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 五、言行規範▪P3

  ..續本文上一頁斷除、徹底明確淫行七法之前,不得人天善趣,吾于此不述。”這其中詳細敘述了淫行七法。

  概括而言,第一、屢屢觀瞧、頻頻目視女人的容貌,數數貪執。第二、不僅這樣,還與女人共相嬉鬧、說說笑笑等。第叁、不僅與之嬉戲等,還與女人彼此撫摸沐浴、感受其樂等。第四、不僅與之撫摸沐浴等,還在有牆壁、簾子掩蔽的地方傾聽女人所帶飾品發出的清脆聲響,載歌載舞等等的美妙音聲。第五、不僅這樣,見到五種欲妙便經不住誘惑、情不自禁地涉足其中,肆意享受。第六、不但享受妙欲而且還重溫舊夢常常回想與女人一起縱情戲耍,開懷大笑以及作不淨行等情形,自我陶醉。第七、一邊追憶沈醉于和女人共同玩樂等之中的往事,一邊將自己持戒、禁行、苦行、持梵行等善根爲了將來能享受人天的安樂而作回向,不完全斷絕以上這七種淫行,就沒有獲得解脫的機會。就像《喻法論》中所說的“親近惡狗受傷害”一樣。

  有備無患

  總的來說,我們這些修行人,尤其是出家沙門,如果接近凡夫女人,那麼今生也會惡名遠揚、來世將趨近惡趣。富有盛名的格西博朵瓦從來不攝受出家尼與女居士。這裏有一段緣由:最早的時候格西外出去化緣,當時與普穹瓦格西結伴前往城裏。這時,有一位尼姑畢恭畢敬地來到他們面前請求說:“請二位尊者爲我們開示佛法。”格西博朵瓦面露不悅地說:“這些女尼的恭敬心就像糞堆裏的蛆一樣不清淨,對我們弊多利少,我們快走快走。”

  所以說,身爲出家僧侶的我們如果與女子關系親近、密切交往,那將對自己他人都毫無意義,對此必須萬分慎重。初學者如若沒有小心翼翼地行持,那依靠小小的逆緣,不費吹灰之力就會毀了自己的戒律。倘若失壞了一次,那麼今後縱然是備加防犯,嚴守戒律,也會像身負重傷脆弱的野獸一樣,(獵人捕獲它易于反掌,)其他女人遇到此人時,也會因爲他有前科而對其進行種種誘惑。他自己也是惡習難改,重蹈覆轍,隨她而轉,受其控製。

  由此可見,無論住在何處都不能與在家女人以及出家僧尼一起隨便閑談、相互交往。無論前去何方也不能與女人結伴而行,最好不要有熟悉的女人。對出家男衆作出如此嚴格的規定大有裨益。諸位應當從自己做起,對此十分重視,付諸行動,如此將是對佛教最大的崇敬與貢獻。

  自己珍視愛重學處,身先士卒,爲大家做好的表率,其他的許多僧人也會效仿進而重視起學處來,明確它的必要性並身體力行。以此將在四面八方紮紮實實地打下佛教根本戒律的基石,獲得廣大無邊的利益。

  觸目傷感

  令人不勝傷感的是,當今時代薩迦、甯瑪、噶舉、格魯等各宗各派中有許多出家男僧與自己的親戚或毫不相幹的女人整天混在一起,他們在青天白日裏一道吃喝,同住一家旅店,夜幕降臨以後在沒有任何簾子遮掩的地方同睡一室。此後便說要去各處拜訪上師、請求法要、朝禮聖地,于是與女人並肩攜手一路同行,真是一點羞恥之心也沒有,這種現象屢見不鮮。長此以往,勢必會對如摩尼寶一般的佛教帶來難以想象的巨大危害。這樣下去,自相續的戒律也會染上過患,並且依靠這種惡規陋習必然會導致出家男衆對于交往女人的問題根本無有謹慎注意的觀念。最終大多數出家人相續中的清淨學處都會被瑕疵玷汙。無論去往何處,再沒有比出家僧侶與女人混雜同行更不吉祥的惡兆了,這也是摧毀佛教如意寶珠的一大不祥之兆。我們每一位佛教徒都應當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

