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淨其意
梁乃崇教授
佛教有一個偈子:「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幾句話已經把佛教作了非常清楚的說明。所以佛教是什麼?首先就是「諸惡莫作」,也就是一些壞的事情、不好的事情,不要去做;其次要「衆善奉行」,一些善的事情、好的事情要盡量多做;更進一步還要「自淨其意」,要把自己的心念淨化,把它清理得幹幹淨淨,這種心靈的淨化,是佛教最特殊的地方。
比如前面所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世界上所有好的宗教都如此提倡,並不是佛教獨有的主張;可是惟有「自淨其意」是佛教所特別強調的,這就是佛教的特色。
釋迦牟尼佛要我們把心念淨化、純化,這是佛教跟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我們的心念純化到最清淨的時候,是種什麼狀況?那是回到了佛性,回到了本性、自性,它的特征就是「清淨」。大家可能想問:什麼情況叫做清淨?什麼情況叫做汙濁?我可以給一個簡單的定義,作爲清楚的判別標准--只要有相,就不清淨。
「自淨其意」怎麼淨?就是要離相,而且我們不只是要離肉眼看得見的相,還要離肉眼看不見的相。大家都知道,天眼或者定中可以看到一些景象、看到一些境界,但千萬要注意:只要被你看到了,那些都是相,都是要去掉的。所以只要有相,就不清淨。
大家可能會想,如果見到佛相、菩薩的相是不是也要去掉?正確的講法,菩薩相、佛相還是相,只要是相,就不是法身佛--能被你看到的相,一定是化身佛;如果這個相非常莊嚴、非常高大,甚至比山還要高,那就是報身佛。也就是化身、報身才有相,才會被你看到;如果是法身佛,一定沒有相,有相就絕對不是法身佛。
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修行人就要特別注意,往往在修的時候,我們能「自淨其意」、能離相,也就是肉眼看到的相我們知道要離,也會離,但是定中看到的相、天眼看到的相,就離不開了,以爲那不是相--其實那還是相,這點一定要弄清楚。這些相都是要離開的,因爲雖然它比肉眼看到的相要清淨一點,但是還不夠清淨,還沒有達到無相。
有的人學禅定,什麼境界也沒有,什麼也看不見,什麼感應也沒有,其實這是好事情,因爲沒有這些相,表示你還比較離相,所以並不是壞事情。因此沒有這些相、沒有這些境界的人,不必羨慕別人,也不要刻意去追求,否則就是背道而馳。我們不要崇拜這些感應、崇拜這些相,這些最多只能作爲一個指標而已,本身並不代表什麼。所以不要羨慕別人有什麼感應,自己沒有就很自卑,這是不必要的,我們學佛的人要特別注意這一點。其實只要用「自淨其意」,就可以把這些問題都避掉了。
資料整理-憶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