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瞋恨,轉「成所作智」
梁乃崇教授
我們來看看叁毒「貪、瞋、癡」中的「瞋」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瞋恨有兩種:一種是會掉入「地獄道」的瞋,還有一種是會變成「修羅道」的瞋。
修羅道的瞋心是從「不平」來的,這種瞋會讓人覺得自己是正義的,我們看江湖道上的人就是這樣,所謂的江湖道義其實就是他們以爲的正義,他們要追求的是一種公平。另外一種則是從恐懼而來的瞋心,並沒有追求正義。
不管「瞋」是起因于比較、認定、分別、恐懼……,最源頭還是從分別來的,因爲有了分別就會有比較,而在比較中就會有一些認定。所謂「人人心中有一把尺」,而這把尺就是每個人心中的某種認定、某種執著所形成的,形成後就會轉化成不平,再變化成沒有安全感,因而變成恐懼,這時就會演變成「瞋恨心」,做出偏激的行爲。最激烈、極端的時候,就會把對方摧毀、殺害……。從這裏我們也可以見識瞋恨心的可怕。
至于如何解心中的瞋恨?我以爲欣賞、贊美不但可以解除自己的瞋心;別人的瞋心連帶的也會被你的笑臉攻破。而培養寬恕的心,增加寬恕的能力,瞋恨也會漸漸的消除。如果一個人已經窮凶極惡,不知從何欣賞他,那用寬恕也很有效。欣賞、贊美固然可以消除瞋心,但是在面對瞋恨心時,有時寬恕會讓你更容易做到。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那個「恕」就是我們講的寬恕,當我們在寬恕的時候,心的狀況就會松掉;而在瞋恨的時候,心是很緊的。當我們的心調到能夠寬恕的時候,即使面對惡劣的、不公平的狀況,我們的心都會松掉。心一松掉,瞋恨心就會淡化,漸漸地就消掉了。然後再來練習欣賞、贊美,就比較有效;而欣賞、贊美的心會讓你的瞋恨心徹底的消除,但程序上要先用寬恕。
瞋恨也是有輕重強弱之分的,如果說某人「瞋心很重」,他可能不會承認,他頂多承認自己偶爾會埋怨,我想「怨」比「瞋」輕一點。怨就是比較弱的瞋恨心,瞋恨心出來後會附帶有行動的,埋怨大概沒有肢體的行動,只有口頭的。這裏還必須說一件事,瞋恨心並不是一無是處的,是可以拿來用的,可以轉爲「成所作智」!因爲有時候憤怒、生氣是有用的,可以消除很多不好、不正常的狀況,像「文王一怒而安天下」就是最好的例證。
從瞋恨心的源頭來看,最開始是分別心,就是發覺了不正義、不公平,于是心裏有了不平,之後在某種狀態下演變成不滿、生氣、憤怒,那就是瞋恨心了。這個狀況的瞋恨心是可以拿來用的,但要先檢討是否真的正義?檢討的方法可以采用耶稣的辦法:例如有個婦女不貞潔,衆人要拿石頭把她打死。耶稣就問群衆:「你們先要扪心自問有沒有這樣做過?如果也曾想這樣做或已經做了,就沒有資格拿石頭打她。」這樣一說,衆人都走掉了。如果你說是要執行正義了,首先你自己是不是真的正義?你要執行公平,那你自己是不是真的公平?如果經過了反省,確實是正義的、公平的,那你運用瞋心時,瞋心就被你轉成「成所作智」了,這個世界就會真的增加了正義。如果不能這樣自我檢討,那「瞋」還只是「瞋」而已!之所以能這樣轉,是因爲瞋來自對不平、不正義的反抗。
佛法是很偉大的,不只能把瞋恨心化掉,還能用它,化腐朽爲神奇,把瞋化爲「成所作智」。(摘錄整理自2003年12月7日連線法會)
關鍵字:叁毒「貪、瞋、癡」 地獄道 修羅道 成所作智 欣賞 贊美 寬恕
資料整理-憶玫、滿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