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願」的本質是「菩提」

  

「願」的本質是「菩提」

  

梁乃崇教授

  

「願力」無形亦無相,而佛經中記載的諸佛的誓願,往往會把大家搞糊塗。像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釋迦牟尼佛有五百大願等,從這些一條一條的誓願中,我們看到的,可能不是諸佛的「願力」,而是「願力的目標」。

  

「願力的目標」並不是「願力」本身,這是我們要弄清楚的。「願力」是發自內在的、是看不見的,但它卻是所有力量的泉源,也是目標得以達成的原由;而「願力的目標」,條列出來,卻是可以清楚知道的。如果我們將「願力的目標」等同于「願力」,那麼就會混淆我們對「願力」的了解。

  

當年,我開始學佛時,就碰到這樣的問題:普賢菩薩是行願第一,祂有十大願,我看那些羅列在佛經中的誓願,無法真正的了解。于是,我把每位佛所發的誓願都找出來閱讀,仍然沒有獲得更進一步的體會。後來,我與師兄們討論,大家也都無法掌握到何爲「願」的本質。後來, 華藏祖師再度前來臺灣,我們這些師兄弟們就推派一位代表去請示祖師,祖師的回答是:「願是菩提心的一部份。」原來,「願性」是心靈結構中最深的層次,而且,它的力量最大、最簡單、也最好用。

  

以前,對「願性」並沒有這麼深刻的了解,看人們對神、佛祈求,就覺得他們好像很迷信、沒智慧,好像只有用智慧修行的人才算是有深度;現在才知道,用「理性」是淺的,真正深的,反倒是那些看起來沒有智慧的事啊!

  

我會有這些體悟,是因爲某些因緣促成的,其一是接觸了華德福教育。該教育體系主張兒童心靈的發展是從willing開始,然後發展feeling,最後才是thinking。兒童七歲之前的生命能量必須用來建構willing,所以,這段期間不可以教兒童知識性的東西,否則,他們的心靈基礎會不穩固。而我們的教育正好犯了大錯,我們從小就被知識「拉拔」長大;直到學佛後,我才體會到feeling的重要性;而今,我更進一步了解到willing的好用。然而,華德福教育卻早在八十多年前就清楚人類心靈演進的過程,並且指出willing 是心靈最重要的基礎。

  

其次,我得感謝我的肩膀,因爲身體的疼痛,用觀想和feeling都無法解決這個困擾,促使我必須找出更有力的方式,「祈願」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我找出來的。所以,麻煩與困擾,往往是改進的契機,應好好面對它們,無須埋怨或逃避。(摘錄整理自20051226共修)(莉華、滿妹整理)

  

關鍵字:願力 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佛 菩提心 迷信 智慧 理性 華德福教育 willingfeelingthinking 祈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