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靜如止水,心裏面當然不演了。這是兩種不同的類型,羅漢乘修「空觀」,菩薩乘修「叁摩缽提」,「叁摩缽提」就是幻觀法,就是會心裏排演。我發覺很多人心裏面不會演,表示他們不是菩薩乘,而會演的人不多,也表示菩薩乘不多。
在西方社會,羅漢乘和菩薩乘的比例跟我們東方差不多,但差別在西方的菩薩乘知道其他的人不會演,而東方的菩薩並不知道一般人不會演,以爲大家跟我一樣都會演,所以就沒有想辦法教大家演。西方的菩薩知道很多人不會演,因此寫成「流程」,訴之于文字,也就是把劇本寫下來,讓不會演的人也可以根據劇本來演。東方的菩薩根本不寫劇本就演了,而且劇情時時刻刻在修改。這一點我認爲是東方菩薩未盡責任,既然很多人不會,就應該寫下劇本教大家入戲,讓每個人在心裏面也可以跟著演。怎麼教人入戲呢?就是把心裏面演的事情講出來或寫出來,讓其他人可以跟隨,把大家的能力培養出來,就可以由一群人來演「流程」。
一群人完全自動演出,就像演戲一樣,每個人只要演他的角色就可以,但同時也要清楚整個「流程」的大輪廓,才可以跟別人搭配。在這個過程中,溝通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講出來或寫出來,別人不知道你心裏演什麼。當然,會演的人或feeling很強的人,不講也可以知道,但一般人的直覺是很弱的,所以需要寫下來。當彼此間有很好的溝通,細節都用文字記下來,這個「流程」就會越來越接近現實,這時就要去實踐它。其實,如果大家都在心裏演了一出戲,當然會很想去做做看,不做會很難過的,而一旦真的做成,大家都會很興奮。
了解「流程」之後,再與「觀想」比較。我們做「觀想」的時候,有一個缺點,就是只觀想結果,這是不對的,應該從零開始,再經過一個過程,慢慢達到結果,不能沒有過程、沒有程序。像辦活動,先前在心裏面演,不是只演結果,而是中間每一個過程、細節,一步步演化,這才是「觀想」(叁摩缽提)的真谛。
※觀想就是情境模擬
西方也有「觀想」,就是所謂的「情境模擬」。在《第五項修煉》一書中,就舉出一件很成功的「情境模擬」實例。殼牌石油公司在石油危機之前,是七大石油公司中最小的,但是石油危機之後卻變成最大的,因爲在石油危機之前,他們已經感覺到石油會漲價,就進行了「情境模擬」,萬一石油漲價,公司要怎麼辦,把所有石油漲價時會産生的問題,都做了預測與因應之道。當「情境模擬」完成不久之後,石油危機就出現了,他們馬上推出因應方案,而別的公司則措手不及,就這樣危機反而成爲轉機。「情境模擬」就是「叁摩缽提」,但是他們做的時候,還是沒有跟人心裏面的「演」連接起來。
我現在要重新加強「叁摩缽提」(觀想),當做一件事情時,先在心裏面演好幾遍,還要把演的過程寫下來跟別人溝通,因爲光在你心裏面演,別人不知道你演什麼,就無法配合了;同樣的,其他人也要把心裏面演的寫下來,互相溝通、互相搭配。要完成一件事情,必須有一個人負全責,把心裏演的「流程」寫下來,其他參加的人只做「流程」當中的某部分,當然他們也要知道整個「流程」的大輪廓,也要把他們心裏演的部分寫下來,這樣就可以得到最完整的「流程」。
要做到這個地步,沒有電腦不行,像微軟就有「project」的軟體,專門負責做「流程」管理。微軟號稱當年美國打波斯灣戰爭,就是用「project」這個軟體。有人訪問波斯灣戰爭中的一個士官,問他對戰爭的勝利有沒有信心?他回說:「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保證,這雙靴子在某時某點一定送達。」這句話當然就包括了彈藥、人員等等的補充,都不會有任何失誤,而這些全靠「project」這個流程做到的。波斯灣戰爭時,美國所運用的人力、物品,都是從全球動員而來的,這當中的所有資訊,一點也不能錯誤。
所以,每個人只要將心裏演的「流程」輸入電腦,集合起來就可以看到大家心裏演的東西,這樣建立起來的「流程」或「叁摩缽提」威力無窮,而且成本不高。當我們在心裏演過,又把它輸入電腦,然後真的去做,事情就會進行得很流暢,成功機率大增,重要的是大家會選擇最適當的方式去做,最後當事情完成時所獲得的滿足是超乎想象的,因爲這原本就是他們心裏面想要實現的,一旦完成,真是人生最快樂的事。依此來實踐「叁摩缽提」,不但修行成功,又能事業成功,世界上沒有比這個更有趣的事了。
※流程的重點在做與成
