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看「第一」

  

菩提心看「第一」

  

梁乃崇教授

  

「第一」是大家普遍關切的問題。不追求第一,就不會努力;而追求第一,就有競爭,得不到第一的人就是失敗了,因此製造一大群失敗者,該如何是好?所以這始終是個兩難的問題。

  

我有一個看法可以把這兩難的狀況解掉,就是當我們在講「第一」的時候,重點不要只放在那個「第一」上,而是對于第二、第叁、第四……一直到最後一名,都可以一起來分享「第一」的榮耀。亦即「第一」的榮耀不是第一名的專有,而是其他不是第一的人也可以共同來分享第一的快樂、第一的成果、第一的成就感,同時懷抱著「下一次我也要得個第一給大家分享」的願望;切不要以羞辱那些不是第一的人,來凸顯第一有多好,這樣就錯了。所以我們在稱贊第一的時候,不可帶有貶損非第一的態度,而是要鼓勵其他不是第一的人,一起來分享第一的榮耀。

  

「雖然我不是第一,我還是可以分享第一的榮耀」,這樣做的話,「第一」就會有鼓勵的作用,追求「第一」就會變成動力,而不會壓抑了不是第一的那一群人,就不會有負面的影響。很多事情都是競賽,包括選舉也是一種競賽,但是在競賽的時候,我們發現很多人應用所謂「負面競爭」的手段,用抹黑、指責對方缺點的方式,來凸顯自己比較好,這樣的方式是不好的。所以大家在競賽的時候,最好是用正面的——「比好」而不是「比爛」的方式,這樣才不會有問題。

  

像《楞嚴經》有二十五圓通,每一個都是第一啊!洗澡也有「第一」、持咒也有「第一」、穿衣服也有「第一」……各式各樣的「第一」,共有二十五種,每個都是第一呀!像多力檀陀是清掃「第一」,清掃也可以修行成道哪!另外還有一個數息「第一」,那個人爲什麼數息?因爲他腦筋之差,教他念一個咒他都念不全,念了第一個字就忘掉後面那一個字,是這樣一個愚笨的人,釋迦牟尼佛就教他:「你數息就好了。」所以後來他數息還數到修成了,他就是數息「第一」。這樣看來,只要修成了就好,管你用什麼聰明或愚笨的方法,像那個用數法的笨人,他也有第一啊!如果我們把「第一」限定成要聰明才行,那數息的笨蛋怎麼可能參加比賽?誰說一定要用聰明的方法才可以成佛呢?如果是用笨辦法修成佛不是更有本事嗎?

  

所以我們也可以有很多無所住的狀態,甚至可以創造新的「第一」!並不是只有分數最高才可成爲「第一」,功課不好的人也可以創造新的手藝而成爲「第一」。甚至可以:我很會感冒,那我就是感冒「第一」吧!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是特殊的,所以每一個人都是某種「第一」。當你得不到大家所認同的「第一」,也沒關系,你就自己給自己一個「第一」:譬如慈悲第一啊!學佛第一啊!即使是倒數第一也沒關系呀!每個人都可以創造出一個「第一」的。當我們這樣想時,就會擁有一個寬松的心情。——這就是解脫自在!也就是無所住的狀態!

  

如果跳不出別人設定的「第一」,就會陷進那個「牢籠」裏去,不得自在,我相無法健全;若能創造個「第一」給自己,心就會開,能自我肯定,一切就好辦了,這種態度是我們要學習的。(摘錄整理自2002年12月2日共修)

  

關鍵字:解脫自在 無住狀態 無所住 《楞嚴經》 二十五圓通 「比好」與「比爛」 分享

  

資料整理-憶玫、滿妹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