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讀《華嚴經》體悟無分別

  

讀《華嚴經》體悟無分別

  

梁乃崇教授

  

《金剛經》雲:「如來無有定法可說。」爲什麼無有定法可說?因爲一有定法,就一定是錯的;一有定法,就一定是著相的;一有定法,就一定是局部的;一有定法,就一定不是所謂真正的佛法!

  

之前,我讀《華嚴經》,邊讀邊猜想《華嚴經》一定講得很深,經裏講到十信、十住、十回向……到十地,愈來愈深,所以認爲內容愈到後面才愈是佛的境界,光是「地」,就有一地、二地……一直到十叁地。依這些名詞,我們就會認爲講一地時,境界一定是比較淺的;而講到十地那一定是高明了;至于十一、十二、十叁地,那更高明了!因此大家在讀《華嚴經》時,大概都會有這樣一階階的階梯、有深淺的預期。

  

但是我最近再讀《華嚴經》,從前面的〈十住品〉、〈初發心品〉,然後到〈明法品〉,這樣一品品地讀過來,卻又發覺怎麼前面講的內容和後面的好像都一樣深?好像都在佛的境界?這時不免會心想:怎麼連〈初發心品〉都講得那麼深,已經到了佛的境界?一路讀下來,會發現怎麼找不到階梯?于是我了解了:它根本沒有階梯,根本是一樣深!

  

根本沒有階梯,但是它還是要講階梯。即使說了有階梯、有深淺,事實上就是沒有階梯、沒有深淺!尤其初〈發心品〉那裏,已經成佛了,怎麼還在初發心?如果那樣的內容,還是在初發心而已,那我就會搞不懂後面的成佛,到底是在成什麼?它們的深度完全一樣啊!所以它們是完全平等的,是一樣的,它的性質就像是全像攝影的照片一樣,任何一個角落都代表全體。因此用佛的深度來看每一個層次都代表所有的層次,淺的裏面完全包含了所有深的部分,而深的部分又完全包含了所有淺的部分。是那麼廣大、那麼深遠、那麼豐富,而且又是那麼的平等,這就是佛經啊!所以很多經典都這麼說:只要念一個偈子就如何如何,那個如何如何不就是已經達到全部了?所以它的局部就是全部,淺的就是深的,深的也含有淺的,因爲佛是無分別的!

  

當我一了解這樣以後,讀《華嚴經》就輕松多了;不然,一直想要找階梯,可是怎

  找都找不到,好困惑!甚至還懷疑:我到底是看懂了,還是看錯了?現在知道原來就是這樣子,有了如此的了解、體會時,再讀《華嚴經》就不會擔心哪裏漏掉一塊,或缺了什

  東西了!甚至于有的經文跳過去沒有講,也不會擔憂缺了什

  ,因爲局部就含有全體啊!如果用無分別心時,怎

  做都缺不了!這就是本自具足!就是圓滿!如果老是擔心缺了什

  東西,又少了什

  ,那是分別心,那是一個不具足的心!這是我從讀佛經中體會到它是這

  圓滿、這

  平等,進而體會到本自具足,老早就是這麼圓滿,不缺什麼了

  

這也是我們讀佛經時常常有的一個疑問:爲什麼每一部經典都在經文最後都說是所有經典裏最好的,讀了這部經其他都可以不用讀,照這個修最好?那到底哪一個最棒?是不是選錯了?于是就開始痛苦了,讀經反而帶來煩惱!

  

現在我們知道每一部佛經都是全體,都是最好的,這樣我們就放心了。這就是佛真正究竟的平等和無分別啊!如果能懂到這樣,也就能體會《圓覺經》的「如來隨順覺性」了。(摘錄整理自2002年12月15日連線法會)(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金剛經 華嚴經 圓覺經 如來隨順覺性 無分別 無有定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