以上是我從不懂「流程」到懂的過程,我們以前曾經講過,生物的演化是依「叁摩缽提」的方式進行的,「叁摩缽提」本身就是法性的力量。如果把「叁摩缽提」跟企業的「流程」結合,再跟電腦結合,一定很好玩。中國人對于「流程」是非常生疏的,以前我講過,中國知識分子的習慣,就是「想」和「說」,「說」完就以爲是「做」完,只停留在「想」和「說」,根本沒有「做」和「成」這兩個階段。這就表示我們不懂「流程」,如果懂,重點就會放在「做」和「成」。其實人間所有的活動,尤其是企業經濟活動,就是把事做好,包括非營利事業的基金會活動也是如此,都在「做」和「成」的階段,而不是「想」和「說」而已。「做」和「成」這部分不擅長,事情就會做不好。
總之,「做」、「成」兩個步驟在「流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要實踐就要有「流程」。「叁摩缽提」在心裏面演的部份,還是屬于「想」、「說」的階段;用電腦寫下來,也還是在「想」、「說」的階段,等到要去「做」了,而且還要做「成」,才算有實際的實踐部份。把「叁摩缽提」和流程、電腦結合在一起,我們可以說這是科學時代的「叁摩缽提」,因此「想」、「說」、「做」、「成」的無窮威力,可以讓我們有能力建立人間淨土。圓覺宗有一個法,叫做「成就世間事業大印」,只有名稱而無內容,我今天所講的內容,應該就是成就世間事業大印。
當我帶領大家共同思考,找出現實真相是什麼的時候,發現有些人無法加入,就好像有人已經入戲了,另有些人卻還是入不了戲。爲什麼進不來呢?也許是心裏面「演」的能力太弱了,我們的做事方式多半屬于宰製體系,上層階級用命令、控製、監督的手段讓下層階級的人服從、執行事情,這一套做事的方式,跟用「演」的方式是不同的。改造流程在九十年代風行美國以後,也發覺和原有的體系沖突,原有的文化體系很多東西深藏在管理者的心裏,要他們改變方式是很困難的。「改造流程」要大家自動自發的做事,管理者不喜歡這樣,因爲會失控,又讓管理者沒有權力,一旦權力放出去了,管理者就會恐懼,擔心這怎麼能做事,一定天下大亂,所以就産生了阻礙。
※改造是永無止境的
雖然有阻礙,《改造企業》這本書說:在美國,管理者還是不得不改造,因爲不改造企業必死,改了才有可能活下來,所以很多人開始接受改造。管理者最大的困難就是學會把權力放下,改變原先扮演的角色。我們原有的金字塔模型,是宰製體系的結構,有權力的人在最上面,以下的人就接受他的命令、控製、監督,員工的所作所爲,都是爲滿足權力者的歡心。但現在的企業工商環境變了,最高權力者已經不是老板或經理,而是顧客,因爲顧客若不喜歡這個企業的産品,企業根本無法生存。所以,原來金字塔的結構已經不再適用,如果員工還是一味討好老板,公司就要垮了。因此,包括公司以及經營者的心態都要做調整,把資源放在第一線員工,也就是直接跟顧客接觸的員工身上,讓他們想辦法服務顧客,這樣公司才能生存。總之,掌握生殺大權的是顧客而不是老板,這個轉變就是流程的轉變,公司的運作也要隨之做調整。管理者本身就需要先改造觀念,如果觀念不改,是不可能改造流程的。至于在調整改造的過程中,原來習慣命令、控製、監督的經理人或管理人,將成爲累贅。另外還要有一種體認,就是改造是永無止境的,改造就是生活。
看了這本書,了解「流程」就是我們心中「演」的過程,我發現我「演」流程是天衣無縫的,它是時間演變的過程。我還會另一種境界層次的流程,不是時間性的流程。比如工作之前,我會問爲什麼要工作?工作是有必要嗎?工作本身有什麼價值?往上我還要問爲什麼人要工作?人活在世上的意義是什麼?以真空鍍膜業爲例,我會問爲什麼要做真空鍍膜?爲什麼要在臺灣做?爲什麼要在北部做,不在南部做?爲什麼要做刀具的鍍膜?一層一層的往上或往下問,越問越細,像這種層次的提問,我也是天衣無縫的,其實往上問到最後,就是到毗廬性海去了。我心裏面的「容量」與「範圍」(dimension)是很複雜的,不但要演自己的部分,還要把別人的問題、層次境界都要估量進來一起演。在這個過程中,我會不斷的評估,收集資訊,調整現實與心中模擬的差距,這部份就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我甚至也無法傳授,這是我的另一個特質。因爲這個太複雜了,我無法詳詳細細的說給人聽,無法說,說不完,到這裏語言文字根本不夠用,只有程度相近的人,我可以點一下就通了。
《改造企業》這本書有沒有提到我前面所講,無法傳授的部分呢?我發現有,但講得不夠深,例如書中提到的企業文化,談到價值觀、理念、習性,就比較接近我所謂的另一種不同層次的流程。不好的企業文化,例如老板都是對的,員工不可以反抗老板,要明哲保身,不要強出頭等觀念,都是比較淺的企業文化,一定要消除。因爲就是這些文化在指導員工做事,而不是規章、階級、職位大小在指導,不好的文化價值觀或習性,絕對做不好事情,這就是要害所在。我們通常以爲員工做事是受到長官命令、控製,其實真正指導他的,是這些文化的價值觀、理念、習性,這些都是要下工夫的地方,書中提到美國很多企業改造失敗,就是因爲不能成功的改造文化。
