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挂」就是「妄想起時,知而勿隨,亦不壓製」
梁乃崇教授
《修練的軌迹》談到一種修心的方法──「懸挂」,它就是我們法本中的「妄想起時,知而勿隨,亦不壓製」。這句話要怎麼操作呢?所有的想法,通通是妄念,並非某種想法是妄念,而另一種想法就不是妄念;當它出現在我們心中時,就要看住它,不跟著它跑,但也不消滅它,這樣就是在修「假觀」。
這是我們中級班的課程,平時我也談過;雖然講過很多次,但我並沒有把它看得多了不起。可是,在《修練的軌迹》這本書裏,這個修法卻被形容得很偉大、很深奧、很了不起、很不容易,並且想了很多的辦法要操作它。我看了之後,覺得有必要采用他們的說法。我們的佛法,我講是講了,但對一般人而言,可能不是很容易做到;學習本書的做法,對大家可能會更好、更有幫助。
「懸挂」,從字面上來看,就是把一個東西挂起來,看著它。要把一幅畫,挂在牆壁上,天天看,或把一件物品吊起來,那都沒問題;但是要將自己的思惟、思想、理念、觀念也拿出來挂在前面,這就困難了。雖然,「看住它」就是「懸挂」,但是我想大多數的人是「看不住」的,甚至是「看不見」的。如果一個人無法看見自己的思想,那麼,他就是被思想所控製!你要修你的想法、思惟,就一定要使之成爲你的「被知」,被你所見,你才能修它;如果你不能看見它,那它就不是「被知」,更不用談修它了。
「懸挂」就是把心中的想法變成「被知」,要做到這點,是要有「定力」的。以「十二因緣」來說:當你的定力,可以定在「行」時,「識」才可以被你看見,此時,「行」是「能知」,「識」是「被知」;當你的定力,可以定在「無明」時,形而上的「行」才可以被看見,此時,「無明」是「能知」,「行」是「被知」;如果想要使「無明」成爲「被知」,那麼,你的定力必須定在「本明」,此時,「本明」是「能知」,「無明」變成是你的「被知」,可以被挂起來,如此一來,你就可以好好觀察它,這就是此書所謂的「懸挂」。(摘錄整理自20060710經典講座)(莉華、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修練的軌迹 懸挂 修心 妄想起時,知而勿隨,亦不壓製 能知 被知 定力 十二因緣 行 識 無明 本明