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無量心之10:再談悲心

  

四無量心之10

  

再談悲心

  

梁乃崇教授

  我們一般都把「慈」、「悲」兩個字連在一起講,但是這兩者的屬性是不同的。雖然他們的源頭都是空性、是從菩提心流露出來的,但是「慈」偏重于增加幸福;而「悲」偏重于減少不幸。當然,不幸減少了,也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幸福的增加。不過,在表達時著重點不同。

  慈和悲的分別,其實就好像半瓶水,你注意到的是空的那一半,而別人注意到的是裝滿了水的那一半,就是這樣的差別。所以其實事情是一樣的,都是半瓶,只是關注點不同罷了。這也像白天和晚上,看你是著重哪一部份!

  此外,「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中,似乎大家對「悲」的感受比較強烈。悲劇或悲傷的情歌都很能打動人心,看幽默喜劇或是輕快的歌曲,好像就不易達成和內心的呼應。尤其是中國的文化,以及和中國文化淵源較深的,像是日本、韓國,都有這種傾向,我覺得是文化的關系。

  歐美文化裏,喜的成分比較多。最近,我聽說大陸一個很有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都是悲的,不只悲,還要慘,他的一生也很悲慘,他非要經過這樣的悲慘,才能做出這樣的作品,而那個作品也真是感人。有人就說琵琶、二胡這種樂器容易把心裏的幽怨抽出來,我覺得這是借口,真正的原因在于民族的文化,本身就是偏重于悲的。

  其實我並不覺得只有悲是比較感人的,慈和喜一樣有這種深度,一樣可以打動人心,只是你有沒有朝那邊發展的本錢,或者有沒有朝那方面累積工夫。

  但這樣的感受確實也是沒有辦法,就好像吃東西的口味一樣,像印度人愛吃咖哩,他們的咖哩你一吃下去,很深澳的,裏面內容之豐富,和我們不太會吃咖哩,只淺嘗一下的深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對悲特別容易感動的,這種感動,我叫它「悲苦文化」,這個「悲苦文化」不但要有創作者,也要有欣賞者,附和、跟隨、愛好者,一起組成。所以我想在悲苦文化這個圈子中觀察出來的就是這個樣子,如果換到另外一個文化中觀察,我想就不會是這樣了。

  (摘錄整理自2005年1月2日連線法會)(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慈悲 喜 苦文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