  拒之千裏

  以與女人交往爲主,應當遠離的各種惡友略說如下:毀壞戒律,偷竊盜取之人,說大妄語,以妄說神通等手段來蒙蔽欺騙他衆,虛僞狡猾,對上師與正法無有信心,不警罪惡,平時在僧衆中,挑撥離間,引起糾紛,破僧和合,口中所說的都是粗言惡語,信口開河,樂于閑談,愛睡懶覺,喜好聚會,平時喜歡無稽之談,滿口绮語,對穿著打扮興趣濃厚,愛好賭博、下棋之類的娛樂,對于各式各樣的舞蹈演出樂不可支,對于依止上師、親近具有信心的道友毫無興趣,反而卻樂于交往那些罪業深重的非法惡友。對于自己的財物住房衣服資具等貪執強烈,愛財如命,對于他人所擁有的財物千方百計、甚至不擇手段想據爲己有,別人對自己言詞稍有不當,略出粗語,便怒不可遏,以牙還牙,反唇相譏,操起石頭、木棍大打出手,無有一點恻隱之心;只要自己快樂,他人即使饑餓而死也不生絲毫憐憫之心;自己的貪嗔癡、我慢嫉妒等煩惱熾盛如火;如果瞟見其他同修道友身上微乎其微的過失,立即就會冷嘲熱諷、誹謗诋毀;自己雖然除了會念誦以外無一功德,可是卻以此自倨、傲氣十足,不可一世,進而對具有清淨戒律、秉性善良、信心極大、勇猛精進、智慧超群等功德的他衆態度不敬,惡言中傷、不屑一顧,自己只是對經典的內容略知一二,便自以爲是,覺得自相續中已經生起了相當殊勝的證悟境界,不願意依止善知識與善友調伏自相續;自己僅僅是多念了些咒語,多作些頂禮、轉繞的善法,而內在的出離心、菩提心、正見等從不修持,竟然自命清高地認爲單單依靠口頭上的念誦、身體作頂禮、轉繞,後世就能阻塞惡趣之門,脫離輪回、獲得佛果。所作所爲均不清淨,從眼前來看,由于秉性惡劣,與衆人格格不入,難以相處,從長遠來看,由于所想所行卑鄙下劣的汙垢沾染自身而焚毀自相續。

  如上所說的惡友,必須像棄離毒蛇一般遠遠離開。

  正法非法界限

  如若交往前面所說的滿身過患的惡友,那根本無法成就任何正法,作爲修行人的我們,所居住處、所依道友、維生資具以及行住坐臥一切威儀,凡與自己有關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必須做到不雜罪惡、符合正法,從任何一個角度觀察均是清清淨淨、纖塵不染。博朵瓦仁波切曾經請問大善知識仲敦巴:“衡量正法與非法的標准界限是什麼?”敦巴上師簡明扼要地告訴他說:“如若成爲煩惱的對治則是正法,否則是非法;如若與世間不相一致則是正法,否則是非法;如若與經典相符合,則是正法,否則是非法;如若後果良好則是正法,否則是非法。”

  所謂的正法必須要成爲對治自相續煩惱的有力武器,即自己安心住在清幽的靜處,遠離對親友的貪戀與對怨敵的憎恨,所行的善法自然日益增上。所以說,住在能切實有效地製止貪嗔癡叁毒的寂靜處就能夠成爲煩惱的對治。由于與親朋好友不相交往,對自己修法製造障礙、成爲絆腳石的人也就不複存在。即使出現疾病萦身,命絕身亡等難以堪忍的劇大痛苦,心裏也一清二楚地知道這完全來源于自己的宿業,因而絕不會呼天喊地求助親屬,想方設法解除苦痛,而會將痛苦視作修行的順緣,如此親友們也與自己斬斷牽連。這麼一來,身染疾患的時候無有人護理,離開人世的時候沒有人在一旁悲痛欲絕地嚎啕大哭,所以將貪嗔之藤斬草除根,棄離一切有害于修行的惡人就必然成了煩惱的對治。

  自己心甘情願地將身語意叁門供養了上師,不再有任意支配身語意的權力,上師無論是讓自己留住在他的身邊,還是遣派到千裏之遙的遠方,或者冰天雪地寒冷的地帶,艱難險阻、受苦受難的地方,食不果腹挨餓的地區等,無論如何,自己都要依教奉行,義無反顧地前往安住才是。

  平時如果能夠虛心向禅修道友學習,一舉一行均與僧衆相一致,那麼自己的行爲不會有放任自流地趨入煩惱歧途的危險,行爲小心謹慎如理如法與道友同修,就必然會成爲煩惱的對治,也就是說,要成爲煩惱的對治、不隨順世間、符合經典正量,再沒有比身居寂靜聖地、與上師和同修道友步調一致更爲殊勝的方法了。

  所謂的後果良好,意思是說自己一舉手一投足,無論做任何一件事,要看他的最終結果或結局是否相應佛法。住在幽靜的聖地,時時效仿所依止的上師與所親近的禅修道友的高尚品行,以正知正念緊緊守護自心,行爲小心翼翼,它所帶來的必然是知足少欲、戒律清淨、等持增上、智慧高超、悲心廣大、勇猛精進等殊勝善妙的豐碩成果。

  平日裏經常依于寂靜處,遵循上師、同修道友們的一切行爲,守持清規戒律,最終自相續中必定會出現這樣好的後果:清心寡欲,不會因爲親友、施主等人而延誤修法,也不會因爲撩撥貪心的妙欲與利養恭敬而受到違緣。如果已經見到這樣明顯的驗相,那麼足以證明他已經獲得了即使獨自一人居住在僻靜的地方也會像威力無比的雄獅一樣無所畏懼的高深境界,隨後便可以從容不迫地從一個靜處到另一個靜處,就像日月那樣自由自在地周遊各方。縱然這樣做,也絕對不會被煩惱所害,這就是威風凜凜的修行勇士。斷除愦鬧、知足少欲是修行人遠離故鄉的又一大前提,因此說,我們重視這一點應當勝過自身的性命。

  

  

《山法寶鬘論 五、言行規範》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