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本自具足解貪念

  

本自具足解貪念

  

梁乃崇教授

  

我們之前講過,要真正能夠解決「貪」,唯有體悟自性後,得到完全的滿足,才能解決──「何其自性,本自具足!」那就一點缺憾也沒有了,「貪」也就不可能發生了。

  

但是我們在生活中,要悟本來面目談何容易?所以還是要配合一些淺的方法,找出貪念的源頭,雖然這些方法不能根本解決「貪」的問題,但是可以讓我們看清問題。

  

我們就來看看「財富」的本質是什麼?當我們把財富的本質看清楚了,才知道它是被我們創造出來的,因此我們就可以用「貢獻主義」去貢獻和創造,就可以獲得財富。

  

面對感情、美色也是一樣有貪求的問題,我們在貪求的時候有一個特征,會以爲這些感情、美色都是外在的東西,而我們內心缺這個東西,所以要去貪求,以爲把外在的感情或美色霸占搶奪過來,就能把內心的缺乏填補;其實並非如此!那些可填補的東西是一個幻想,即使外面那個完美的東西被你搶到了,你內心的欠缺還是沒法填補。因爲真正的問題出自內心的欠缺,所以要直接針對自己內心的欠缺來作治療。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把這個狀況看清楚,當你看清楚了,努力的方向就改變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努力的方向,就是如何讓自己內心不欠缺。內心有問題,不是外在的事物可以解決的,二者的層次不同,所以根本填補不了。我們日常生活中要做的就是認識清楚,才不會去做無謂的努力,我們的努力方向就會自動改爲探索「我的內心爲什麼不具足?根本原因在哪裏?」也就是自動朝著悟本來面目的方向努力,這樣我們才能把「貪」的問題消除。

  

我有一個非常明顯的部分,就是完全不需要別人肯定、稱贊,甚至于小時候就不需要老師或父母的贊美、鼓勵。我本來以爲別人和我是一樣的,後來才發現別人需要被稱贊或鼓勵,才會愈來愈好。我認爲對的事,我就會去做,即使別人認爲不對,只要反省後還是認爲對的,我還是會去做;如果反省後發現自己不對,我就不做了,根本不需要別人的認同。學佛以後,我也不需要師父的稱贊,才信心大增,我會照著自己覺得對的方式去修,不對就改。也因爲這樣,當我發現師父教的有不足之處,或是佛經有不完善、不能適應時代需要的地方,應該要做某種調整,我就敢去調整。直至別人反對,「你怎麼可以這樣改?」我才警覺。這讓我想起孟子說的:「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怎麼如此勇敢?就是因爲我在自性這部分是非常滿足的,幾乎達到「本自具足」的境地,所以不需要別人的肯定,也不在意別人的反對。

  

所以真正能解決「貪」的辦法,還是要達到悟本來面目,體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在日常生活中要解這個問題時,就要認識産生貪心的根本原因,是內心的不足!內心不足就要用內心的修持來解決,不能用外在的、被知的東西來填補。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就會放棄用貪求的方式來改善內心的瑕疵和缺陷,你才會走上正路──把內心的瑕疵、不足清除掉。當你把這些東西清除掉了,就能悟本來面目。當你悟本來面目的時候,貪念的問題就徹底消失、解決了。(摘錄整理自2003年12月7日連線法會)

  

資料整理-憶玫、滿妹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