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流程、观想与企业文化

  

流程、观想与企业文化

  

梁乃崇教授

  

把「三摩钵提」和流程、电脑结合在一起,

  

我们可以说这是科学时代的「三摩钵提」,

  

因此「想」、「说」、「做」、「成」的无穷

  

威力,可以让我们有能力建立人间净土。

  最近曾先生以他的经验,指出P公司的一些问题。通常过去在P公司董事会作出决议之后,会等几个月或半年后,看看是不是有结果。曾先生则不然,他立刻去看P公司是否采取行动,这是P公司董事会以前不曾做过的事。当然,要完成目标的步骤很多,曾先生特别看重第一步,经过他实际观察与收集资料,发现董事会做的决议,P公司连第一步都没有做,何况第二、三步,遑论要有结果,因此他就指出P公司没有「作业流程」。他并不是看结果,而是看有没有流程,比如定出那一天要采取第一步行动,而且详细到那一天的几点之前要把结果交出来。当这么一要求之后,发现原来做事的人都是在打混,所以没有结果,然后借口一堆,根本无法达成董事会的决议。之前董事会交给P公司的决议,大部分的下场就是这样。

  当曾先生跟我提到P公司都没有「流程」(process)时,我开始不太懂他要指的是什么?是不是第一步什么时候完成,是不是要列出时间表?需要那些人一起配合完成?他们的完成时间表又是如何等等?也就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要完成那些事,跟大家商量过,通通要列出时间表就是流程吗?

  为了要展示P公司没有「流程」的事实,他就要求P公司做一个样品,并附测试报告。P公司一开始说两个星期可以完成,但是到现在已经四个星期了,还没有结果。曾先生告诉我,他是贸易商,自己没有工厂,工厂在大陆,客户在美国,如果美国的客户要一个样品,他可以在六天内把样品交到客户手上,而P公司只不过做一个样品给自己用,四个星期还做不出来。他说P公司的流程,就好像纪晓岚说的一个笑话。纪晓岚很会讲故事,清朝的太监都很喜欢听,有一次两个太监要他讲故事,他讲:「从前有两个太监......」,就闭嘴不讲了,两个太监急着问:「下面呢?下面呢?」纪晓岚说:「下面没有了。」P公司的的流程就像「下面没有了」。

  流程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听曾先生这么说之后,我就很想弄清楚什么是「流程」。记得以前看过一本书《改造企业》,改造企业就是改造流程,那时我看不太懂,心想流程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成为美国企业奉为宝典的畅销书,而且这两个作者还被美国企业界奉为大师。所谓改造企业就是改造流程,书里写的就是怎么开发票,怎么开支票,怎么付款和收款,我觉得这些琐事有什么了不起,实在看不懂它的奥妙,所以看了一半就没看了,因为不懂「流程」是什么。这回曾伟达又再提「流程」,我还是不太懂,而P公司之所以不懂,就是因为我不懂,所以问题在我身上,因此我决定花很多精神去把它弄清楚。

  过了好久,我才弄懂「流程」是什么。原来所有的事情一开始都是零,当你把事情做成功,就不是零,而是有,所以「流程」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任何事情的完成一定有「流程」,而且「流程」自己是不会动的,一定要有人去推动,没有经过「流程」就不可能成功。以我现在的理解,任何一件事,一开始一定是零,以后慢慢把事情完成,这个过程就是「流程」。

  试着从内心找流程

  P公司董事会只决议,而没有下文,表示董事会是没有功能的。初步懂了「流程」之后,P公司董事会要做的是建立「流程」,而不是改造「流程」,因为根本没有流程,如何改造?这时我再把《改造企业》拿出来看,就看懂了,它的确改造了美国企业,效果非常大。像台湾许多公司本来是做OEM,后来变成ODM,现在则是全球运筹,这跟「流程」的改造是有关系的。当我懂到这里,仍然觉得「流程」对我而言,只是理解,不会运用,即便是用也觉得生硬不知所措,总觉得这是欧美国家企业管理弄出来的东西,是外来的,不是自己的,是不得不接受的东西,所以觉得满困难。我有这种感觉,相信别人也有这种感觉,觉得曾先生怎么那么讨厌,指出P公司那么多破洞,我们被勉接受「流程」这个东西,好像「苦药」,不得不吃。

  有这样的感觉,表示我还不是真的了解「流程」的好处及重要性,或者是这本书还不能够把「流程」真正的内涵表达出来。这时我就试图不靠别人,只靠自己去了解「流程」,发觉「流程」是我的心外之物,而且生硬的东西,于是,我尝试从自己的心中去找,看有没有类似「流程」的东西。

  记得有一次帮国科会办每年一次例行的研讨会,邀请全国相关研究者来参加为期三天的活动,地点则选择在风景区。那次安排到阿里山,教授和研究人员以及其的学生和家属都可以参加,所以研讨会之外兼具旅游性质,是满复杂的活动。我以前从来没办过,但事后别人说我办得非常成功,整个过程安排得很流畅,研讨会很成功,大家也玩得开心,司机与游览车小姐对我们很好,吃得也好。大家就问我经费是不是透支了,后来一结算,还剩一大堆钱,是历年来节余最多的一次。因此后来有人跟我抱怨:办得这么好,下次别人要怎么办下去呢?

