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事。今由本寺住持本妙法師發願創建,開閩南風氣之先。大衆歡喜,歎爲希有。本妙法師英年好學,親近興慈法主講席已曆多載,于天臺教義及淨土法門悉能貫通。故今本其所學,建念佛堂弘揚淨土。可謂法門之龍象,僧中之芬陀矣。
今念佛堂既已成立。而欲如法進行,維持永久,胥賴護法諸居士有以匡輔而助理之。
考江浙念佛堂規則,約分二端:一爲長年念佛,二爲臨時念佛。
長年念佛者,齋主供設延生或薦亡牌位,堂中住僧數人乃至數十人,每日念佛數次。
臨時念佛者,齋主或因壽誕、或因保病、或因薦亡,臨時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陸經忏之變相。
以上二端中,長年念佛尚易實行。因規模大小可以隨時變通,勉力支持猶可爲也。若臨時念佛,實行至爲困難。因舊日習慣,唯尚做水陸、誦經、拜忏、放焰口等。今遽廢此習慣,改爲念佛,非易事也。
印光老法師《文鈔》中,屢言念佛勝于水陸經忏等。今略引之:
《與徐蔚如書》雲:“至于七中,及一切時、一切事,俱宜以念佛爲主。何但喪期。以現今僧多懶惰,誦經則不會者多。而又其快如流,會而不熟亦不能隨念。縱有數十人,念者無幾。唯念佛則除非不發心,決無不能念之弊。又縱不肯念,一句佛號入耳經心,亦自利益不淺,此余決不提倡作余道場之所以也。”
又《複黃涵之書》,數通中,皆言及此。文雲:“至于保病薦亡,今人率以誦經、拜忏、做水陸爲事。余與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于誦經、拜忏、做水陸多多矣。何以故?誦經則不識字者不能誦;即識字而快如流水,稍鈍之口舌亦不能誦;懶人雖能亦不肯誦,則成有名無實矣。拜忏、做水陸,亦可例推。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者,即懶人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則一句佛號固已曆曆明明灌于心中,雖不念與念亦無異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爲親眷保安薦亡者,皆不可不知。”
又雲:“至于作佛事,不必念經、拜忏、做水陸,以此等事,皆屬場面。宜專一念佛,俾令郎等亦始終隨之而念。女眷則各于自室念之,不宜附于僧位之末。如是則不但尊夫人、令眷,實獲其益,即念佛之僧,並一切見聞,無不獲益也。凡作佛事,主人若肯臨壇,則僧自發真實心。倘主人以此爲具文,則僧亦以此爲具文矣。”
又雲:“做佛事一事,余前已詳言之,祈勿徇俗,徒作虛套。若念四十九天佛,較誦經之利益多多矣。”
又《複周孟由昆弟書》雲:“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別佛事,並令全家通皆懇切念佛,則于汝母、于汝等諸眷屬,及親戚朋友,皆有實益。”
又雲:“請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時,汝兄弟必須有人隨之同念。”
統觀以上印光老法師之言,于念佛則盡力提倡,于做水陸、誦經、拜忏、放焰口等,則雲“決不提倡”。又雲“念佛利益,多于誦經、拜忏、做水陸多多矣”。又雲“誦經、拜忏、做水陸,有名無實”。又雲“念經、拜忏、做水陸等事,皆屬場面”。又雲“徒作虛套”。老法師悲心深切,再叁诰誡。智者聞之,詳爲審察,當知何去何從矣。
廈門、泉州諸居士,歸依印光老法師者甚衆。唯望懔遵師訓,努力勸導諸親友等,自今以後,決定廢止拜忏、誦經、做水陸等,一概改爲念佛。若能如此實行,不唯閩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維持永久,而閩南諸邑人士信仰淨土法門者日衆,往生西方者日多,則皆現前諸居士勸導之功德也。幸各勉旃!
(1934年9月講于廈門萬壽岩)
勸念佛菩薩求生西方
近印光法師嘗雲:“飛機、炸彈、大炮常常有,當此時應精進念佛菩薩名號。不應死者,可消災免難。若定業不可轉,應被難命終者,即可因此生西方。”
以上法師之言,今略申說其意。
念佛(阿彌陀佛),常人唯知生西,但現生亦有利益。古德嘗依經論之義,謂念佛有十大利益。念觀世音名號,常人皆知現生獲益。故念佛菩薩可避飛機、炸彈、大炮,亦決定無疑。
常人見飛機來,唯知懼。空怕,何益?入地洞、上山亦無益。唯有誠心念佛菩薩。
于十分危險時,念佛菩薩必懇切,容易獲感應。若欲免難,唯有勤念佛菩薩。
危險時須念,平日亦須念。因平日勤念,危險時更得力。
業有二種,以上且約不定業言。倘定業不可轉,必須被難命終者,雖爲彈炮所傷、亦決定生西。
常人唯知善終(即因病)乃生西,但爲彈炮所傷亦可生西。因念佛菩薩誠,佛菩薩必來接引,無痛苦生西。
須知生西後,無苦但樂。衣食自然,居處美麗,常見佛菩薩聞法,乃最好之事。故被傷生西,可謂因禍得福。
無論何人,皆應求生西方。即現在不應死者,暫免災難,亦不能永久安樂。
娑婆苦,今生尚輕,前幾生更苦。此次苦尚輕,以後更苦。故欲十分安全,不可專顧目前暫時,必須放開遠大眼光,求生西方也。
若約通途教義言,應觀我身、人身、山河大地等皆虛妄不實,飛機、炸彈、大炮等亦當然空無所有。如常人所誦之《心經》、《金剛經》等皆明此義。《心經》雲:“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剛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若再詳言,應分爲空、假、中叁觀,複有次第、一心之別。但吾人僅可解其義,若依此修觀則至困難,即勉強修之,遇境亦不得力。故印光法師勸人專修淨土法門也。因此法門易解,人人皆可實行。
故勸諸君須深信淨土法門。又須于印光法師前所說者,深信不疑,安心念佛菩薩名號,不必憂懼也。
此次與日本抗戰,他處皆多少受損害,唯泉州安然。此是諸君念佛誦經之力,故能免一時之危險。但後患方長,不可安心,必須精進念佛菩薩,俾今生命終時,決定生西。乃是十分安全之道也。
略說勸念佛菩薩求生西方,至要至要!
