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活的製度才有生命力

  

活的製度才有生命力

  

梁乃崇教授

  

我近來又深入了解了一些事情:我們人類的文化——中外都一樣,認爲我們需要替人或自己定出很多規則、製度,讓大家遵守,這樣我們的世界或社會就會和樂、安定,有秩序不會亂——我相信這是我們大家共同的看法。這些規則當然是找才德俱佳的人來製定,當然我們也可能會定一些規則給自己用;或者如果是家長,就會定一些家規要家中成員遵守。

  

我們對于這樣的看法是有共識的,都會認爲就是應該要這樣做,尤其是中國的儒家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我們對這種事情並不反對;但是如果定這個規則的人只是讓別人遵守,而自己卻不遵守,這樣大家就會不服,就會反對,甚至對規則會有意見……這些問題大概都出在這裏。

  

這就是一般人的看法,那我所要提出來的深入的看法是什麼呢?就是定規則這個想法是錯的!定下一些製度、法規、原則要大家遵守的作法,就相當于雕刻出一個模子,然後人的行爲模式、習慣,都要硬擠進去,完全配合模子。這樣的作法,就好像把人看成是塑膠,而這些製度就是一個模子,要把人壓鑄成同樣的模型,並且就這麼定型了。

  

這樣的作法對我來講,是錯的!因爲這樣的做法,對人來講是外铄的,而不是內發的,不是自我成長出來的。而我們人是活的,被這樣塑造了以後,這個人就死了,就變成機械了。所以這樣的製度、這樣的教育方式、這樣的法治規則,是不合人性的。

  

我認爲人是活的、是自發的、是如土長苗的、是自己在成長的!不要講人,就講松樹好了,一棵松樹從種子慢慢長大,長成以後,每一棵松樹都不一樣,那是松樹生命自發性的成長。雖然在我們看來他們都是松樹,可是每一棵松樹都不一樣,所以它們有一樣的部分,也有不一樣的部分──這就是內發式的、有活力的生命。

  

當然我們也可以用塑膠壓模壓出塑膠聖誕樹,但是這樣壓出來的塑膠樹是沒有生命的,是千篇一律──這是外铄式的、無活力的無生命。那麼我們人呢?如果也是透過這樣的規則、製度,來把我們壓鑄成固定的形態,這樣我們的生命力、活力都被戕害了,所以我認爲這樣做是錯的。

  

要怎麼做才對呢?事實上我們人是需要法規、製度和紀律,但是這些東西要怎麼生出來呢?譬如我們這一群人生活、工作、修行在一起,于是我們就産生了一些共識,然後在生活、工作、修行的方式上就有了一些共同的作法,也養成了一些做事的共同習慣,以及對事情的共同看法,也形成了大家都接受的共同價值觀,共同的觀念、理念也形成了,于是我們就照著這套共識運作。如果我們覺得不錯,順利也有效,那麼就依照這樣的方式去生活、工作、修行;如果運作當中發覺什麼地方不好,大家就互相討論、互相學習、互相檢討,把它修正改好。運作到更成熟也比較定型了以後,我們就可以把它整理、記錄下來。也就是透過我們的實際運作、反省、檢討、改進,然後把它記錄、整理下來,就變成了我們的製度、規則了。所以製度是約定成俗生出來的。

  

因爲這是大家共同參與訂定的,等于是約定成俗了,再訴諸于文字,把它記載、整理出來,這就是典章製度了。典章製度是給新人用的,讓他們有一個文字上的說明,可以快速的進入約定成俗的規則。

  

而當我們的生活形態、共識、習慣需要調整時,我們的典章製度也要跟著修改,這樣的典章製度才是有用的,也不妨礙、戕害我們的生命與人性。而且這樣做了之後,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隨著整個團體的想法、作法而成長;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和整個團體的生命也是一致的,是不沖突的;我們每一個成員互相之間的生命力也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沖突的。這樣形成的典章製度,才會把我們生命力發揮出來!而不是由外來的模子把我們壓擠成型。

  

所以我們還是有典章製度,但完全不同于前面所講的模子。現在的社會,不管是中國也好、西方也好、美國也好,都不太知道典章製度是要自發的,而不是外加的。我認爲外加的典章製度是錯的,是死的,不適合給活人用;從自心發展出來的典章製度才是活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才適合活的人。

  

回頭來看我們的修行,佛法所定的一些規則──所謂的戒律,也必須是這樣。如果這些戒律是外加的模子,那麼它就是死的、就是枷鎖,這樣的修行是不可能得到解脫自在的;發自內心的戒律才不是枷鎖,而是一種解脫自在!(摘錄整理自2003年5月26日共修)

  

資料整理-憶玫、滿妹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