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活在當下」的真谛

  

「活在當下」的真谛

  

梁乃崇教授

  

常聽人說「活在當下」,多數人把「當下」解讀作「現在」、「目前」、「眼前」;但我覺得它真正的意思不是這樣,應該是當局者、當事者,而不是旁觀者的意思。

  

我們太多人都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和立場來想事情、做事情!譬如說我們在講本來面目時,那個本來面目就好像是被你拿來講的一個東西,可是本來面目怎麼可以被你拿來講?本來面目就是講者自己,它是能講,它是一個當局者、當事者;它不可以被講,不是旁觀者。所以「活在當下」的意思是 : 我是當局者,不是旁觀者!但是這個東西就是講不出來,好難講出來,它真正要表達的就是:那個能行使主動權的主體,現在要行使主權了!

  

通常人們都沒有行使主權,都把主權放棄了,那他就變成一個旁觀者,好像跑到別處看著自己,自己好像是被另外一個人看著。一般我們在敘述事情時,都是以一個旁觀者的態度,尤其是從事學術工作者,由于學術研究要客觀,一客觀就變成旁觀者,而不是當事者了。當事者想出來的辦法都是非常直接,而且簡單好用;反之旁觀者就像一個很有學問的人,講起事情來洋洋灑灑,豐富得不得了,但聽衆聽完以後卻不曉得怎麼拿來用,因爲講者只是一個旁觀者,學問只是拿來講的,本來就沒有要把它拿來用,因此旁觀者所能成就的事業是學術,而不是功業。由此可見,角度和立場不一樣,結果完全不同;而確定立場是旁觀者或是當事者,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這牽涉到立場的變化,所以我們要反省到「立場」這裏,也就是要有能力反省、自我檢查到「十二因緣」的「無明」這裏。如果想成就事業,把事情做好,你自己必須要變成一個當事者,所有的事情、想法都要以當事者的立場去想、去面對;如果你始終站在一個旁觀者的立場,冷眼旁觀,是絕對做不好的。

  

例如下棋,爲何「當局者迷」?因爲當局者實際在那裏做;爲什麼「旁觀者清」?因爲旁觀者在那裏冷眼旁觀,並沒有做,所以他是輕松的,輸贏對他來講無關痛癢。再如同我們看球賽,看得投入的球迷,已經把他自己變成當事者,好像自己進場去打球了似的,這樣子的觀衆才會有熱情;如果只是一個旁觀者,輸贏沒關系,不過看球而已,就不會有熱情了。所以,當一個人是旁觀者的時候,這個人一定冷冷的;反之,如果是一個當局者,他一定會有熱情。

  

修行也一樣,如果你們還是以旁觀者的立場來修,是不會産生熱情的。有一個很好玩的特征,如果你是一個旁觀者,那麼修行時便不容易有feeling,而做事情要有feeling也很難,大概只能很理性的冷眼旁觀、隔岸觀火。要想對事情有feeling,必須是個當事者才行。

  

要做修行的當事者,不要做修行的旁觀者,才會真正的修成。因爲修行的旁觀者,只是在旁邊看而已,是沒有辦法修成的。我們有很多人,終其一生,只是一個旁觀者,從來就沒有做過當事者,而且也無法省察到自己只是一個旁觀者,這樣是沒辦法悟到本來面目的。

  

總之,要想體悟能知能覺,修行時一定要做當事者,一定要在當下!(摘整理自2002年12月16日共修)

  

關鍵字:活在當下 本來面目 修行 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 十二因緣 無明 立場

  

資料整理-憶玫、滿妹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