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境驗心消苦業

  

以境驗心消苦業

  

梁乃崇教授

  

我最近「以境驗心」來反省、來檢查,發覺中國文化裏有一個特征,這個特征就是有一種價值觀隱藏在我們的心裏,大家都接受了,並且不知不覺地在奉行這個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是什麼呢?就是苦的文化──「苦」,我們工作要「苦幹」,讀書要「苦讀」,修行要「苦修」,要「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好像不苦是不行的,好的結果一定要經過苦練,沒有經過苦練是不會成功的。孟子也講:「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沒有經過這樣子的苦難,是不會成功的,不會變好的。這樣的苦文化已經暗中注入我們的價值觀裏,大家都不知不覺地住進去,住到「追求苦」裏面去。不是離苦,反倒是要去找苦!

  

這樣的文化影響到現在,父母在教導孩子讀書時,如果孩子好像天天在那裏玩,盡管成績還考得不錯,但父母還是會很不安心;但是如果看到小孩熬夜讀通宵,讀得很苦,然後成績考得好的話,就放心了。父母師長衡量孩子做得好不好,就是看讀得夠不夠苦。

  

所以,什麼事情都是要苦的。佛法傳到我們中國,其實佛法有兩種:一種是小乘,一種是大乘。小乘講的是「苦空無我」,大乘講的是「常樂我淨」。「苦空無我」就好像比較對我們吃苦的胃口,所以我們佛教徒的修行是很苦的;而我講的佛法——圓覺宗這個部分,是大乘佛法,是「常樂我淨」。苦修的路是可以走的,但它是小乘,而且是叁惡道的修行法。因爲叁惡道太苦了,所以就需要有這麼個苦修的方法來因應。雖然是用苦修的方法,但並不是一味地樂于苦啊!而是希望能離苦得樂啊!可是我發覺大家都苦過頭了,變成樂于苦,不但不離苦,反而追求苦了;甚至還標榜我苦得比你厲害,那我就比你行、比你有成就,所以就變成在比苦。——這就是病了,這就叫做苦命,這就有問題了。

  

我仔細分析,發覺「苦」跟窮、醜、賤、悲、弱勢、無常是一起的;而「樂」是跟富、貴、美、愛、強勢、長長久久一起的。苦跟樂互爲仇人,兜不在一塊兒,在一塊兒就會打架,如果這兩個東西在你潛意識裏起沖突,你這個人就會顯得不知道什麼地方不對勁。

  

我們要把苦的文化連根拔掉,大家會想這太難了,沒錯,是很難;但對我們圓覺宗的修行者來講,不難!佛門教的修行就是「常、樂、我、淨」,是大乘佛法,我們不講「苦、空、無、我」;而且這麼多年來,我一直都在提倡「常、樂、我、淨」的大乘佛法,所以必須要轉!這個地方不轉,以後的問題更大。當然要轉之前,先要看清楚,這個部分的檢討,從「以境驗心」的角度來看,比以前所做的檢討要深,不但深而且廣。有了這樣子的檢討,才有機會消業,我們要用一個正面的心,去面對自己那個苦的境,一定要把所有的境界當作是一個業,然後轉悲爲喜,轉苦爲樂,就消苦業了!如果這個地方不改正,不調整的話,你的苦業是源源不斷的;而苦的業障若沒有消除,是不容易修成的!

  

資料整理-憶玫、滿妹整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