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大事之1:
認識「能知與被知」
梁乃崇教授
人生最大的考驗,恐怕就是生死問題了。而要解決生死問題,就得先清楚自己的真心、心靈、身體與世界之間的關系。
我們先來了解「能知與被知」的認知結構:「能知與被知」就是禅宗所講的「能、所」。睡醒,眼睛一張開,這個「能知與被知」結構性的對照關系就存在了。現在你們看見我站在講臺這裏,我是被你們看見的,所以對你們而言,我就是你們的「被知」──被你們看見,被你們知道的;而你們就是「能知」。當然不只是眼睛看如此,耳朵聽、手抓東西也是一樣,我們的生活裏隨時都存在能知與被知的狀態。
沒有人會認爲沒有被知,我們只要能聽見、能看見,那麼被我們聽見的、看見的就是被知。既然有了被知,我們就一定有能知,非有不可,若沒有能知又怎麼會聽到這個被知的聲音呢?「能知與被知」的關系是普遍存在的,這是一個不須要證明的事實。
大家都可以明了「有相」的一切,包括我們眼睛看到的世上的各種形形色色、包括我們的身體,都是屬于被知。那麼屬于感覺、意識、心靈層次等等「沒有形相」的一切,是能知還是被知?當然還是被知,因爲一切的感覺都還是被你知道的呀!
唯有最源頭的「真心」才是我們的最純粹的「能知」,因爲它不可被知,所以佛法就講它是「無相」的,無相就是離相,完全離開被知,所以「真心」可說是純粹的能知,也就是「佛性」。佛經常常都用「無」和「空」來描述佛性,因爲佛性是不被知的,不被知你就沒辦法說了,所以只有「無」和「空」的描述最接近佛性。
這裏又有很多人誤以爲空、無的真心就是沒有了、不存在了——這又不對,因爲它是存在的,只是它的性質是空的、是無的。像虛空就是沒有東西,是空的,但是沒有人說虛空不存在,而虛空也確實是存在的啊!既然虛空這樣的存在可以接受,爲什麼不能接受佛性的空是存在的呢?佛經常拿虛空來比喻佛性,就是因爲他們的特質是相當的,恐怕找不到更好的比喻了。(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能知 被知 楞嚴經 生死 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