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分別心看待「第一」
梁乃崇教授
我們的社會有追求第一名的文化,第一名以下都是沒沒無聞的,在這樣的文化之下,身爲父母者該怎麼辦?
首先,一定要警覺這樣是不對的。我們碰到這樣的問題,若沒有這種警覺,那就只好隨波逐流了;如果警覺到了,那麼就不要跟著走。
我們不要一直追求第一名,因爲不是每樣事情都要追求第一。日本在教育上就已經做到了,他們鼓勵團隊的第一,而不追求個人的第一。所以贏得班上分數最高的人並不會被獎勵;但如果是好幾個小朋友組成團隊,一起參加壁報競賽,得到第一名,這個團隊就會被表揚了。但是臺灣的教育只表揚個人,不表揚團體,所以我們常常出現很多很優秀的個人,但是産生不了優秀的團體。
這個問題出自我們文化本身沒有辦法超越個人。像美國是很個人主義的國家,可是他們重視每一個個人,不會把某一個個人擺成第一。最近有一位先生告訴我,去年他帶他的小孩去美國看他親戚的小孩在美國上學的情形,看到他們學校做感恩節的舞臺劇表演,非常的感動。爲什麼呢?因爲那個舞臺劇是讓所有的小朋友都是主角,每一個小朋友都有一分鍾的時間擔任主角,而別人都來配合他,劇情、臺詞都是他自己想辦法編的、演的,所以沒有一個小朋友可以不會;而在臺灣,一出戲就只有一個主角,其他都是配角,味道就完全不一樣。
其次,要把否定別人的壞習慣拿掉。例如我們看重考第一名的人,那麼看到倒數第一名的怎麼辦?不理他?瞧不起他?這個地方我們要弄清楚。
我覺得重視分數的第一名不是罪惡,罪惡在否定第一名以下的其他人,這對心理的負面影響是非常嚴重的!試看五十個人一班的班級,就只能有一個人第一名,只能有一個人功成名就,而其他的四十九個人都是失敗者,這真是太嚴重了。稱贊第一名本身我覺得沒有問題,但若不知不覺地貶抑了其他四十九人,這種心態就有問題了!我們往往在稱贊一個人時,如果沒有同時貶抑其他人,就好像沒有稱贊似的,這就是問題所在!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剛才所說的要創造很多的第一,其實就表示會貶抑了很多不是第一的,亦即要靠貶抑其他百分之九十八的人來成就百分之二的人!此習不改,會是個災難!
所以問題還是出在我們的分別心太重,沒辦法做到純粹的稱贊——沒有隱藏著負面的貶抑。從心理的角度來看真正的問題是出在這裏,而就修行的角度來看這是我們所要檢討的首要課題:當我們在贊美某人很好時,能不能夠做到沒有在說別人不好?若能如此,我們的世界就會更進步。
其實「追求第一」,不但能使個人進步,同時也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只是對于第一的看待,我們可以在時間上加以區隔:我現在得不到第一,或許下一次可以得到第一。更重要的是可以把「第一」多元化,並且讓它真正擁有榮耀,不是不包不貶,無關痛癢;同時尊重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都是未來佛。像《法華經》中的常不輕菩薩看到人就拜,因爲每一個人都是未來佛,如果我們以常不輕菩薩的心情看待、尊重每一人,那麼我們的心就能達到平等的境界了,我們的修行也差不多了。
(摘錄整理自2002年12月1日共修)(憶玫、滿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