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修行之1:「不勞而獲」謂之貪

  

生活修行之1

  

「不勞而獲」謂之貪

  

梁乃崇教授

  大家大概多少都曾買過彩券,期待中獎;另外像是繼承遺産、炒作土地或股票賺錢等等,其實心裏都在期望一些不勞而獲的錢財。好像如果只靠努力賺死薪水,就沒辦法過較好的生活似的——這都給人負面的影響,使人們在心裏想去追求那些不勞而獲的財富。而我們可以以境驗心,仔細審查一下心裏的反應,那個想不勞而獲的心是怎樣的心?是不是貪心?

  另外有一種心也是要獲得財富,可是卻跟貪心不一樣,比如說,我們幫助別人,對別人有貢獻,或者給予別人一些東西,或是做了一些服務,因此獲得回報或酬勞。這種有貢獻而獲得財富的心就跟剛剛那種貪心不同,心裏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而且除了可以得到報酬,還能贏得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和尊敬——然而這兩種心表面上相當難厘清楚。

  佛教一直在教我們不要貪心,但是爲了改善生活,人又必須追求財富;所以要界定我們到底是不是用貪心在追求財富,通常的辦法都是:追求財富如果是爲別人的,就不叫「貪心」;如果是爲自己的,那就叫「貪心」,通常是用這樣子來劃分的。但是這種劃分還是有問題,因爲這種劃分常常會變成幫助別人的貪心就不叫貪心,會落在這個問題上面。

  對于這個問題,我一直想要找方法來鑒別自己的心在怎樣的狀況下才不是貪心。我自我檢討,如果我想要接受「不勞而獲」,我的心就是在一種「貪」的狀況,爲什麼呢?因爲這是「不勞而獲」——沒有爲他人做什麼事情,所以並沒有什麼貢獻,這種所得就是「不勞而獲」。從這件事情我就想到,如果接受「不勞而獲」,就只能讓貪心滿足,但卻不能因而獲得別人的肯定和尊敬。因爲不勞而獲不能滿足被肯定的需要,只能帶給人貪心上的滿足,而這種滿足是有不安的成份在。

  (摘錄整理自1991年6月12日圓覺通訊第二十四期)(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貢獻 不勞而獲 貪心 財富 以境驗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