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善用祈願與祈求,啓動願力好修行

  

善用祈願與祈求,啓動願力好修行

  

梁乃崇教授

  

在心靈層次裏,願性(willing)比感性(feeling)還要更深。

  

以往我教大家「簡修法」時,就強調「觀想」不是用思想,而是要用feeling切入,才容易成功。現在,我要教大家一個更爲簡單,也更容易成功的修行方法──用willing觀想和修行。

  

如何用willing觀想呢?就是「祈求」,也可以說是「祈願」。比如說:簡修法的觀想是:觀想本尊來我對面空中放光照我,而後本尊駐頂放光清洗我身並進入我心間,這段的做法,我們可以「祈求」本尊在對面空中放光加持我,駐頂放甘露將身心洗淨……。這麼做,比thinking、feeling還要有力,而且更爲簡單。

  

祈願、祈求,其實也是祈禱的意思。當我們祈願時,就是在用「願力」做事與修行。這麼做爲什麼會有力量呢?因爲「願力」就是「菩提心」,它就是「能知能覺」。當我們以祈求的方式修行時,等于是讓我們的「菩提心」開始啓動,這意味著我們的「主動權」開始行使,所以它的力量是來自心靈最深的層面。

  

祈願,一般看起來好像沒什麼智慧,其實,「願力」是「智慧」的源頭。心靈運轉的程式是這樣的:willing生出feeling,然後再生出thinking,所以willing是最根本的。當你有thinking時,智慧才會出現,因此,理性是智慧的展現;而「願力」乃是「智慧」的源頭,是心靈最深層的、最強大的力量。關于佛法,我一直在強調「主動權」的重要性,嚴格說來,「主動權」其實就是「願力」!

  

「願力」還有一個特征:它是由內在發散出來的,不是外加的;更准確地說,它是源自「菩提心」,有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性質,所以是源源不絕的。通常我們所能看到或感受到的力量,多是外在的,外加的力量會對人們形成壓力,也會阻撓人們的發展;然而,「願力」是內發的,它不會形成阻礙,反而會使人充滿能量與動力,並且由內而外地發散出去,促使人們成就事業。

  

因此,修行成道,行進的力量必然是從「願性」發出來的,而這也就是《圓覺經》裏提的──所有佛菩薩的力量都是從「無始清淨大願」來的。其實,這也是每個人本自具有的願力。

  

關于「願力」,佛教是了解的,佛經上也記載很多,但佛教徒並沒有好好地運用,可惜了些。《無量壽經》提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法藏比丘未成佛時發願建的,這段經文是很令人感動的——「願力」怎麼這麼厲害,竟可以造出一個世界來!由此可知,「願力」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連佛世界、淨土如此偉大的工程都可以完成;那麼,一個人要修行成道,豈不是更容易嗎?

  

修行成道,用智慧、用feeling,或許會比較吃力;但用willing則是最容易的。(摘錄整理自20051226共修)(莉華、滿妹整理)

  

關鍵字:願性 感性 willingfeeling 修行成道 圓覺經 無量壽經 願力 智慧 主動權 菩提心 祈願 祈求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