※管理者的責任是改造工作與環境
書中還提到一個很好的觀念,經理人的價值是改造工作環境,讓工作者在這個環境得到物質與精神上的滿足,不要讓工作和工作環境壓迫員工,使他們想要反抗或逃避。事實上,能夠提供員工發揮潛力的環境,就是成功的管理者,有些管理者卻搞不清楚狀況,攬下所有的事情來做。其實員工負責做事,管理者的責任就是改造工作與工作環境。我很高興書中提到這點,這就是我要實踐的企業叢林,要把工作與工作環境改造得夠好,讓工作的人可以發揮潛力,滿足他們的生活所需,而且可以修行成道,跟書中的想法是一樣的。
同一作者的另一本書《改造管理》提到:「我曾在前面中說過,工作對人類而言,就如同愛與友誼,是一種有意義的活動。」作者把工作視同愛和友情,「透過工作,我們才得以展現個人的天賦。而這就是經濟學家索斯坦‧威蔔蘭(Thorstein Veblen)所說的『與生俱來的技能。』就在我們展現那本能時,又連帶地做了兩件事:第一、我們走出自己的小圈圈,獲得與外界的聯系。這個世界即使在我們死後,也依舊會照常運轉,但由于我們曾經生存其中,這個世界可能會因爲我們的貢獻,而有些許改進。第二、就是我們透過工作以及這些聯系,在展現天賦的過程中,得以發掘真正的自我。」作者在企業文化中還提到:「應該要觸及我們內心的需求,向我們保證,這門行業、這份工作、這些同仁,以及這份薪水,所能達到的目的,對這世間具有某些更重大的意義。
在我們這個時代,最令人困擾的,就是除了工作以外,許多我們曾經賴以從中肯定個人價值、感受自我重要性的團體,如家庭、社區、俱樂部、教會、種族、慈善團體,以及政府等,都失去了絕大部分的說服力。這些團體再也無法像從前一樣,緊緊聯系著其中的每一分子;此外,他們也無法像以往一樣幫助我們,使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結果,許多人可能會覺得自己越來越孤單,也越變越無足輕重。如今,許多西方人逐漸領悟到,在許多古老、傳統的支持力量中,唯有工作仍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今天,我們管理人所面對的,不僅是驚人的責任,同時還有令人目眩神迷的機會。
我們是工作與工作環境的組織者,我們可以讓工作與工作環境,來滿足我們在社交以及精神上的需求,並令個人感受到自我的重要性;反之,我們也可以背道而馳,任由工作與工作環境來壓抑這些需求,使人無法得到滿足。因此『企業文化』成敗的關鍵,便在于小我在大我中,能有什麼樣的認知。而不管是成是敗,一切的選擇權,都操縱在我們手裏。」我覺得以上是書中最精彩的部分。
西方社會已經警覺到工作對人的重要性,由于東方社會仍然看重家庭,但是美國社會家庭觀念已經破碎,家庭的重要性變得無足輕重,只剩下工作。不過,目前臺灣社會也越來越看重工作,甚至其重要性已經超過家庭,所以,如果不把工作當作一件重要的事來面對,是不智的。我想要建立企業叢林,就是重視工作,就是善盡管理人的責任,希望組織創造一個更好的工作與工作環境,而且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我一直以爲這是很孤單的想法,現在看了這本書,才知道我並不孤單,他們已經在做,而且做得很不錯。
以前我一直認爲要先讓P公司賺錢,然後再進入做企業文化的工作,現在看來這個程序不對,應該立刻就進去,因爲企業文化不對,它就不會賺錢。我要把企業文化種進來,讓它自動活起來,而且是深入的。看美國人寫的企管書籍,讓我更加清楚我的想法與他們是一致的,比他們更深遠,但在實做方面又差他們太多了。一開始我並不知道要怎麼實踐貢獻主義,以前看了很多資本主義方面的書,那些東西並不合乎貢獻主義,但又不知道該怎麼改,總以爲他們是對的,所以自己的想法就不太敢拿出來用。現在所謂的企業改造,就是我的想法,經過這些年的了解,現在已經可以用了。至于怎麼做或怎麼用,有很多細節,並不適合在這裏談。諸位對以上所講,有沒有心得感想?
注:
《改造企業》原著者Michael Hammer & James Champy,譯者楊幼蘭,牛頓出版,于1994年。
《改造管理》原著者James Champy,譯者楊幼蘭,牛頓出版,于1996年。
《從零到無限》譯自Creating,原著者Rober Fritz,譯者鄭淑芬,知英文化出版,于1997年。
資料記錄-陳雲卿
資料整理-邱英美 梁玉明
《流程、觀想與企業文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