  事后检讨这次活动,是什么原因使事情办好的?其实,事情都是我的研究助理去做的,他事先会向我报告、请示,我会立即作出决定或调整,事情巨细靡遗,包括萤幕、投影机、点心饮料等一应俱全。我自己则是先把这三天的活动过程在心里面排演,不是观想结果而是过程,从开始出发,沿途经过那里,住什么旅馆,怎么分配房间,研讨会的节目如何进行,中间休息时间如何安排等等,都在我的心里演了好几遍,所以这个过程会发生什么事,需要什么东西,要做什么准备,连在游览车上无聊时要讲什么话或进行什么活动,我都排演了。所以当助理一跟我讨论,我就可以立刻做决定,只是没有把我心里面演的过程告诉他。

  流程就是心理排演的过程

  这么一找就找到了,原来我在心里面排演一个活动的过程就是「流程」。每个人都会如此排演,当要完成一件事之前,我们都会筹画,都会盘算如何做。我心里的盘算是非常细密的,细密到好像是真的,把每个细节都演过。在一遍一遍排演从零到完成的过程时,我会去收集外在真实状况的资料,使得心里的排演更逼近真实,即使资料不够也能演,祇是演得不那么配合实际状况而已。演过一次就知道缺那些资讯,然后再去找外面的资讯,取得新的资讯之后再演一遍,就像电脑模拟一样,速度很快,发现什么地方不足,再去取得更真切的讯息,一遍一遍的演下去。

  当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别人并不觉得我在做事,因为我只是在心里面一遍又一遍的演,但是演到后来,就会跟真实的状况几乎一样,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会找到一个最省力的「流程」。谈到这里都还属于「观想」,还是幻化的,当我开始实践的时候,才进入真实世界。在真实世界,旁人看起来好像水到渠成,却看不到我是经过努力奋斗的,他们不知道我有一套「流程」,而且是跟现实条件吻合的「流程」。当然,在实践的时候「流程」还是会做调整,但关键点很清楚,遇到状况也能做出最快速的反应。许多人看我做事怎么都轻轻松松,但结果却比人家辛辛苦苦的还好,其实就是因为我已在心里演过好几遍,我有很好的「流程」。我这么一反省,就发现所谓「流程」,就是我心里面的「演」,如此一来,「流程」对我而言就不生硬了,是本来就有的东西,我马上就会用了。我把这个体会跟别人说,他们也觉得「流程」的确不陌生,很好用了。

  所以,只要把心里面演的过程写下来,就是所谓的「流程」,也明白企业所讲的「流程」是什么。原来「流程」是内心自有的,不是外来的。我把这个想法告诉曾先生,他说正是这样!所以,「流程」由内而发,不是外来控制人的工具,其实「流程」就是「观想」、「三摩钵提」,都是菩萨乘最擅长的东西,只因我们不是真的菩萨,所以不擅长。

  了解这个以后,发觉一般人并不晓得完成一件事是需要经过一个过程的,事情不会从零突然就完成了,一定要经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如土长苗」,像一个幼苗慢慢长大成熟。如果我们心里面没有「流程」这个概念,会以为是真空生妙有,本来没有忽然就生出结果来了,没有中间的过程,直接就有结果。许多人经常会期待,成功或结果从天上掉下来,这就是不懂得「如土长苗」的道理。他们不知道,从零到有的过程,是不会自动走的,一定要有人推动,不推动事情就停了。如果心里面没有「流程」的观念,就不会去推动,结果就一事无成。从零开始到完成的「流程」,可以有很多途径,有的轻松,有的艰难,你要选择什么途径,要自己去做决定。当然,对一个不知道有「流程」的人而言,更不晓得如何做不同的「流程」选择了。

  我原来认为每一个人在做事之前,都会先在心里面演练,但是经过检讨才发现,很多人是不会演,而是演得粗糙零碎,不像我演得天衣无缝,很多人可能演了头没有尾,或者演了头和尾,却缺了中间,这样做起事来就会困难重重。其实如果会演,自动找到顺畅的路走,而不会遇到困难。

  菩萨乘具有演的能力

  拥有能力「演」的人不多,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属于菩萨乘,欠缺这种能力的人则属于罗汉乘。菩萨要做六度万行,「行」就是执行「流程」,就是在「演」,演过了就真的去做。罗汉修「止」、「空」,是什么都没有,也不「行」,修「空」是…

《流程、观想与企业文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