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前世今生論 二、建立自宗▪P16

  ..續本文上一頁候夢境尚未消失,而周圍的景物等已清晰現前,因此說醒覺與夢境可同時出現。”“有時夢亦會轉入光明境界,此時一切影像均如白天一般明明朗朗,夢者會見到別衆的神情等衆多景觀。”依靠此種夢境,人們可跨越高山大海奔赴遙遠之地,不過這一切均需依賴修行才能得以現前。

  依靠種種不同因緣,也會出現與夢境相同的情況,此種事例前文也曾宣示過,而相關論典中關于夢中身軀與此身的關系亦出現過一或異體兩種說法。上舉事例中,某些人將粗大骨肉之身置于床上,自心識則飛臨別處,並看到其他衆生等景象,諸如此類的現象已是舉不勝舉。如今的西方學者當中,專志研究夢之奧秘的不乏其人。另有個別人在夢中也能認識到自己眼下正在做夢,不過他們的認識方式似乎都是在模仿佛教諸引導文中介紹過的認識形態。

  現在再把上文闡述過的道理歸納宣說如下:

  衆生的心識會不斷出現,這一論斷的唯一理證,並非僅僅是某一個宗派的教證或來自某些人以自己的觀念爲基礎而進行的推理,它分明是以世間衆人的經驗,按其眼手等器官的實際接觸見聞所感得的結果爲說明、論證的基礎,因而這一結論任誰都無法否認、推翻。我們的心就像陶醉在無明美酒中的大象,背負著叁惡業的沈重包袱,從一個地方盲目地漂流向另一個陌生的地方。當它在無緣法界中未死之前,將一直輪轉于世間。就像因明中“具因生明心,無障故定生”這句話說的那樣,如果具足無明與愛心之因,又無有能證悟無我之智慧對之進行遮障,則此心必會沈陷于無邊無際之輪回大海中。與之同時,親友、父母等不定之景象也會相應出現。《業辨別經》中就記載了這麼一則公案:

  “一時,聖者目犍連前往芒嘎達城化緣乞食,至一施主家中時,恰逢主人與其妻俱在家中。妻子懷中抱一嬰兒,夫婦二人正啖食魚肉,且不斷將魚骨擲向院中一黑狗。主人見到前來化緣之目犍連即開口說道:“聖者,此處無人可行供養,請另尋他家。”目犍連聽罷即欲掉頭回返。恰在此時,適逢一童子智者站立門前,彼見狀不覺深感稀有。童子遂感歎道:“希奇真稀奇!目犍連尊者乃佛陀諸大弟子中神通第一者,彼可將嘎沃、尼嘎龍王輕易調伏,其左手拇指即能撼動天人之尊勝宮殿,帝釋天見之亦感罕見難睹。于一刹那間,尊者即可轉繞整個叁千大千世界,奈何如今竟連一缽食都無法覓得?真乃稀奇又稀奇!”

  目犍連尊者爲令諸人皆對輪回生起厭離之意,于是便對童子智者言道:“童子,此無甚可大驚小怪之處。”童子诘問道:“若此不爲稀有,世上更有稀有之事否?”尊者隨即正色告之曰:“兩人所食之魚實乃主人父親之轉世。彼在世之時,屋後有一魚塘,此人即日日從中捕魚而食,結果死後即轉生爲魚。無知兒子與其妻,數數捕魚爲食,終致老父再再轉生爲魚。再觀此母狗,本是主人之母,因生前過分悭貪,不欲布施,亦不嚴守戒律,每日只知爲家族種姓、財富而精心看護自家錢財,並終在貪戀家財之心態中死去。以此因緣,彼死後即轉生爲狗,狗死後又屢屢投生爲犬。因其唯恐外人入家中盜財,故每日晚間皆于屋外轉繞。至于妻子懷中之嬰兒,則是與主人之妻有過奸情之煙花浪子投胎再來。主人平日即風聞妻子與外面男人有染,一日假裝外出,晚上又突然返回,歸家後果見其妻正與那浪子共榻而眠。主人不覺心頭火起,旋即將此人殺死。因此人對主人之妻頗有貪戀之意,彼死後即轉生于主人妻子之腹中,遂成爲其家之子。是故童子應知,子吃父肉,並將魚骨擲于母前;以嗔恨心殺害之人,現正被自己抱在懷中。眼觀此等景象,理應對輪回過患生起強烈厭離心,若仍一意希求輪回,則此方爲真正稀有之事!”爲令未來衆生皆于輪回生厭,尊者彼時又宣說偈言道:“食父之身肉,並棄置母前,育妻之奸夫,貪愚所遮故。””

