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feeling之2:依feeling守菩提心戒

  

feeling2

  

feeling守菩提心戒

  

梁乃崇教授

  修行重點不在守形式上的戒律,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好樣子;而是在守菩提心戒──即恢複佛性。佛性就是自己的真心,能恢複自己的真心,就是守菩提心戒。這時已超越了形式上的戒律,沒有所謂的合不合戒律的問題,修圓覺宗要掌握這個重點。圓覺宗一開始就告訴大家「皈依」的真義:「皈依」就是恢複本來面目、恢複你真正的本性。恢複本性之後,貪、瞋、癡和四相都沒有了,就讓菩提本性順其自然地表現出來,這就是「現性」,就是「率薩埵性而行」,就是順著本性做事,而不是順著貪、瞋、癡做事。

  修行如果只做到從外面套一個模子,譬如佛走路要怎麼走、坐要怎麼坐,那是一個框框、一個模子、一個面具。這樣的修行只是守形式上的戒,還在很淺的層次。《楞嚴經》提到有個持戒第一的優波離,持戒到後來就修成了。他這個持戒第一是怎麼修成的?就是守到沒有戒,意即「守菩提心戒」了;還有修沐浴而成道的跋陀婆羅,是洗澡洗到後來等于沒有洗,就成了。這些修法,都是把外加的戒條、限製化掉,化掉以後,守菩提心戒就成了,並不是給自己套上戒條。

  這個社會不好的原因,是因爲有許多不公不義的事情一再發生,因此心生不平,使得這個社會愈來愈不好。但就佛法而言,只說到這裏是不夠的,再深入追根究柢之後,將發現是feeling這個地方出了問題。因爲我們這個社會,大部份的人沒有feeling,對自己的親人沒有feeling,對陌生人更沒有feeling,甚至連對自己都沒有feeling。所有的問題都因此而生,爲什麼?因爲沒有feeling就是麻木不仁,「不仁」之後,瞋恨心就當道,大家都在比瞋恨心,誰的瞋恨心大,誰就吃得開──這種情形一旦形成,這個社會就要墮入地獄。

  那佛怕不怕瞋恨心呢?佛不怕的。修行者根本就不怕瞋恨心,修到後來是大無畏,沒什麼畏懼。若要比無畏,比不過修行者的,修行人的無畏是至高無上的!釋迦牟尼佛在歌利王的時代,被淩遲處死,仍然面不改色!依feeling行事,沒有瞋恨心,那是至高無上的無畏。

  (摘錄整理自1997年5月24日共修)(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戒律 菩提心戒 佛性 feeling 釋迦牟尼佛 歌利王 《楞嚴經》 優波離 跋陀婆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