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物觀阻斷人心之依怙

  

唯物觀阻斷人心之依怙

  

梁乃崇教授

  

做爲一個宗教家,常被問道:在一個唯物觀念爲主導的社會中,如何在教育或心理輔導的過程裏,講述關于心靈的問題?

  

這確實是很大的困難。因爲生活在科技時代,我們心裏被唯物的觀念架構起一套價值體系;可是身邊所發生的許多現象,卻沒有辦法完全用這套觀念來解釋。像牛頓的運動定律,雖然建構了一套古典力學的宇宙觀,可是這套觀念並不能解釋某些物理現象。

  

正如「客觀的宇宙究竟存不存在?」這個問題一再被辯論,而我的看法是: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根本是錯誤的!什麼是「客觀」?必須連一個觀察者都沒有了,而被觀察的對象仍然存在,如此才能說那個對象是客觀的存在。從「十二因緣」來看,因爲有「知覺者」在觀察,所以,才會有一個被觀察的對象存在;如果沒有了觀察者,怎麼知道那個對象到底存不存在?談到這裏,一定會有人接著提出一個問題:即使我不觀察某個對象了,還是會有別人看到它啊!答案很簡單,因爲還有別人在看呀!若要問宇宙是否「客觀」存在,那就必有一個前提:所有的人通通不在了,也就是沒有任何一個「觀察者」存在,才能check這個問題的答案。然而,當真的一個人都沒有時,這個宇宙到底存不存在,又有誰會知道呢?又有誰能check呢?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根本是沒有意義的!

  

量子力學,就是築基于這個觀點──因爲有觀察者,所以測量才有意義。這就是佛法的「唯心」觀點。然而,現今的物理學界,還是堅持「唯物論」,不理會這個量子力學的關鍵前提。

  

當初,愛因斯坦與量子力學的創始者波爾曾有一番激辯,波爾拿愛因斯坦最得意的廣義相對論,將愛因斯坦打敗了。愛因斯坦輸了之後,垂頭喪氣地走在大學的校園裏,擡頭看見天上的月亮,無奈地問了一個問題:難道我們不看它,它就不存在了嗎?盡管被打敗了,他還是無法接受量子力學的論點,因爲他還是沒有弄清楚這個關鍵前提:必須是「所有的人」都不存在,而不是只有「他」一個人不參與觀察。

  

從以上的論述過程來看,原創的量子力學與佛法的觀點是一致的;而佛法卻比物理學還要先進、還要更早清楚這些狀況。(摘錄整理自20050905共修)(莉華、滿妹整理)

  

關鍵字:唯物觀 心靈 宗教家 愛因斯坦 量子力學 波爾 牛頓 古典力學 宇宙觀 客觀 十二因緣 知覺者 佛法 唯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