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量心之3:
悲天憫人可消苦
梁乃崇教授
「悲天憫人可消苦」這句話可以引發我們無量的悲心。
我們暫且先不講「悲無量」,就講「悲心」好了。
什麼是「悲心」?你不能停留在「悲」這個文字上,而要去體會「悲」的感覺,你心裏面哪一種感覺是屬于「悲心」?悲心就是恻隱之心,就是可憐別人的心,我們看到別人或自己在受苦的時候,心裏面會有一種同情、憐憫的心出來,這個心就是屬于「悲心」。
但是這樣的悲憫、同情、不忍,還沒有達到「悲無量」;要達到「悲無量」,悲心就要達到極致才是。
面對痛苦的時候,悲心會生出來,會生出可憐的心、恻隱的心,而不光只是感覺到憐憫、不忍而已;而當悲心生出來以後,它會想辦法要把痛苦(不論是自己的或對方的痛苦)消除,所以悲心是可以消苦的。「悲天憫人可消苦」,這就是悲心。
悲心也不只是用在對方有痛苦或軟弱的情況下,有時候我們看見對方的言行舉止很不妥當,會想要用嚴厲的、批判的、霹雳的方式加以製止,這樣的手段不是不可以,但還是要從慈心、悲心出發。不論是對待小孩或是對待部屬,你如果是用慈悲的心情去打他、處罰他,他知道的,他不會覺得你不慈悲。所以是可以用霹雳的手段,但還是要從慈悲心出發。重點不在于你做出來的方式如何,而在于你的心態是什麼?
我們要講心,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心靈狀態、態度是什麼?重點就在這裏。
(摘錄整理自2005年1月2日連線法會)(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悲無量 悲心 感覺 心靈狀態 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