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貪」源自內心不足

  

「貪」源自內心不足

  

梁乃崇教授

  

「貪」是一般人很容易有的念頭,我們修行人該如何來化解「貪」的問題?

  

我以前曾經講過,我是用貢獻主義來解決「貪」,但這樣只能解掉貪財這一部份,貪財以外的「貪」,還是沒處理。事實上,「貪」更廣義的解釋,就是「霸占」的心理,無論對什麼東西,不只是「財」,面對權力、名位、感情……任何有形無形的東西,如果你産生了一種霸占的心態的話,那就是「貪」!所以,「貪」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內心不足,你覺得自己是缺乏的、貧乏的,是一種饑餓的心態,那就會産生霸占的心理。所以,要醫治「貪」就要讓自己覺得是滿足的。

  

一個人如果「貪」多,就表示不足的部分很多。有的人沒有自信心,也就是信心不足,就會希望別人給自己肯定──貪人家的肯定,于是顯現內心的不足!所以要醫治「貪」,除了對財物的貪,我們是以創造、貢獻來對治之外;同樣的,如果能讓自己在每個方面都具足,那麼其他部分的「貪」也會自動消失。而且,我們要具足得徹底、永恒,而不是暫時的,那就真的解決「貪」的問題了。而要徹底的、一勞永逸的解決,就是悟「本來面目」!就像六祖懂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然後就「何其自性,本自具足」,那時不足的問題就完全而徹底的解決了!

  

不過,在日常生活中用悟本來面目的方法來解決「貪」,好像距離遠了一點。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中去面對、觀察你的「貪」的根源是什麼?當你知道了「貪」的本質原來就是不足,那又要怎麼讓它變得具足呢?只要你正視這個問題的時候,自然就會朝著讓自己內心具足的方向推進。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那種貪心、不足的時候,你就面對它、看清楚這個問題,那你內心就會自動朝向「我怎麼樣讓內心具足」,這樣的動力出來以後,就會自動推著你朝「悟本來面目」的方向進行;如果沒有看清這個問題,推動的力量就不會出來。

  

告子說:「食色性也。」我們對食物、對感情都常感饑餓而去貪求,這兩個都是很重大的貪欲的來源。至于對財富的貪欲,是跟食物有關連的,所以當我們用貢獻主義把對財富的貪欲消除了以後,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色」,對感情的貪求,而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也是一樣的,就是把心裏面對感情的饑餓感找出來,把它平息、消除。

  

要把心裏面對感情的饑餓感消除,有很多修行的方法,但是我認爲都是沒有用的。像佛教面對「感情」和「色」,就用「白骨觀」,認定感情、美色這些都是會隨著生、老、病、死而消失的。用這樣的觀點來消除、對治,我認爲是沒有用的;也許有效,但只是暫時的。我覺得最重要的,真正能夠解決的還是那句──「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只要你體悟了自性,完全的滿足,根本就一點缺憾也沒有了,那麼「貪」就不可能發生。(摘錄整理自2003年12月7日連線法會)

  

資料整理-憶玫、滿妹

✿ 继续阅读 ▪ 化解五濁惡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