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覺之5:「自性」通「法性」與「法性」通「自性」
梁乃崇教授
之前,我教大家的修行的程序是:先悟「自性」,才能悟「法性」,然後,才能再將「自性」與「法性」打成一片,因爲「攝心」一直「攝」下去,「攝」到後來,到「底」之後,又會出來向外。我會那樣教大家,因爲那是我所走過的路,是親自求證過的。
而另一條相反的路:從「法性」走向「自性」,事實上我也走通了,只是我沒有注意到。這個部份我主要是做「舌根」而皈元的。當我在修「舌根」時,主要是向「外」的,是向「外」而成功的。
當我看到蓮師那一段時,才警覺到,祂是從「法性」走到「自性」的!其實,以前我因探究「時間」,而首次領悟到《金剛經》的「是名」狀態,也是這樣的方向,只是我沒注意到是這種情況。
從「法性」走向「自性」而成功的,很容易會在某些地方掉進「相」的泥淖──落入神通境界裏出不來。我知道很多人都掉入了那個狀況,他們雖然有弄通的經驗,但並不是每一樣都弄通,所以,在那些還不通的地方,就沈迷于追求神通而不自知。
我覺得那是很危險的事──當人沈迷于追求境界時,很容易落入「五蘊魔境」中。
爲了使修行人避免掉入那樣的狀況,我覺得區別什麼是「魔境」,什麼是「正道」,是非常重要的事。也因此我覺得要走「攝心」這條路,才是最安全的。這個教法,其實是在遭遇了很多的問題之後,經過一番檢討,才整理出來的。
可是,這樣的做法又産生了另一個缺點:當什麼境界、什麼神通都沒有時,修行之路就變得單調而無味了。是很安全,可是滿無聊的。
這些都是要走的過程!如果對「自性」沒有十分正確而有深度的把握,就進入了神通境界,或者「向外馳求」而進入「法性」層次,是很容易發生問題的。如果,已經有功夫了,再進去,就會沒事。
所以,我還是覺得,我原來所教的那個程序:先悟「自性」,再悟「法性」,然後再將「自性」與「法性」打成一片。——是比較好的。(摘錄整理自2006年8月7日共修)(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自性 法性 魔境 正道 攝心 金剛經 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