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之5:了解「連結」真實義
梁乃崇教授
我們可以這樣說:每一個人都是浸泡在「連結的海洋」裏,我們都是靠著它的滋養而産生力量。
「連結」是如此的重要,因此,我們不僅要注意到它的存在,而且還要全面性地、徹底地把它觀察清楚。
「連結」確實是普遍地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像人們平常辦事情都知道要找關系、搭上線,事情才能順利地辦好。所謂的關系、牽線就是在建立「連結」。
我舉一個例子。現在,國內博士班的學生,尤其是理工科的,想要拿到學位,就得要有兩叁篇的文章在國外的學術期刊上發表,否則就無法畢業了。
一個學生將多年以來的研究成果寫成文章,而這個成果究竟有沒有價值,必須由國外的學術期刊來認定──如果能被接受,那就是有價值;如果不被接受,即使你再怎麼辛苦努力,也是沒價值。
個人研究得經由學術期刊的審查來判定價值,這樣一個審查的曆程,不就是一種「連結」嗎?你做的東西,不是自己說有價值就有價值;而是要由別人肯定,才算是有價值。學生的研究經由認可後,就被認爲是有學問的,可以畢業了;如果被否定,那就是沒學問,也不能拿到學位了。所以能否拿到學位,是學生與裁決者之間連結互動所産生的結果。
我們有一位同修,以在職進修的方式讀博士班很多年了,他的研究成果被國外學術期刊刊載了出來;而他的指導教授卻說:「真是奇怪,這麼一篇沒有價值的研究,竟然可以被登載在國外期刊上?」他一怒之下,就跟教授翻臉,不再繼續讀下去。我對他說:「你的教授說你的文章沒有價值,那有什麼關系呢?只要國外的期刊肯定你,那就是有價值的啊!你以爲自己的研究真的有價值嗎?能夠決定價值的真正因素,並不是研究本身,而是那個『連結』!」他已經辛苦了七、八年了,就這麼一頓脾氣,長期的努力便化爲烏有,這正是沒有了解「連結」的關系。
通常佛教的修行者,很容易走到這種地步,那是「羅漢乘」的格局。所以,他會想不通:「我這麼努力、這麼辛苦,爲什麼不能獲得應有的成果呢?」我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那麼認真啦!」
若能夠對「連結」有所了解,我們在這個有相的世間,日子就會比較好過;如果看不見它,就會有跟自己過不去的麻煩發生。(摘錄整理自2006年4月24日共修)(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羅漢乘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