(1938年冬講于泉州開元寺)
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
大師爲近代之高僧,衆所欽仰。其一生之盛德,非短時間所能敘述。今先略述大師之生平,次略舉盛德四端,僅能于大師種種盛德中,粗陳其少分而已。
一、略述大師之生平
大師爲陝西人。幼讀儒書,二十一歲出家,叁十叁歲居普陀山,曆二十年,人鮮知者。至民國元年,師五十二歲時,始有人以師文隱名登入上海《佛學叢報》者。民國六年,師五十七歲,乃有人刊其信稿一小冊。至民國七年,師五十八歲,即余出家之年,是年春,乃刊《文鈔》一冊,世遂稍有知師名者。以後續刊《文鈔》二冊,又增爲四冊,于是知名者漸衆。有通信問法者,有親至普陀參禮者。民國十九年,師七十歲,移居蘇州報國寺。此後十年,爲弘法最盛之時期。民國二十六年,戰事起,乃移靈岩山,遂興念佛之大道場。二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生西。生平不求名譽,他人有作文贊揚師德者,辄痛斥之。不貪蓄財物,他人供養錢財者至多,師以印佛書流通,或救濟災難等。一生不畜剃度弟子,而全國僧衆多欽服其教化。一生不任寺中住持、監院等職,而全國寺院多蒙其護法,各處寺房或寺産,有受人占奪者,師必爲盡力設法以保全之。故綜觀師之一生而言,在師自己,決不求名利恭敬,而于實際上,能令一切衆生皆受莫大之利益。
二、略舉盛德之四端
大師盛德至多,今且舉常人之力所能隨學者四端,略說述之。因師之種種盛德,多非吾人所可及,今所舉之四端,皆是至簡至易,無論何人,皆可依此而學也。
甲、習勞
大師一生,最喜自作勞動之事。余于民國十叁年曾到普陀山,其時師年六十四歲,余見師一人獨居,事事躬自操作,別無侍者等爲之幫助。直至去年,師年八十歲,每日仍自己掃地、拭幾、擦油燈、洗衣服。師既如此習勞,爲常人作模範,故見人有懶惰懈怠者,多誡勸之。
乙、惜福
大師一生,于惜福一事最爲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民國十叁年,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師房內觀察師一切行爲。師每日晨食僅粥一大碗,無菜。師自雲:“初至普陀時,晨食有鹹菜,因北方人吃不慣,故改爲僅食白粥,已叁十余年矣。”食畢,以舌舐碗,至極淨爲止。複以開水注入碗中,滌蕩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唯恐輕棄殘余之飯粒也。至午食時,飯一碗,大衆菜一碗。師食之,飯、菜皆盡。先以舌舐碗,又注入開水滌蕩以漱口,與晨食無異。師自行如是,而勸人亦極嚴厲。見有客人食後,碗內剩飯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麼大的福氣,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屢聞友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潑棄痰桶中者,師亦呵誡之。以上且舉飲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類此也。
丙、注重因果
大師一生最注重因果,嘗語人雲:“因果之法,爲救國救民之急務。必令人人皆知現在有如此因,將來即有如此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須于此入手。”大師無論見何等人,皆以此理痛切言之。
丁、專心念佛
大師雖精通種種佛法,而自行勸人,則專依念佛法門。師之在家弟子,多有曾受高等教育及留學歐美者。而師決不與彼等高談佛法之哲理,唯一一勸其專心念佛。彼弟子輩聞師言者,亦皆一一信受奉行,決不敢輕視念佛法門而妄生疑議。此蓋大師盛德感化有以致之也。
以上所述,因時間短促,未能詳盡,然即此亦可略見大師盛德之一斑。若欲詳知,有上海出版之《印光大師永思集》,泉州各寺當有存者,可以借閱。今日所講者止此。
(1941年夏講于泉州檀林福林寺念佛期)
《淨土法門大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