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修自度度他
梁乃崇教授
很多人都覺得生活和修行是分開的,因爲生活裏充滿了各種繁雜瑣碎的事情,忙得都沒有時間修行了。事實上,如果做得好,吃飯也是在修行,買車、買房子也可以是在修行——我們就是要學會運用每一種機會來修行。
小乘的修行方式是讓我們的生活愈單純愈好;菩薩大乘也一樣是修行,只是他們面對生活的態度不同,他們不在乎生活是否單純。這兩者的修行目標都是要悟本來面目,但菩薩乘還要再出菩提路。悟了本來面目是不是就可以解決生活的問題?不是,生活的問題還是存在,要在出菩提路修菩薩乘時才能解決。
通常大家不會把生活的問題看成是修行的問題,就是把生活的問題放在一邊;以爲菩薩乘要做的事情是去度衆生,于是就會産生一個想法:我要自度,才能度他!從這個觀點來看自度、度他,就變成有先後之分了。
若從生活的角度來看,並沒有度衆生的問題,只有生活問題。生活問題是不管羅漢乘或是菩薩乘都得去面對的,而去面對時,羅漢乘采取的是讓生活單純化,而菩薩乘則不在乎單純與否。從這個觀點來看根本超越了自度或度他的分別,也沒有什麼自度或度他的問題,只管「如何修行成道」!修行成道就是修行成道,沒有什麼只有我一個人修行成道,還是別人也修行成道之分,自己修行成道和別人修行成道是同一件事,並不是分成兩件事。把修行成道分成兩件事才會有自度或度他的分別;我不作分割,自度就是在度他,度他就是在自度,這根本是一體的!
所以只有修行成道這件事,並不是說有一個修行方法可以用在自度,另外還有一個方法是用在度他,沒有這樣的事。自度、度他本身就是生活的內涵,根本是同一件事,人生就是一個修行的曆程,這樣來看就沒有要先修羅漢乘,還是先修菩薩乘的問題了。
要不要刻意把生活安排成單純?事實上,想把生活安排成單純,而這個單純也是沒有底的。最單純的安排是出家到深山閉關,這對現代人而言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給大家的建議是:每天只要掌握半小時以上修行就夠了。這樣就差不多是閉關半小時了,這是屬于簡單的修行方式,這樣就夠了,沒有必要把自己的生活變成每天二十四小時全都在閉關。
有人說:爲了買房子的事,一個月來,連覺都睡不好,當然修行的時間就更沒有了。這就表示你沒做好,你是自找麻煩!買房子本該是件享受的事情,怎麼會變成負擔?這不是你連生活都沒有做好嗎?如果面對這些事就沒辦法修行了,這就表示功夫太差了。事實上這些事本身就是一個鍛煉,要是我的話,就會把這件事當成是一個修行的鍛煉。如果這一點點事就會煩惱的話,那麼當我們碰到更麻煩的事情,像我們會生病,會有親人面對生老病死……那麼又該如何面對?
生活當中我們時時刻刻都要面對很多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時該如何去解決?如果面對這些問題就吃不下、睡不著,那又如何生活?這些事情都一再的檢驗我們的修行功夫,如果遇到這些事我們就亂了,即使你閉關修行修得很好,而且已經悟了本來面目,那都沒有用,因爲考驗是很真實的!並不是說你悟了本來面目就沒有煩惱了,如果生活中所發生的問題都不能面對,那悟了本來面目也沒有什麼意義!
生活問題是很真實的,沒辦法不去正視!(摘錄整理自2003年4月6日連線法會)
關鍵字:生活修行自度度他羅漢乘菩薩乘悟本來面目出菩提路
資料整理-憶玫、滿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