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願性」本自具足

  

「願性」本自具足

  

梁乃崇教授

  

菩薩修行、度衆生,就是「願性」的展現──沒有理由、不問好惡、不管好壞,就是要修行、就是要度衆生!只要有願力在,就算「理性」與「感性」比較不突出,也沒有關系,遲早都會成功的。

  

「願性」也不僅是宗教或修行上用到的名詞,「願性」之于教養子女,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父母,有時候會以小孩的表現,來決定愛他們與否;有些,則可以做到無條件的愛──不管你們好不好、乖不乖,不管你們怎麼改變,永遠都是我的兒女,我就是愛你們呀!這兩種情況,後者才有「願性」的助力,這種堅定的支持,孩子們會安心,心一安,根本不會給父母惹出什麼麻煩或做什麼叛逆的事;而前者,情況就不同了!

  

有同修問:「願性」是先天就有,還是後天也可以努力?既然「願性」那麼重要,是不是有什麼方法可以培養出我們的「願性」?

  

所有的「方法」,都是屬于「理性」的範疇。所以問我有沒有具體的方法?其實我也講不出來,但我知道,悟本來面目之後,「願性」就會出來,因爲那是祂的特性。所謂「率性而爲」,這個「性」,是指「自性」,而非「識心」,這個層次,已經超越時空,所以沒有什麼會是它的障礙了。

  

當「識心」當家做主時,人會搖擺不定,因爲那是「分別心」在作用──面對所有的狀況,都是在做「兩害相權取其輕」,像牆頭草一樣地擺動,永遠在視情況而定;當「真心」做主時,你完全不會在乎利害關系,也不會因局勢變動而搖晃,只要無始清淨大願一出來,沒有理由、沒有好惡,就是有源源不絕的力量支持你去做事,所以一定不會感到疲累或厭倦。

  

有些人,不知什麼原由,天生「願性」就比較明顯。不過,目前覺得自己的「願性」還沒有顯露的人,也不用擔心,我們修行就是在修這個──不論是修法本、做「反聞聞自性」、實踐佛法于生活中……只要悟「本來面目」後,自然就會水到渠成,因爲「願性」就是「自性」本身的性質之一,那是你本自具足的,不是外力給與、附加的。(摘錄整理自20050725周一共修)(莉華、滿妹整理)

  

關鍵字:理性 感性 願性 自性 率性而爲 識心 分別心 真心 反聞聞自性 本來面目

✿ 继续阅读 ▪ 再談願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