  又舍衛城有一貧者,在他死後,一牛背上忽然生出一個大瘡,此貧者因過分貪執家與家財,結果死後竟轉生爲瘡中的一只蒼蠅。蒼蠅被烏鴉吞掉後再次投生爲蒼蠅,一日中即如是七次投生爲蠅。

  另在噶瑪雅那城中,有一阿羅漢比丘一日端坐在一戶人家門前,此家對面恰有一條道路延伸向遠方。不大工夫,就見一人牽著一頭不斷叫喚的牲口遠遠地向比丘這個方向行進過來。比丘見狀便高聲感歎道:“嗚呼!奇哉!何以至此?”旁邊人聽到後便滿心疑惑地詢問他:“尊者,爲何一見此牲口您就感歎“嗚呼!奇哉!何以至此?””阿羅漢比丘聞言回答道:“我不願對那些沒有信心者詳說此中道理,有信心者面前我才肯宣說這其中的因緣。”言罷即對衆有緣者宣說道:“這頭名爲帕維的牲口前生曾是一名享有榮華富貴的商人,他發心造了一尊聖尊像,並年年對之廣行供養。在供施過程中,商人殺害了衆多牲畜以行血肉供,當其即將離開人世之際,商人又把這一供施及殺生的任務交給了兒子:“兒啊,若你慈愛老父的話,就當把以牲畜供養聖尊的慣例延續下去,使其永不中斷。即便我死了,也要繼續供養,萬不可將之輕易廢棄。”兒子答應了父親的請求,從此以後即按照父親留下的傳統亦步亦趨地認真供養聖尊。商人死後,因其以愚癡心廣造殺業,故立即就轉生爲牲口,且多生都投胎在畜生道,並屢屢遭殺,至今已是第六次投生爲畜生了,今天又被人牽了過來。”比丘此時對這頭牲口生起了無比的大悲心,滿懷濃郁之悲情,他對帕維說道:“聖尊像是你造的,供施之傳統也由你所立,牲口亦同樣是被你殺害,既然這一切都由你自己自行選擇,那麼現在爲何還要發出這種無意義的叫喚呢?”

  正如這位比丘所言,我們大家都應對輪回徹底生起厭離心。但西方有些學者卻片面依靠瀕死體驗得到的材料輕下斷言道:“死亡是一件快樂的事,無需恐懼。”他們即以如是之論調安慰絕大多數面對死亡往往一籌莫展的現代人。不過這種觀點根本就未觸及到死亡的真實內涵與奧義,而且就普遍狀況來說,死亡體驗因人而異,有些人經曆的是一種快樂的死亡,而有些人的死亡過程則痛苦不堪,籠統地說死亡是一件快樂的事其實沒有任何理由與實義。《中觀四百論》中早就說過:“汝于叁有中,非能隨願往,隨他轉無畏,豈成有慧者。”“由于諸人類,多持不善品,以是諸異生,多墮于惡趣。地上惡異熟,唯見爲煩惱,聖者觀叁有,等同備宰處。”此處所宣說的道理實際上與上舉事例不謀而合,對此我們理應了知。

