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皈依自性師

  

皈依自性師

  

梁乃崇教授

  

韓愈的《師說》中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事實上傳道、授業、解惑全是事情,不是人,所以師是「事」,師不是「人」。我們中國,習慣將屬于事的師與一個人結成一體,成爲大師或名師,師所指的是「人」,已經不是「事」,于是這個成爲師的人和學生之間,就形成了兩個階級,他們是不平等的,對佛法而言是不對的,因爲佛法是要追求平等的。把師固定在某一個人身上,對爲師者是不利的,他沒有學習新東西的機會了,即使他想要跟人家學,人家會說「你是師啊!怎麼可以向我學呢?我們是生啊!」這樣對他既不真實也不公平。

  

在我們的文化中,有尊師重道的傳統。師應該尊重,道更應該重視,可是我們不應該把師和人連接固定起來,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應該「以戒爲師」、「以法爲師」、「以慈悲喜舍爲師」、「以真善美爲師」而不是以人爲師。事實上我們在學習的過程裏面,有所謂「叁人行必有我師」--叁個人一起行走,一起工作,一起玩,一起生活,中間就有你的師,所以這個時候,師不固定在哪一個人身上,而是就某一件事情而言的,比如說我有一個地方不懂,旁邊有個人懂,他可以教我,教我這件事是我的師,而不是這個人是我的師。

  

常言「官大學問大」,又好比拿了國外博士,你就要什麼都懂了,人家就期望你什麼都懂,你被逼得裝成什麼都懂,事實上你是不懂的,況且這樣做不僅是不真實,同時也造成了階級,又著了我相,一無是處,所以我們有必要把這個錯誤的觀念打破,我們的師不要跟人連在一起,而是跟事連在一起,是就某一件事而言的。

  

弘一法師講「以戒爲師」,當然也可以「以法爲師」、「以慈悲喜舍爲師」、「以真善美爲師」,這個時候我們自己就要有智慧一點,來判斷哪一個是真善美?哪一個是慈悲喜舍?哪一個是正法?哪一個是戒?你要自己判斷!你不能偷懶!如果說某人是師,他說的才算,什麼都聽他的,其實是偷懶,就好像我們買東西的時候,只看商標,只看招牌,只看有沒有正字標記,不管裏面包的是什麼東西,這都是偷懶!我們有這個偷懶的習性,不用智慧,所以把這個錯誤打掉的時候,也就是不著相,要自己有智慧有判斷。

  

師並不是固定在人身上,而是在某一件事、某一種行爲、某一種理念、某一種正知正見的上面,以正知正見,慈悲喜舍爲師,這樣才會把我們的無師智培養出來。我提倡:皈依就是皈依自性,皈依自性就是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也把四皈依「皈依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解說爲「皈依自性師、皈依自性佛、皈依自性法、皈依自性僧」。這樣子的皈依,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資料整理-憶玫

✿ 继续阅读 ▪ 表相與實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