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觀想與企業文化
梁乃崇教授
把「叁摩缽提」和流程、電腦結合在一起,
我們可以說這是科學時代的「叁摩缽提」,
因此「想」、「說」、「做」、「成」的無窮
威力,可以讓我們有能力建立人間淨土。
最近曾先生以他的經驗,指出P公司的一些問題。通常過去在P公司董事會作出決議之後,會等幾個月或半年後,看看是不是有結果。曾先生則不然,他立刻去看P公司是否采取行動,這是P公司董事會以前不曾做過的事。當然,要完成目標的步驟很多,曾先生特別看重第一步,經過他實際觀察與收集資料,發現董事會做的決議,P公司連第一步都沒有做,何況第二、叁步,遑論要有結果,因此他就指出P公司沒有「作業流程」。他並不是看結果,而是看有沒有流程,比如定出那一天要采取第一步行動,而且詳細到那一天的幾點之前要把結果交出來。當這麼一要求之後,發現原來做事的人都是在打混,所以沒有結果,然後借口一堆,根本無法達成董事會的決議。之前董事會交給P公司的決議,大部分的下場就是這樣。
當曾先生跟我提到P公司都沒有「流程」(process)時,我開始不太懂他要指的是什麼?是不是第一步什麼時候完成,是不是要列出時間表?需要那些人一起配合完成?他們的完成時間表又是如何等等?也就是什麼人在什麼時間要完成那些事,跟大家商量過,通通要列出時間表就是流程嗎?
爲了要展示P公司沒有「流程」的事實,他就要求P公司做一個樣品,並附測試報告。P公司一開始說兩個星期可以完成,但是到現在已經四個星期了,還沒有結果。曾先生告訴我,他是貿易商,自己沒有工廠,工廠在大陸,客戶在美國,如果美國的客戶要一個樣品,他可以在六天內把樣品交到客戶手上,而P公司只不過做一個樣品給自己用,四個星期還做不出來。他說P公司的流程,就好像紀曉岚說的一個笑話。紀曉岚很會講故事,清朝的太監都很喜歡聽,有一次兩個太監要他講故事,他講:「從前有兩個太監......」,就閉嘴不講了,兩個太監急著問:「下面呢?下面呢?」紀曉岚說:「下面沒有了。」P公司的的流程就像「下面沒有了」。
※流程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聽曾先生這麼說之後,我就很想弄清楚什麼是「流程」。記得以前看過一本書《改造企業》,改造企業就是改造流程,那時我看不太懂,心想流程有什麼了不起,爲什麼成爲美國企業奉爲寶典的暢銷書,而且這兩個作者還被美國企業界奉爲大師。所謂改造企業就是改造流程,書裏寫的就是怎麼開發票,怎麼開支票,怎麼付款和收款,我覺得這些瑣事有什麼了不起,實在看不懂它的奧妙,所以看了一半就沒看了,因爲不懂「流程」是什麼。這回曾偉達又再提「流程」,我還是不太懂,而P公司之所以不懂,就是因爲我不懂,所以問題在我身上,因此我決定花很多精神去把它弄清楚。
過了好久,我才弄懂「流程」是什麼。原來所有的事情一開始都是零,當你把事情做成功,就不是零,而是有,所以「流程」就是從無到有的過程。任何事情的完成一定有「流程」,而且「流程」自己是不會動的,一定要有人去推動,沒有經過「流程」就不可能成功。以我現在的理解,任何一件事,一開始一定是零,以後慢慢把事情完成,這個過程就是「流程」。
※試著從內心找流程
P公司董事會只決議,而沒有下文,表示董事會是沒有功能的。初步懂了「流程」之後,P公司董事會要做的是建立「流程」,而不是改造「流程」,因爲根本沒有流程,如何改造?這時我再把《改造企業》拿出來看,就看懂了,它的確改造了美國企業,效果非常大。像臺灣許多公司本來是做OEM,後來變成ODM,現在則是全球運籌,這跟「流程」的改造是有關系的。當我懂到這裏,仍然覺得「流程」對我而言,只是理解,不會運用,即便是用也覺得生硬不知所措,總覺得這是歐美國家企業管理弄出來的東西,是外來的,不是自己的,是不得不接受的東西,所以覺得滿困難。我有這種感覺,相信別人也有這種感覺,覺得曾先生怎麼那麼討厭,指出P公司那麼多破洞,我們被勉接受「流程」這個東西,好像「苦藥」,不得不吃。
有這樣的感覺,表示我還不是真的了解「流程」的好處及重要性,或者是這本書還不能夠把「流程」真正的內涵表達出來。這時我就試圖不靠別人,只靠自己去了解「流程」,發覺「流程」是我的心外之物,而且生硬的東西,于是,我嘗試從自己的心中去找,看有沒有類似「流程」的東西。
記得有一次幫國科會辦每年一次例行的研討會,邀請全國相關研究者來參加爲期叁天的活動,地點則選擇在風景區。那次安排到阿裏山,教授和研究人員以及其的學生和家屬都可以參加,所以研討會之外兼具旅遊性質,是滿複雜的活動。我以前從來沒辦過,但事後別人說我辦得非常成功,整個過程安排得很流暢,研討會很成功,大家也玩得開心,司機與遊覽車小姐對我們很好,吃得也好。大家就問我經費是不是透支了,後來一結算,還剩一大堆錢,是曆年來節余最多的一次。因此後來有人跟我抱怨:辦得這麼好,下次別人要怎麼辦下去呢?
