田;二、積資淨障;叁、發菩提心;四、發清淨願。
《彌陀經》中說:“阿難,任何衆生若能再叁觀想彼如來,積累諸多無量善根,發菩提心圓滿回向,發願往生彼佛刹土,則其臨命終時,善逝、出有壞、圓滿正等覺阿彌陀佛爲數多比丘衆圍繞,現于彼前,垂視而住。彼等現見無量光佛後以極其清淨之心死去,將往生極樂世界。”如此宣說了往生極樂世界的四因,也就是明觀福田,積資淨障,發菩提心,發清淨願。
《極樂願文大疏 總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