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無量心之9:從慈悲心看小乘

  

四無量心之9

  

從慈悲心看小乘

  

梁乃崇教授

  我們說做人要有一顆慈悲心,但是有一些學佛的人,卻是很沒有悲心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修行人沒有悲心,通常是修禅定修得很深,但是因爲他們是修小乘的,所以他所關注的範圍,沒有超出他自己,他是封閉在「我相」範圍內。而我們講的慈與悲,都是和別人有關聯的,可是他就是和別人一點關聯都沒有,完全的自我封閉。這樣,他也可以證入涅槃;但那就像《圓覺經》所說的,如果你沒有脫離「我相」,即便你證入涅槃,還是「我相」的層次而已。

  小乘的修行方法,非常注重禅定,把禅定、入定當作修行的最高目標。做到的時候,可以修到自己的心不動,那麼他對別人什麼感覺都沒有了,因爲他的範圍只有「我相」,而且只有他自己一個人的「我相」,別人的「我相」不在他的認知範圍裏。

  這是小乘裏一種有偏差的修行方式,因爲這樣的修行,他一切的目標就是要達到空、無、什麼都沒有,是被知的空!他的主動權,那種能知能覺的、不被知的空,對他而言,他還沒有涉獵到。所以他的主動權還沒涉獵到,他就鑽進一個被知的空、無的境界中——嚴格來講,那樣的境界尚未悟本來面目!因爲用我的定義來講,你要悟本來面目,是悟能知能覺的那個空性,而不是被知的空。所以,能知能覺的空性是不被知的,是一種不被知的空性,並不是他的境界。而進入那樣一個被知的空的境界,會變成進入「滅境定」,不是「滅盡定」的境界,全部都把它滅了。這樣的境界是容易做的,因爲那是一個被知的目標,它是可以成爲一個被知的目標,讓你鑽進去,鑽進去以後,就會有這樣的狀況出現。

  但要注意,這樣的人對一切災難苦痛無動于衷,同時也對一切歡樂喜慶無動于衷。這和有一些人看到悲痛無動于衷,但卻喜歡參與熱鬧,是不一樣的。

  所覺都沒有了,這種狀況是不是修好了呢?不是!只是入定而已。但是這樣的入定,定到後來,如果你一直限製在我相的情況當中的話,那就是「乃至證于涅槃,皆是我相」——即證到涅槃境界,還是我相而已,還只是一個我相的變化而已。

  這也就是佛法一開始先是提倡小乘,到後來一定要從小乘轉到大乘的原因。

  (摘錄整理自2005年1月2日連線法會)(憶玫、滿妹整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