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性之3:理性與感性的超越
梁乃崇教授
心靈分理性、感性與願性叁個面向,其中理性被注意的最多,感性其次,而願性常被忽略。這樣是不對的!以深淺層次來看,理性是最底層的,而願性的境界最高,所以願性是很重要的,不能少。
理性的部分我們講了很多,如果落在「思維」、「想東想西」的層次,那是很低的。
將感性和理性對照著看:與「想東想西」同屬最低層次的是「情緒」;再高一點,理性的「思考、思維、思議」層次與感性的「感情」層次相當。而「感情」層次還要再超越到「無感情」,但沒辦法那麼快做到,所以在超越的過程中,要先做到「大愛、博愛、慈悲」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慈悲喜舍」等等。這種感情已超越愛惡的階段,在時空上已經變得更廣、更深了;但尚未到達「沒有感情」的境界。
理性的「智慧、思議」這個層次一跳上去,就到「思議所不及」;而「感性」要如何才能到達「感情所不及」呢?就是要做到禅宗《六祖壇經》的「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與feeling的層次,這樣就超越「感情」了。
所以,在感情方面,想要升級,就是希望能夠達到最高的feeling——那就是超越了感情,到了「感情所不及」的領域,所呈現出來的就是空靈。
我一再的提醒大家,當我們面對理性、感性時,都要逐漸提升、超越。境界提升得越高,你會發覺它越空靈、越具足——那是本自具足,而不是從外面一直加添才具足的!但是當境界還低,無法超越時,你會發覺它不足,總要向外抓取很多東西來填補,心靈才覺得不缺憾。
在境界上,本自具足與不足而想要外求,兩者的差別非常大!
(摘錄整理自2005年7月3日連線法會)(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理性 感性 願性 禅宗 六祖壇經 面向 層次 fe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