事後檢討這次活動,是什麼原因使事情辦好的?其實,事情都是我的研究助理去做的,他事先會向我報告、請示,我會立即作出決定或調整,事情巨細靡遺,包括螢幕、投影機、點心飲料等一應俱全。我自己則是先把這叁天的活動過程在心裏面排演,不是觀想結果而是過程,從開始出發,沿途經過那裏,住什麼旅館,怎麼分配房間,研討會的節目如何進行,中間休息時間如何安排等等,都在我的心裏演了好幾遍,所以這個過程會發生什麼事,需要什麼東西,要做什麼准備,連在遊覽車上無聊時要講什麼話或進行什麼活動,我都排演了。所以當助理一跟我討論,我就可以立刻做決定,只是沒有把我心裏面演的過程告訴他。
※流程就是心理排演的過程
這麼一找就找到了,原來我在心裏面排演一個活動的過程就是「流程」。每個人都會如此排演,當要完成一件事之前,我們都會籌畫,都會盤算如何做。我心裏的盤算是非常細密的,細密到好像是真的,把每個細節都演過。在一遍一遍排演從零到完成的過程時,我會去收集外在真實狀況的資料,使得心裏的排演更逼近真實,即使資料不夠也能演,祇是演得不那麼配合實際狀況而已。演過一次就知道缺那些資訊,然後再去找外面的資訊,取得新的資訊之後再演一遍,就像電腦模擬一樣,速度很快,發現什麼地方不足,再去取得更真切的訊息,一遍一遍的演下去。
當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別人並不覺得我在做事,因爲我只是在心裏面一遍又一遍的演,但是演到後來,就會跟真實的狀況幾乎一樣,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會找到一個最省力的「流程」。談到這裏都還屬于「觀想」,還是幻化的,當我開始實踐的時候,才進入真實世界。在真實世界,旁人看起來好像水到渠成,卻看不到我是經過努力奮鬥的,他們不知道我有一套「流程」,而且是跟現實條件吻合的「流程」。當然,在實踐的時候「流程」還是會做調整,但關鍵點很清楚,遇到狀況也能做出最快速的反應。許多人看我做事怎麼都輕輕松松,但結果卻比人家辛辛苦苦的還好,其實就是因爲我已在心裏演過好幾遍,我有很好的「流程」。我這麼一反省,就發現所謂「流程」,就是我心裏面的「演」,如此一來,「流程」對我而言就不生硬了,是本來就有的東西,我馬上就會用了。我把這個體會跟別人說,他們也覺得「流程」的確不陌生,很好用了。
所以,只要把心裏面演的過程寫下來,就是所謂的「流程」,也明白企業所講的「流程」是什麼。原來「流程」是內心自有的,不是外來的。我把這個想法告訴曾先生,他說正是這樣!所以,「流程」由內而發,不是外來控製人的工具,其實「流程」就是「觀想」、「叁摩缽提」,都是菩薩乘最擅長的東西,只因我們不是真的菩薩,所以不擅長。
了解這個以後,發覺一般人並不曉得完成一件事是需要經過一個過程的,事情不會從零突然就完成了,一定要經過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如土長苗」,像一個幼苗慢慢長大成熟。如果我們心裏面沒有「流程」這個概念,會以爲是真空生妙有,本來沒有忽然就生出結果來了,沒有中間的過程,直接就有結果。許多人經常會期待,成功或結果從天上掉下來,這就是不懂得「如土長苗」的道理。他們不知道,從零到有的過程,是不會自動走的,一定要有人推動,不推動事情就停了。如果心裏面沒有「流程」的觀念,就不會去推動,結果就一事無成。從零開始到完成的「流程」,可以有很多途徑,有的輕松,有的艱難,你要選擇什麼途徑,要自己去做決定。當然,對一個不知道有「流程」的人而言,更不曉得如何做不同的「流程」選擇了。
我原來認爲每一個人在做事之前,都會先在心裏面演練,但是經過檢討才發現,很多人是不會演,而是演得粗糙零碎,不像我演得天衣無縫,很多人可能演了頭沒有尾,或者演了頭和尾,卻缺了中間,這樣做起事來就會困難重重。其實如果會演,自動找到順暢的路走,而不會遇到困難。
※菩薩乘具有演的能力
擁有能力「演」的人不多,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屬于菩薩乘,欠缺這種能力的人則屬于羅漢乘。菩薩要做六度萬行,「行」就是執行「流程」,就是在「演」,演過了就真的去做。羅漢修「止」、「空」,是什麼都沒有,也不「行」,修「空」是…
《流程、觀想與企業文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