  以上已將心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的道理宣說完畢。

  下面闡述第(二)部分的內容:身體的形成。

  人們常常都有這一疑惑,即身體到底是如何産生的,現在即對此問題稍加宣說。

  衆生的身體大約有四種形成方式:卵、濕、胎、化,人與旁生均需依賴這四種方式才能得以誕生。《涅槃經》雲:“凡夫衆生有四種生處,卵、濕、胎、化是也。此四生處人亦具足,如比丘香薩拉、比丘俄巴西巴拉等人就乃卵生;施主呢嘎拉之母親、施主呢嘎德之母親、施主潘夏樂之母親等人,各個均育有五百兒子,此五百子皆從蛋中破殼而出。諸位母親先各自産下一蛋,不久,衆兒子即紛紛從蛋中孵化而出。由此可見,人中亦有卵生者。所謂濕生,恰如佛陀所言:“我行菩薩道時,曾轉生爲頂生國王、手生國王。而今世上亦有芒果樹女人、嘎西達樹女人,故謂人中亦不乏濕生者。””而《俱舍論》中也曾說過:“于彼卵生等,衆生有四生,人及旁生同。”

  說到化生,除了古代文獻中留存有相關記載外,今天我們已基本上看不到此種生育方式了。至于卵生,除去上舉事例外,還有如下公案可供大家研習、探討。

  久遠之前,有一些商人途經大海中時,船只不幸毀壞。其後,幸存者便與長頸鶴發生不淨行。不久,長老紮、長老涅瓦紮便從卵中孕育而生,類似的事例還有許多。

  再看現代人中的卵生例證:西德人類學家勞·沃費茲博士等十人爲研究原始部落的生活形態,曾特意前往印度尼西亞婆羅洲的熱帶雨林中進行調查,在那裏,他們就遇到了很多卵生人。當地的女人們在生育期間都會坐在形體很大的白色“人蛋”上,用自己的體溫去孵化、保護這些未來的生命體。經詢問後得知,這些女人在懷孕後六個月即會産下蛋體,然後就開始進行爲期叁個月的孵化,最後蛋殼破裂,孩子們就從中一個個鑽了出來,整個生産的全過程就是這樣。

  現代人可能會認爲卵生人十分稀有罕見,其實,在誕生于兩千多年前的佛教經典中,對此種現象的認知就已達到了令人咋舌稱歎的地步,稍有佛教常識的人都對之耳熟能詳,並早已成老生常談。

  再來談談濕生。無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住世期間,濕生的例子就經常可聞。《涅槃經》中曾提到過的芒果樹女之公案,在《毗奈耶經》中是如是被描述的:“一時,廣嚴城中勒匝波芒欽之花園裏一株芒果樹忽而生出芭蕉樹根,此事爲守園人親見。不久此樹即花開滿株,守園人深覺稀有,旋即將之告知主人。勒匝波芒欽急喚相士探問究竟,相士曰:“七日過後,芭蕉樹即會裂開,一女人定從中産出。”勒匝波芒欽遂派守園人精心看護此樹,並逐日等待時日。第七日,花開樹裂,內裏果然有一相貌端莊之女人。勒匝波芒欽將其交與妻子,並名之曰“護芒果女”。”這位護芒果女長大後做了妓女,有一次偶遇波斯匿王,隨後便産下一名爲無畏童子之兒子。這位無畏童子不是別人,正是耆婆醫師的護養者,同時也是耆婆醫師的兄長。不過濕生之人如今早已無從聽聞,倒是旁生中有多得無法計數的大批濕生旁生。

  下面講胎生所成之軀體。人們通常所說的胎生,其具體形成經過可大略描述爲:在父親的精子與母親的卵子于母胎中混合之時,中陰身之心識即進入這團液體之中。剛一入胎,中陰身即刻便昏厥過去,借助于父精母卵,新生命的軀體遂逐漸在母胎中孕育而成。佛教將胎兒生命軀體的成長過程大致劃分爲這幾個階段——最初的身軀稱之爲凝酪,在外面一層薄膜的包裹下…

《前世今生論 二、建立自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