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願性之4:願性的層次

  

願性之4:願性的層次

  

梁乃崇教授

  願性的層次最淺的就是要「下決定」,也就是要有取舍。相較于理性的想東想西、相較于感性的情緒而言,願性就是「下決定」,就是「做抉擇」。而在做抉擇時,層次較低的就是猶豫不決,這是在最淺的層次;再上面一點,就是自己可以明確做決定,所展現出來的就是「意志」。而「意志」這個地方也有深淺,也就是自約。

  願性是做抉擇,不過不是要不要吃素、要不要讀大學?而是要提升到更高層次的人生的抉擇;但這也還是在意志的範圍。願性層次再高一些就會進到一般宗教所講的「信仰」的層次——不是這一生的抉擇,而是累世生命的抉擇!想到的是自己這個生命在承擔什麼?這是所謂的「使命感」了,層次更高、範圍更大了。

  進入到使命感這個層次,這樣的願性境界已經不是意志的部分了,而是有相當程度的超越;如果再進一步,就可以變成菩薩大乘——會體驗到自己內心的菩薩的無始清淨大願,能體會到這裏,已經超越了意志、使命感,是意志、使命感所不及的範圍,這就是發菩提心了!到了這個境界的話,願性這個面向就進入了直覺,它可以「無畏」,直覺的階段是大無畏的!

  所以,理性、感性與願性這叁個面向,到最後都進入了直覺;進入直覺以後,就是彙歸到菩提心。直覺就是從菩提心出來的感覺,所以直覺也可以說是「率薩埵性而行」,亦即儒家所說的「率性而爲」。

  (摘錄整理自2005年7月3日連線法會)(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理性 感性 願性 儒家 率薩埵性而行 率性而爲 直覺 菩薩 面向 層次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