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苦與樂的價值觀

  

苦與樂的價值觀

  

梁乃崇教授

  

中國的文化裏有一個價值觀:要吃苦,鼓勵吃苦,吃苦才能代表有成就。你如果輕易地就能把書讀得很好,賺得很多錢,那麼在文化的影響之下,我們會認爲這是運氣好,不牢靠;一定要吃得苦中苦,越苦越好,如此得到的才是真的成就,才可靠。

  

這樣發展下去,讓我們的心中根深柢固的認爲讀書就是要苦讀,工作就是要苦幹;沒有苦過,就不算。這樣本來也沒有什麼不好,只是影響所及,産生了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變成求苦、找苦吃、製造苦,而不是離苦!雖然佛法也有說要苦修,但是苦修的目的是要離苦得樂啊!如果變成不離苦,而是要找苦,沒有苦不行,這樣一直找苦吃就不對了,就有問題了。

  

在長期追求苦的文化價值觀影響之下,大家已經變得不自覺地就這樣做了。所以這樣的價值觀已經深到十二因緣的「無明」了!不自覺地這樣做,會有些很不正常的矛盾出現。因爲苦和窮是一家,所以你苦了,本應要窮;但是如果後來你變富有了,生活上的富有和心裏的苦文化在潛意識裏就會起沖突。這麼大的沖突是藏在潛意識裏面,不是在表面上,是不易察覺的,所以這個人就會變得很不安,壓力很大。

  

以前我們都說:「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苦中有真樂」、「先苦後樂」,有些人甚至將這些話奉爲人生准則,這樣其實已經變成苦的奴隸了。我們不自覺地接受了這樣的文化價值觀,我們的命運也受到影響,被操縱而不自知。因爲苦是和窮、醜、貧賤在一起,你要苦的話就得貧賤、窮、醜;苦和無常、悲、弱也很親和,接受了苦,無常、悲、弱都會隨著長出來。反觀以追求樂爲主的文化,樂會跟什麼親和呢?樂和富、美、尊貴、慈愛、長長久久,以及強盛是親和的。以上是正好相反的兩套東西。

  

本來苦是可以解決一些問題的,當環境真的很不好、很苦的時候,我們真的要以吃苦耐勞的方式來克服這樣的困境;而當我們克服了這個困境以後,我們就要脫離這個苦。但是現在有一個危險,就是苦變成習慣了,脫離不了了。于是我們用苦的方式去賺錢,去經營企業,結果就是做得比人家辛苦,但是也不一定比別人賺得多。而現在對臺灣來講,還有更大的壓力,因爲要吃苦也吃不過人家——中國大陸,大陸比你更會吃苦,你連吃苦的優勢都沒有了。

  

苦文化的人不懂得、也不相信用樂可以賺錢,總認爲要樂就是要花錢的,但是西方國家他們就是用樂在賺錢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華德迪士尼,他在做什麼?他就是用樂在賺錢,他給人家樂,也給自己樂。

  

事實上用樂可以做到的不只是工作賺錢,我們念書、生活,都是可以用充滿喜樂的心去面對。透過反省,透過以境驗心的方式,我們要把心中那種不太正常、不太好的文化價值觀檢討出來,把它消除掉,我們就可以逃脫苦的命運了。(摘錄整理自2003年2月2日連線法會)

  

關鍵字:苦 樂 價值觀 文化 十二因緣 無明

  

資料整理-憶玫、滿妹

✿ 继续阅读 ▪ 「美」在哪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